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寫龍談

兵者,國之大事也;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個人資料
ych2000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萬眾一心,陷日寇於人民戰爭汪洋大海

(2015-07-19 21:36:16) 下一個

1943年,山東軍區部隊積極進行反“蠶食”鬥爭拔除敵人的據點。

1943年,山東軍區部隊積極進行反“蠶食”鬥爭,拔除敵人的據點。

萬眾一心,陷日寇於人民戰爭汪洋大海

[軍報]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本為鞏固占領區,變中國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著手調整侵華方針,對國民黨從軍事進攻為主轉為政治進攻為主,軍事進攻重心移向敵後抗日根據地,“掃蕩”和反“掃蕩”、正義與邪惡的大較量、大搏鬥就此拉開帷幕。

從戰略相持階段起,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抗擊了58%至7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

敵後戰場上升為抗日主戰場

華北在敵後抗戰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八路軍三大主力相繼挺進冀中、冀南、冀魯豫邊區和山東地區後,日軍連續實施“治安肅正計劃”,加緊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分割掃蕩抗日根據地,達到由“點、線”到“麵”的占領。

齊會、梁山、香城固、雁宿崖。。。一次次反“掃蕩”勝利,把一個個普通的山村地名載入史冊。1939年11月黃土嶺一戰,晉察冀軍區部隊一舉擊斃敵獨立混成第2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使罪惡的“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1940年8月,八路軍打響了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把從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這條兩側築有敵堅固據點的所謂“鋼鐵封鎖線”砸得稀爛。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描述:“從晉北山區到東海岸,從南麵的黃河到北麵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戰鬥日以繼夜,一連廝殺了五個月。一百團人打擊了敵人的整個經濟、交通線和封鎖網,戰鬥是熾烈而無情的”。第129師參謀長李達回憶,“我親眼看到彭副總司令、劉師長、鄧政委和左副參謀長,冒著槍林彈雨,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指揮部隊勇猛殺敵”。

我黨在反“掃蕩”戰場上的浴血奮戰,沉重打擊了日寇囂張氣焰,極大減輕了正麵戰場的壓力,大後方彌漫的悲觀空氣為之一掃,國民黨暗湧的投降逆流得以抑製。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表示:“貴部窺破好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電嘉勉”。。。

從戰略相持階段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上升為抗日主戰場,抗擊了58%至7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華北日軍在“掃蕩”連遭失敗後,隻能承認華北局勢“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看,中共軍均已成為抗日遊擊戰爭的主力”,“如此下去,華北將成為中共軍的天下”。

“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遊擊戰爭將表現其很大的威力,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業”

人民軍隊在人民戰爭中發展壯大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我黨我軍在漫長艱苦的革命征途中練就的過硬本領。不管形勢怎樣,我黨我軍總能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總結成功經驗、汲取失敗教訓,變得越加強大,成為一支打不倒、拖不垮的鋼鐵勁旅。

華北敵後抗戰最困難的時期,根據地麵積縮小了1/3,八路軍總部機關也一度遭遇嚴重威脅。1942年5月,日軍發起“C號作戰計劃”,在山西遼縣麻田對八路軍總部形成合圍,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壯烈犧牲。當天夜裏,彭德懷召集冒死突圍出來的幹部戰士,悲憤又堅定地說:“同誌們!台坍了不要緊,搭起來再幹!”

八路軍從挫折中總結經驗教訓,優化戰略戰術,逐步掌握主動權1943年初,第129師總結提出“變敵進我退,為敵進我進”,號召部隊向敵後之敵後進軍第115師主力和山東軍區部隊也提出與之內涵相通的翻邊戰術,主張“敵打到我這裏來,我打到敵那裏去”。八路軍總部迅速將這一戰略戰術推向全華北。各區抽調1/3至1/2的主力部隊,組成數以千計的精幹武工隊深入敵占區武工隊員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如袖中匕首、懷中利劍,令敵人聞風喪膽

與此同時,各戰略區軍民結合的群眾性遊擊戰法精彩紛呈。除了耳熟能詳的地雷戰、地道戰,還有三三兩兩打冷槍的“麻雀戰”,敵人走到哪我們打到哪的“車輪戰”,牽著敵人兜圈子的“推磨戰”,一村打響四方馳援的“蜂窩戰”,等等

毛澤東就在《論持久戰》中富預見性地指出:“遊擊戰爭沒有正規戰爭那樣迅速的成效和顯赫的名聲,但是‘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遊擊戰爭將表現其很大的威力,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業。”反“掃蕩”作戰的實踐證明,我軍的戰術戰法完全符合敵後抗戰的特點規律,是戰勝敵人、壯大自身的必由之路

聶榮臻最早叫響了“人民子弟兵”這一光榮稱謂

掌握民心就掌握了威力最大的武器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反“掃蕩”勝利和人民軍隊發展壯大,歸根到底源於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

“人民子弟兵”,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最早叫響了這一光榮稱號。1937年11月,聶榮臻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後,陸續發展了不少帶有地域色彩、擁有雄厚群眾基礎的部隊,如“回民支隊”“阜平營”“靈壽營”等。1939年5月,聶榮臻發布通令嘉獎“平山團”是“捍衛民族、捍衛邊區和捍衛家鄉的優秀的平山子弟兵”。“子弟兵”的稱呼很快家喻戶曉,越叫越響亮。

後來,晉察冀軍區創辦的《抗敵三日刊》改名為《子弟兵》。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在1940年撰寫的《華北敵後--晉察冀》書中稱:“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堅決打鬼子的抗日部隊的兄弟,是在晉察冀生了根兒的抗日軍。”“人民子弟兵”從此成為人民對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親切稱謂

1943年春,太行地區糧食青黃不接,根據地軍民無以度日。有一次,彭德懷和駐地積極分子開會,大家餓得坐不住,隻能躺在炕上說話,以節省力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仍以無比的熱情竭盡所有擁軍支前,寧可自己沒飯吃、沒衣穿,也要讓子弟兵吃飽穿暖打鬼子

戰爭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敵第63師團長野副德昌中將目睹華北作戰情形,在筆記中沮喪地寫道:“日軍雖占有點與線,但處處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

人民之所以全力擁軍,是因為他們從我們黨的政治路線中看到了翻身作主的希望,從人民軍隊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漫長的烽火歲月裏,一代代共產黨人秉承優良作風,艱苦奮鬥,清正廉潔,為此,人民群眾寧可傾家蕩產,也樂於“最後一粒米拿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拿去做軍裝,最後一床被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兒子送到隊伍上”。如今,在強軍興軍的征程中,我們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必須時刻不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用實際行動把鮮紅的旗幟舉起來,把軍隊樣子立起來。(作者: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教授 仲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