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夫

明白的人生很美 人生是一場修行 http://km2000.us/
正文

什麽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心. 教育不是把一棵蘋果樹變成桔子

(2011-03-18 15:12:20) 下一個
http://km2000.us/mywritings/education.html

教育的責任是澆水,給養和維護,而不是把一棵蘋果樹變成桔子。

誰教誰

常聽說“我的孩子”,“我的學生”。其實孩子,學生,不是你的財產。他們是他們自己,至少他們總有一天要做他們自己,而不是你的。這是做父母,做教師,最基本的態圖,一個真正的無私的,愛的態度。不要用你的意識形態來約束,教育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他們不是你的,他們是他們的。他們是一棵樹,教育的責任是澆水,給養和維護,而不是把一棵蘋果樹變成桔子。

上麵的話是講給父母和老師的。作為孩子,還是要懷有感恩和謙卑的心,不能讓後天的教育,地位把這兩顆心淹掉。不是說父母和老師需要這兩顆心。這兩顆心也是你的,不是他們的,他們是你們 "自己的" 一部分。

於丹老師的一段話: 給天使縫補翅膀的人

教育是心的教育

教育不完全 = 知識。教育也不完全等於工作與職業。做人不是要做出一個結果,而是要做出一個本分。 工作、工作種類不是評價人高低貴賤的標準。世界上形形色色有影響力的人,他們都是試圖忠實於自己真實的內心,回歸到人的本身,甚至他們試圖去改變這個世界來達成自己的理想,這是對進取的理解。

如果我們從小培養基本道德的話,以後不管遇到什麽情況,都不會動搖;如果我們不了解道德的方麵,不用等到情況來逼我們,一開始就倒了,我們會想方法去傷害別人,或是用詭計來獲取榮華富貴,即使出賣自己的身體、傷害自己的榮譽也不管。所以,不是隻有讀學校的書就好了,不是隻知道外語、數學就夠了;那些不夠,那些是可以讓我們變聰明一點,讓我們知道怎麽做生意,或是讓我們找到好的工作,不過不能培養我們的道德,不能保護我們的靈魂,也不能保護我們的名譽。所以,學校不要忽略教道德方麵。自小培養健全的道德,讓它很穩固,長大以後,一定可以做一個好的公民,做一個好的丈夫或太太,各方麵都會很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從小時候就要開始訓練,不然等當來什麽時候才修身呢?什麽時候才齊家呢?什麽時候才能學到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呢?我們要學前人的榜樣、學那些從古代明師流傳下來的經典、學那種好的道德,我們從小就要訓練自己了!

 

三部影片。關於心的教育

教育不是書本,而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這三部影片,都是活生生的人。於丹,教育家;Steven Job, 蘋果的CEO,講麵對夢想,麵對失敗,麵對生命;最終禮物,講的是人生值得的幾件功課,人生是一所大學,人生是一場旅行,人生是一種修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從心開始 曾國藩教育秘訣

曾國藩是清朝曆史上最有權勢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謂顯赫一時,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卻遠比我們現在的溺愛式、嗬護式的家長要高明得多。 

注重家教 勤儉持家 

在曾國藩看來,要教育孩子立足社會,並讓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關鍵就是兩個字:勤與儉。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對於勤和儉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個家能夠保持興盛發達,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要學會勤儉過日子,富的時候不驕傲,貧的時候不氣餒,由儉來打理自己的生活。

以身作則 平民生活 

曾國藩曾經告訴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過三百兩銀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後,會十幾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國藩不僅在穿著等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飲食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曾國藩吃飯的時候,碰到飯裏麵有帶殼的穀物的話,他要把這個殼磕開,把裏麵的穀物吃掉。可以說曾國藩這個農家子弟,對於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國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曾國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國荃的豪宅相比,簡直是差遠了。我去過曾國藩的家鄉,曾國荃的房子和曾國藩後來的府第富厚堂我都去過,兩者相比,富厚堂隻能用寒酸來形容。 

至於“行”,在那個時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轎子。可是,曾國藩卻在信裏告訴孩子,你要步行去辦該辦的事,絕不許使喚轎子。同時他對孩子們還這樣要求,不許使喚奴婢給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我們還看到,他會讓自己的子女去幹些在常人眼中隻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撿糞之類的事情。在一封家信中,他對自己的長子有這樣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後的第一件事情是去灑掃庭院,然後坐下來練字一千,而第一個字一定要寫“儉”。這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們千萬不要沾染官場之氣。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思想開明 注重實際 

曾國藩認為孩子讀書未必是為了做官,讀書在於明理,所以當長子曾紀澤連著三次考科舉不成功,並向父親提出不再走科舉之路的時候,曾國藩同意了,他寫信告訴曾紀澤,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曾紀澤後來的路,在當時人來看絕對是旁門左道。那個時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觸西方文化,更不要說去學說洋文了,而曾紀澤居然在32歲的時候學英文。這個遠見卓識,應該說既有他認識到的,也有他父親告訴他的,這說明曾國藩在這一時期對文化的理解更為深刻了。作為中國人,秉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應該的,但是當國門被人強迫打開之後,你不去了解外國的情況,你如何能夠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諸葛亮: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諸葛孔明:《誡子書》

諸葛亮的一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典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一個德才兼備者的操行,是以情緒安寧來涵養心性,以生活樸素來提高道德。不能夠平和安祥就不能擔當重任。進行學習需要情緒安寧,增長才幹需要進行學習。不學習不能增長才幹,不立誌不能學有所成。放縱怠慢就不能振奮精神,偏激急躁就不能修養心性。這樣,年齡隨同時光而逝去,意誌隨同歲月而消失,於是精力衰竭而學識無成,不被社會所接納,到那時悲哀地守著貧窮之家,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職場養生:人浮於世不免被各種事物所吸引,名利、美色、金錢、地位等等。當這些事物占據你的心靈的時候,有限的精力就會被除分散,甚至忙於應付世間索事,竟然不知道自己當初的誌向已經丟失。所以說“淡泊以明誌”,隻有恬淡寡欲,入世而不為世事所迷,才能始終誌向明確,不被淹沒於凡塵。“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隻有淡泊世事之後,才會洞明凡塵,隻有清心寧靜之時,才會高瞻遠矚。

 

 

為什麽強調教育?

答案是隻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民族的素質,我們的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教育都在教學生不斷地考試,關注考分,然而,做了那麽多的試卷,考了那麽多的試,拿了學士、碩士、博士文憑就能解決人生和幸福的問題嗎?我們最終都要走上社會,我們最終都要獨立地去麵對生活和生存,我們最終都要為人父母,我們最終都要贍養自己的父母,真正關乎我們人生幸福的問題,諸如怎樣去強身健體,怎樣去規劃人生方向,怎樣去處理婚姻問題,怎樣去教育孩子,我們的教育有去關注或者啟發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嗎?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夠得到幸福,國家才會真正強大。

改革開放三十年了,中國已經誕生了很多的企業,華為、聯想、等等,人們已經創造積累了很多的物質財富,物質生活也越來越優越。而我們卻越來越齊心協力地追求金錢,我們創造了很高的GDP。大家都在追求金錢以為會帶來幸福,可是為什麽都這麽不快樂?中國太缺乏真正的教育了!學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導致了社會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虛、各種社會問題曾出不窮,傳統文化精髓遺失。隻有從教育上去入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是心的教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