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浮沉三十年:求破中美軍事關係怪圈

(2011-05-27 17:13:57) 下一個













浮沉三十年:求破中美軍事關係怪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8 00:41:51  













陳炳德此次訪美至少表明兩軍關係終於迎來又一個相對平穩期。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環球》雜誌分析文章指出,時隔七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再次訪美。無論樂觀者如何看好中美軍事關係回暖,也不管悲觀派怎樣強調兩軍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陳炳德此次訪美至少表明兩軍關係終於迎來又一個相對平穩期。

而如果在中美軍事交流的大背景中審視此次訪問,就會發現這個“平穩期”來之不易。

事實上,過去三十多年裏,中美軍事關係跌宕起伏,交流中斷又重啟達六次之多,暴露了兩軍關係敏感脆弱、不堪一擊的現實困境。

十年蜜月期

軍事關係在國家關係中具有特殊意義,常被稱作“風向標”和“晴雨表”。新中國成立後三十年,由於中美兩國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等方麵的深刻矛盾,兩軍不僅不可能有任何友好交往,相反還是朝鮮、越南等戰場上的對手。

兩軍交流大門的打開,是在兩國關係正常化以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帶動了兩軍關係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蜜月期”,兩國各級別、軍種的軍事代表團互訪絡繹不絕。

首位到訪中國的美防務高官是時任國防部長哈羅德.布朗。1980年1月,這位美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中國進行了五天訪問,得到了鄧小平副總理、 徐向前元帥、耿飆副總理和外交部長黃華等人的會見。布朗訪問後發表聲明說,美國將向中國提供新的技術,但不是提供武器,雖然其中某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目 的。


這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的耿飆率團訪美,陪同訪問的有副總參謀長劉華清。為顯示誠意,美方特意安排中國代表團登上了美國海軍CV-61“突擊者”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母。

在航母上,中國軍事代表團不僅參觀了艦載反潛直升機、防空導彈和美國海軍當時最先進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還走進了航母飛行指揮室,觀看了美國海軍飛機空中表演。劉華清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登上航母後,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裏根任內的國防部長溫伯格是公認的鷹派人物。1983年溫伯格首次訪華,在與中方第一次會談時,並沒把中國放在應有的戰略位置上。第二天再會 談,中國國防部長張愛萍單刀直入:“如果美國到亞洲打仗,你對中國的作用有什麽高見?”溫伯格不得不承認:“你們當然處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 溫伯格 1986年再次訪華,是第一位兩度訪華的美國防長。

1984年張愛萍訪問美國,打開了中美軍事技術合作的閘門。此訪期間,兩國簽署了《兩國軍事技術合作協議》,這是中美首個軍事技術合作協議, 為今後兩軍合作走上正軌打下了基礎。此後,美方甚至主動提出在一些敏感領域與中國合作。美軍向中國軍隊出售了當時美國非常先進的“黑鷹”武裝直升機,承諾 幫助中國空軍改進和升級殲—8戰鬥機。

在中美軍事交流中,海軍是兩軍互訪最多、交會麵最大的軍種,而中美海軍的交往也始於80年代。1986年11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萊昂 斯上將率領“裏斯夫”號巡洋艦、“奧爾登多夫”號驅逐艦和“倫茲”號護衛艦,共894人,抵達青島港,實現了美國軍艦對新中國的“處女航”。


這個時期中美兩軍交往之熱絡,僅從1988年就可窺見一斑。這一年,美國國防部長卡盧奇、空軍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和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等軍方重量級人物悉數訪華。

“從1979年兩國建交到1989年初,兩軍關係得到穩步發展。兩國國防部長實現了互訪,兩軍高層開展了對話,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和信任,並建立了兩國軍事關係未來發展的框架,為兩國的軍事技術合作打下了基礎。”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說。

製裁、台海、炸館、撞機

風雲突變。1989年成為中美兩軍關係史的分水嶺。

由於中國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於6月5日宣布對中國進行“製裁”,兩國關係全麵倒退,兩軍交往也戛然而止。時任中國國防 部長秦基偉之前收到的訪美邀請也化為一紙空文。還未完成的美國幫助中國改裝殲—8戰鬥機的項目也就此結束,那架尚未安裝好“五髒六腑”的樣機也因此一直沉 睡在美國飛機製造廠的廠房中。

冰凍的軍事關係在1994年開始融化。這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徐惠滋訪美,兩個月後,美國國防部長佩裏訪華,標誌著中斷了5年的兩軍高層交往重新恢複。

可惜,好景不長。1995年5月,克林頓政府悍然宣布同意李登輝訪美,打破了將近17年不準台當局最高層領導訪美的“禁令”。中美關係降到建 交以來的最低點,而正在恢複之中的兩軍交往也因此告停——中國空軍司令員於振武第一時間中斷了在美國的訪問,國防部長遲浩田推遲訪美。

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導彈發射演習,震動美國朝野,美國派出航母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域。兩軍關係再次劍拔弩張。


隨後在雙方努力下,兩國關係的大局開始轉暖,帶動了兩軍關係由“陰”轉“晴”。國防部長遲浩田在1996年12月實現對美國訪問。

此訪期間,中國軍人的高水準也讓美國佩服不已。在美軍胡德堡基地,美方安排遲浩田一行參觀新型坦克,並請他們坐進去看看。遲浩田熟練地戴上頭 盔,套上軍靴,穿上防彈衣,進了坦克。美方在介紹完坦克的性能及電子係統後,提議遲浩田試射一炮。遲浩田沒有推辭,坐在儀表前,調整瞄準鏡,對準目標開 炮。對講機裏馬上傳來報告:“目標的距離是1500米,一發命中!”隨後,副總參謀長熊光楷、廣州軍區司令員陶伯均等人也相繼開炮,均命中目標。

1997年3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哈爾濱”號、“珠海”號和“南倉”號先後訪問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和聖迭戈港,填補了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從未訪問美國本土的空白。

“中美雙方互不將各自控製下的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這是美國總統克林頓1998年訪華期間,中美元首宣布的重大軍事舉措。中美兩軍一些機製 化磋商也在這一年啟動。兩軍就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製、人道主義救援和減災、軍事環境保護以及互派觀察員觀摩對方聯合訓練演習方麵開展合作等諸多方麵達 成協議。

然而,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再次開了中美關係的“倒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隨即宣布推遲中美兩軍高層交往。

當“炸館”事件影響逐漸褪去,兩軍開始通過重啟機製性磋商和訪問恢複關係。2000年,中美兩國副國防部長級防務磋商、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製 等照常舉行,美國從防長科恩、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到太平洋總部司令布萊爾和海軍部長丹齊克紛紛訪華,兩軍關係幾乎要恢複正常。

但表麵的平靜下麵,一場危機正在醞釀。美方艦機長期對中國大範圍、高強度的偵察活動,早已為兩軍埋下了擦槍走火的導火索。2001年4月1 日,美國駐西太平洋的偵察機闖入中國海南島附近上空,中美兩軍軍用飛機相撞,兩軍關係降到“冰點”,軍事交流和互訪活動全麵叫停。變本加厲的是,這期間, 美國還宣布向台灣出售大批先進武器,作為抗議,中國曾拒絕美國軍艦停泊香港。


“9.11”後十年的三大絆腳石

就在中美有識之士苦苦尋覓“破冰”良方時,紐約世貿大樓被炸,突如其來的“9.11”事件,推翻了既有的國際格局,改變了美國的軍事戰略部署,也迅速挽救了中美軍事關係,並將兩軍交流推向了新的層次。

2001年9月開始,兩軍不僅重啟了定期磋商機製,確立了多層級的軍事人員互換留學和訪問製度,而且還建立了一些在緊急狀態下規避直接衝突的製度。2003年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訪美,表明中美軍事關係回升向好。

隨後數年,兩軍關係在高層互訪、機製性交流等共同作用下,保持良性發展。2005年10月,就任美國國防部長四年多的拉姆斯菲爾德第一次訪問 北京。訪問期間,拉姆斯菲爾德參觀了第二炮兵司令部,這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向外軍領導人敞開大門。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法倫與中國頻繁接觸,曾在 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的不到一年時間裏兩度訪華,並首次邀請中國代表團觀摩美軍在關島舉行的軍事演習。

2006年7月,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訪問美國,因為他是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美國媒體紛紛稱之為“自2001年撞機事件以後訪美的中國最高軍事官員”。

到了這年秋天,中美軍事交流終於告別“紙上談兵”,實現了20多年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務實性交流——首次中美聯合軍事演習。演習分兩個階段,兩 國海軍艦艇編隊參演,分別在美國聖迭戈附近海域和中國南海海域舉行。雖然隻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搜救演習,但也拓展了兩國軍隊、特別是兩國海軍之間務實性合 作的內容。

2008年2月,中美國防部還簽署了《關於建立直通保密電話通信線路的協定》,醞釀10餘年的中美軍事熱線“修成正果”。


但僅僅八個月後,2008年10月3日,在快車道上奔跑了7年的中美軍事交流,因為美國政府向台灣當局出售價值約64億美元先進武器的計劃,而再次“脫軌”。兩軍關係再次陷入僵局。

2009年初,由於奧巴馬入主白宮,美國新一任政府展示出了修補關係的強烈意圖,兩軍關係開始緩和。當年底,奧巴馬訪問北京時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有相當篇幅專門談及中美兩軍關係,並列出了2010年兩軍高層互訪計劃,包括陳炳德訪美。

但2010年1月,情況又一次急轉直下,美方再次宣布對台軍售,總價值達曆史第二,稍低於2008年那筆軍售數額。忍無可忍的中國軍方,第一個反製措施就是取消部分交流項目。

事實上,美國借口《與台灣關係法》對台持續軍售,一直是橫亙在中美兩軍之間的一個巨大障礙。據統計,在中美建交後的30多年裏,美國已對台軍 售二十多次,價值約400多億美元。而2008年和2010年兩次對台軍售就高達128億美元,明顯違背了1982年中美簽署“八.一七公報”時美方承諾 的“在規定期限內逐年減少以至停止售台武器”。專家也指出,如果美國不從根本上放棄對台軍售,中美軍事交往遲早還要觸礁。

除對台軍售外,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指出,另外兩個“絆腳石”分別是美國艦機對中國的偵察活動和美國《2000財年國防授權法》及其“迪萊修正案”等限製兩軍交流的法律。

正如一些中國軍事專家分析,中美三十多年的交往曆程具有這樣一個“波動規律”:升溫——受挫——降溫——恢複——再升溫——再受挫——再降溫——再恢複。目前,缺乏戰略互信的中美兩軍,其交往仍沒有走出這個“怪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