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轉載]一家之言: 中國企業全球配置資源要過三道關

(2011-05-29 19:42:54) 下一個

中國企業全球配置資源要過三道關


                       小屋清風/


                                           (2011-05-23 20:38: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7b0d701017jt4.html


《證券時報》 525日 發表一篇題為《全球資源配置力是中國經濟短板》的文章認為,盡管包括中國五礦在內的央企這些年來不斷提升全球的並購能力,但是國際上反對中國企業入駐西方 國家的雜音一直不斷,中國企業拓展西方國家市場舉步維艱。事實上,並不差錢的中國優質企業能否最終在發達國家市場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對方的意願與 臉色。中國目前最缺的是企業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文章認為,雖然說中國從製造和出口大國向產業和資本強國邁進是整體經濟結構升級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內在要求,但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還隻有5萬多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9%左 右,而中國已經是諸多初級產品的最大消費國,對外資源依賴程度顯著上升。假如若幹年後中國的經濟規模比肩美國,對世界資源的依賴程度將更加嚴重。屆時中國 未必具備美國那樣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一旦資源供應國掐住我們的脖子,中國經濟發展恐難持續。因此,中國必須正視短期內難以克服的資源供應瓶頸,並找到可 行的對策,否則目前高速行駛的經濟列車有可能因為上述原因而脫節直至出軌。


在當今世界,頂尖企業尤為關注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提高。是 “資源為王”時代,西方針對主要競爭對手所采取的戰略選擇是,控製能源與能源通道,把持能源定價權以及將能源交易美元化。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通道幾乎都 被美國控製。中國暫時隻能將著眼點放在拓展陸路運輸通道上。西方更狠的一招是掌握了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定價權,而中國在這方麵基本上是看客。


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國家對能源主導權的控製還有針對中國的戰略企圖。因 為無論是俄羅斯和巴西,其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要遠遠小於中國。俄羅斯更是世界第一資源大國。至於印度,盡管其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可能會不斷加深,但印 度獲取外部資源的難度卻比中國小得多。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迄今還沒有一家具有一流競爭力的世界級跨國公司。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是指能在全球範圍內對資 源進行最佳配置的企業,而中國目前的頂級企業中無論是中石油、中石化,還是中國五礦,它們都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在全球配置資源的程度。


文章指出,作者認為,中國企業要從老辣且極易結成價格同盟的上遊供應商以及國際投行那兒最終博得定價主導權,並且打進發達國家的市場,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 “資源為王”時代,缺失初級產品定價權的中國既要運用國際通行規則與上遊企業展開多回合的博弈,也要介入被國際大投行控製的期貨市場體係,並在逐步提高全 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同時,盡快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早日形成有利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


在筆者看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亟待解決三個方麵的突出問題----


其一,需要掌握國際規則以及設法破除目標市場國的諸多約束條件。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金融危機爆發後,這一進程明顯加快,按照國資委的統計,截至2009年底,僅中央企業就投資設立境外單位近6000戶,境外資產總額超過4萬 億元人民幣。按照中國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誌國的分析,企業走出去的風險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市場化的風險,如資產價格波動,可以通過期權等金融衍生工 具加以對衝。二是非市場化的風險,如市場準入、法律法規和恐怖襲擊等,這需要通過國際通行的辦法——保險加以化解。遺憾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時的投保 意識並不強,對這一工具的運用也不夠熟練。有統計顯示,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承包的工程項目涉及合同金額188億美元,但後來獲得的保險賠付不足4億 元人民幣。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企業不熟悉保險工具有關。比如,部分企業投了工程險,但戰爭是工程險的除外責任。其實大部分企業都沒想到,除了商業保險外,還 有政策性的保險可以承擔戰爭導致的經濟損失。在國際並購中,“沒買成不一定是失敗”是一個普通的常識,但我們一些人不這麽認為。今年4月 底,五礦集團宣布撤回對跨國銅礦公司——伊奎諾克斯礦業的收購提議,原因是全球最大金礦商巴裏克對後者發起了競價。五礦資源總裁安德魯.米歇爾莫爾表示, 雖然五礦資源認為伊奎諾克斯的資產與公司戰略非常匹配,但巴裏克的出價超過公司認為最可觀的價值。如果與其展開價格競爭,不會對股東有任何增值。但這例注 重收購後的效益而不是收購本身,被視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風險管控上的一項進步海外並購案卻被認為是“失敗的案例”。


  其二,在管理上要盡快達到國際市場上的要求。不少中國企業尚沒有足夠能力管理好跨地區、跨國、跨文化、跨民族的員工團隊和企業。的確,盡管 你在國內的經營已經非常優秀了,並不能保證你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同樣優秀,兩者是不能進行簡單平移的。其間經營方式和管理方麵的適應性最重要。而歐美和日本 等國的跨國公司在這方麵已經建立了一套相當成熟的管理體係,來避免國際化過程中出現的“水土不服”問題。如它們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十 分強調本土化,也就是中國化。不過這種看起來似乎十分簡單的“本土化”戰略真正實施起來卻殊為不易,它不僅需要企業建立一套製度化的管理係統,還需要一大 批具有跨國家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全球化經理人來實施。而這種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恰恰是中國跨國公司目前最欠缺的。


    其三,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資本“走出去”,必須摸索一套與“走出去”戰略相配合的安全保障戰略,一套與自身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相適應的海外安全保障戰略。曆史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把炮艦政策作為後盾,為本國經濟和商業利益的擴展保駕護航。美國企業更是借助以軍事實力為支柱的國家力量來提升上述能力,而這恰恰是中國的軟肋。中國的生存與發展對進口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大,但目前中國船隻如果在通過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幾個要塞時遭遇攻擊,中國幾乎毫無還擊之功。至於漫長的海上石油運輸線,目前中國的海軍力量也肯定是顧此失彼。


因 此,中國必須對遍及世界各地的國家利益做出安全保障的規劃,這個規劃不隻是外交上的規劃,而且還要有軍事方麵的規劃。中國海軍艦艇過去到過印度洋執行護航 任務,後來作出護航決定之前也有不少顧慮,但最後走出這一步也就走出去了,現在證明是多麽必要。因此,在保護海外利益的問題上,中國也必須敢於在戰略上邁 出一步。也就是說,中國公民和企業走到哪裏,“安全保障”就同時延伸到哪裏。況且,身居海外的中國企業和公民,其安危也確確實實攸關國家的安全,他們為國 家尋找能源和原材料、擴展商業市場,他們的職責和任務本身,就是維護和增強國家安全,包括原材料供應、貿易出口市場,等等。


筆者認為:中國的海外資源安全絕不是僅僅靠幾個外交官或發言人不時地提出“希望有關各方保持克製,應該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所能奏效的,必須有外交謀略和軍事威懾兩手。說白了,必須建設一支能夠在戰時以及和平時期保護中國利益的海軍部隊――具備支持中國多種多樣且不斷擴展利益的能力,包括位於波斯灣、非洲以及拉美的能源、礦產資產;包括中國與中東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包括在遠海以及40個不同國家的沿海運行的1800多艘中國漁船;包括國際水域的海洋資源以及海外華人的安全。總之,不論這些利益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應該有中國海軍為其保駕護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