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體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正文

環球時報社評:人與自然和諧,中國尤其難

(2011-05-24 19:55:49) 下一個

社評:人與自然和諧,中國尤其難




  • 2011-05-25 08:26

  • 環球時報




摘要:和諧首先是心的不急不躁,中國之大,我們永遠也不能指望一個沒有任何災害的 風調雨順年。我們就像生活在各種災害的間隙中間,有時甚至這個間隙都被剝奪。我們唯有平時多思考,多做長效的補救工作。災難來時,多搞實實在在的賑災,多 相互鼓勵。如此,就沒有一個災害能夠吞沒我們,多災多難的中國將永遠是塊樂觀的土地。

長江流域大旱正逐漸把其他國內外新聞從媒體的頭條中擠掉,信息的流動速度比政府的應對速度快多了,焦慮從一些人的心中走上媒體和互聯網,堵住更多人的心。



“不幸的”中國結結實實地橫亙在西太平洋的大陸季風氣候帶上,它承受的旱澇交替之快、之無常,堪稱是全人類最奇特的。近年的氣候變暖又像是這種奇特的增培器。但很多人也說,恰恰是氣候的無常製造了“多難興邦”的政治邏輯,成就了大一統的中國。中國的民族心理對季風可謂愛恨交加。



中國人對災難的現實態度同樣十分糾結。首先,我們對賑災的要求在提高。中國人有過關於大逃荒的許多曆史記憶,那時社會的要求是別餓死人。逃荒的現象直 到改革開放初期仍然有,但今天終於成為過去。中國人現在對賑災的要求是,它應保障災區的經濟不受或少受損失,並且讓災區的民眾日常生活不受或少受影響。這 樣的要求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曆史性進步。



對於水利,中國人的態度也不乏猶豫和困惑。大災來了,輿論質問為何疏忽了興修水利。但三峽大壩作為中國最大的水利設施,引起的爭議同樣是空前的。對三 峽發電經營權的質疑,都能引來對三峽大壩本身的批判。有人認為中國所有城市都應有水庫做調配用水保障,但也有批評說,中國各地的大小水庫正把一條條河流變 成“水梯田”,是中國人破壞生態畫出的最醜陋的一筆。



與大自然做鬥爭不斷遭到詬病,但中國總體上離自然生態卻越來越遠。中國的“現實生態”是,人口很多,人均消耗資源在陡直上漲,山川河流間不僅有植被和 魚蝦,還有密集的人口每天都在增長的物質需求。人與自然的協調在中國比在歐洲難得多,它對我們決心和耐心的要求也比在世界其他地方要高得多。



中國的體製對應對洪災、震災、風災,效果更明顯些,因為對付這些災害,社會臨時的爆發力能起強有力的補救作用。而應對旱災,大多要靠年複一年的水利和生態積累。



中國的全部漏洞和弱點都在天災麵前顯露無疑,包括我們喜歡怨天尤人,喜歡理想主義地要求我們的生存環境。實際上,中國社會正在出現一種更高的“賑災要求”,即今年長江流域的旱災,以及去年雲南的旱災根本就不該發生!



或許我們應當更加認真地看看我們平日裏熟悉的山川,更準確地領悟與它和諧相處的含義。這種和諧肯定包括對災害的承受。我們大概需要原諒自己,由於我們 繁衍了太多人口,中國的原生態已經不可挽回地被破壞了,我們隻能在今天的現實中小心翼翼尋找自己和大自然之間新的平衡線。



和諧首先是心的不急不躁,中國之大,我們永遠也不能指望一個沒有任何災害的風調雨順年。我們就像生活在各種災害的間隙中間,有時甚至這個間隙都被剝 奪。我們唯有平時多思考,多做長效的補救工作。災難來時,多搞實實在在的賑災,多相互鼓勵。如此,就沒有一個災害能夠吞沒我們,多災多難的中國將永遠是塊 樂觀的土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