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正文

《親愛的》

(2014-11-12 09:58:49) 下一個

看中國現如今的影視作品,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試圖多角度地刻畫人性。比如說,抗日劇裏頭有了反戰的日本人(《夜幕下的哈爾濱》),有了濃彩重筆描寫日本軍人與中國軍人友情的《雪豹》,也有了偸偸救活受了槍傷的日本軍人而後被當作漢奸槍斃的中國人(《第九個寡婦》),現在又有了一部關於拐賣兒童的電影《親愛的》。

它也試圖想多方麵地反映人性,一麵是毫無疑問的受害方--被拐兒童的父母親,另一麵卻觸及了拐賣兒童罪犯的配偶--她被丈夫告知自己不能生育卻撫養著兩個子女,丈夫死前又再三叫她一生都不要去深圳。當她的一子被發現是她丈夫拐來的並被送回其親生父母身邊後,她的一女也被帶離了她身邊去了福利院。不能證明女孩是棄嬰還是被拐賣的.
故事前麵側重於描寫一群被拐兒童的父母親所受的苦難和所做的經年不放棄的尋子的努力,後麵開始糾結於這個罪犯的配偶為要回自己養大的女兒而經曆的心路,但其努力和掙紮卻並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同。顯然,她的母愛不僅沒有為她加分讓我們同情她,反而讓我們對此厭煩。如果這部電影是想在這一點上讓觀眾買賬,這樣的藝術刻劃顯然是失敗的。

為什麽?因為電影漏寫了人性當中最重要的一點,那一點,是連母性也無法補救的,就是孟子所說的四心之一的羞恥心。這個女人沒有羞恥心,雖然電影給了這個女人一兩個鏡頭一兩句台詞去表現,但都隻是輕飄飄地過去了。比如在法院調解室裏說“我知道我對不起你家。。。但這個女兒是我的。。。”(大意如此)。又比如,她一而再地去騷擾那已被鐵證是她丈夫拐的兒子,在眾人麵前上演母子情深,給受害者家人雪上加霜。

我們感受到的是她刻骨的涼薄。我們可以不要求她對丈夫的罪過有深深的懺悔心,但做為家屬,她應該有深深的罪惡感,羞恥心。她應該遠遠地避開那個男孩一家,好讓小孩早一點忘記她,從而修複好和親生父母的關係;她應該默默地認養這個女孩,通過福利院,而不是執著於認養的形式,那樣才是真正的母愛,也才能稍稍替丈夫贖一點罪過。

如果電影是這樣表現的,那人物刻劃肯定會成功一點,人性的渲染也是成功的。觀眾也會買賬。

可是,現在這個電影,雖然我們不買賬,雖然我們大罵這個拐子婆,但我要說,它也是成功的。為什麽?因為它真實,它太真實了。是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它就一定要高於生活,典型化嗎?

我很欣慰,大家還會罵這個拐子婆,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到無藥可救的地步。我們不涼薄,我們懂是非,我們有羞惡心。無論我們是初中畢業,還是高中畢業,抑或是大學博士畢業,我們的文化是有一些了,可是我們的道德文明程度呢?那是要不斷學習提高的。不然,那個真實,就很可怕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