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寫龍談

兵者,國之大事也;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個人資料
ych2000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TG專家談中國周邊的變與不變

(2012-04-04 14:00:54) 下一個

中國周邊的變與不變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著如此複雜的周邊。

在中國周邊的十多個國家中,既有像日本、韓國這樣的經濟強國,又有朝鮮、緬甸等發展中國家;既有像俄羅斯這樣的全球大國,又有諸如印度這樣的區域性強國;既有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局勢相對穩定的國家,又有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樣的全球或地區熱點國家……

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亞洲已然崛起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但與此同時,阿富汗戰爭、朝核危機、釣魚島問題以及南海問題等,又為地區局勢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蒙上了層層陰影。

那麽未來,中國的周邊形勢究竟會怎樣?會逐漸步入一種良性的軌道,還是會繼續積聚不穩定因素?

中國周邊的變與不變,將有怎樣的特別內涵?

#1 朝鮮半島:各方力量都在調試

2011年12月22日,朝韓邊境的板門店如同往常一樣凝結著寂靜與冰冷。朝鮮和韓國士兵分立“三八線”兩側,雖近在咫尺,但肅穆的表情令人感覺遠似天涯。

“三八線”北方,遠處的朝鮮村莊沒有炊煙,高高矗立的鐵塔上,朝鮮國旗在冬日的霧靄中被下半旗。就在五天前,12月17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逝世。

可能受此影響,在剛剛過去的幾天裏,從世界各地來到板門店的遊客比平時多了近一倍。他們拿著“長槍短炮”對著軍事分界線兩側的士兵拍個不停,仿佛要留住這曆史瞬間。

金正日逝世後,各方力量是否會打破朝鮮半島原有的微妙平衡?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宮力認為,與2011年相比,目前半島局勢處於一個“降溫”的過程,基本上各方都在調試,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大的衝突。

2012年2月23日至24日,朝美在北京舉行第三次高級別對話。2月29日晚,朝美雙方同時宣布,朝鮮同意暫時停止進行核試驗、試射遠程導彈和寧邊鈾濃縮活動,並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鮮暫停鈾濃縮活動進行核查。美國政府同意向朝鮮提供營養食品援助,並將增加美朝在文化、教育、體育等人文領域的交流,逐步改善美朝兩國的雙邊關係。

宮力認為,雙方能夠坐下來談判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如果順利的話,六方會談可能會重新啟動。他同時認為,朝核問題短期內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

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所所長劉鳴也認為,今年底韓國大選之前,李明博恐難改善朝韓關係。“任何新當選總統,如果能找到介於失敗的‘陽光政策’和強硬政策之間的中間道路,對朝鮮采取一種開放態度,那麽朝韓之間有可能恢複某種關係,包括經濟交流、民間交流,甚至是朝韓之間的高級會談。”

“但是在朝鮮棄核,朝韓統一之前,不論韓國哪個政黨執政,韓美關係都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劉鳴說。

對此,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孫哲指出,韓美同盟關係在短期內不會削弱,同時,由於韓國國內對駐韓美軍的各種抗議,美韓軍事同盟關係也不太可能會強化。“它主要以防範危機為主,不會提前對朝鮮進行先發製人的打擊。”

對於未來的半島局勢,接受《環球》雜誌采訪的專家們普遍認為,還要關注大國的博弈,它們將在其中小心謹慎地尋求合作,避免衝突,而未來各方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將核問題控製在可控的範圍內。

#2 東海:“降溫”不代表未來不會“升溫”

2011年12月16日清晨,舟山群島海域晴空萬裏。一支由兩艘艦艇和一架直升機組成的編隊緩緩駛出港口,向遙遠的外海駛去。下午5點多,艦隊返回,“中國海監B-7115”直升機穩穩地停在“中國海監50”號的甲板上,結束了一天的巡邏任務。

這是中國東海首次開展海空聯合定期維權巡航執法。這次執法,改變了中國300萬平方公裏可主張管轄海域長期缺乏現代化巡航編隊的狀況。

盡管如此,廣袤的東海海域仍潛伏著危機。

宮力認為,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領土爭端、東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劃界爭議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

在他看來,與前兩年相比,釣魚島問題會進入“降溫”階段。“日本近年來經濟不景氣,2011年3·11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損失仍有待彌補。處於經濟複蘇階段的日本,對中國肯定需要‘借力’,從這個角度講,日本不願意惡化中日關係。另外,經過2010年9月7日的釣魚島撞船事件後,日本已經知道了中國的底線,不太可能做出比較出格的事情了。”

但作為中日美三國博弈的一個焦點,釣魚島問題短期內的“降溫”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升溫”。

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日本對中國的擔憂情緒也隨之上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楊伯江表示,在外交安保政策方麵,日本政府很注重考慮國內輿論和民眾意見,而迄今為止日本國內對華輿論氛圍並不樂觀。

同時,美國在亞太遏製中國的大戰略短期內不會改變,日美應對中國崛起的同盟關係也會加強。楊伯江認為,美國要重返亞洲,必須也隻有倚重日本。

孫哲認為,“美日同盟的目的是清楚的,它們覺得自己必須進一步加強才能保持與中國的動態性平衡。”

“按照美國人給我們畫的幾條島鏈,日本處在第一條島鏈,中國要擺脫龍困淺灘,走向深海遠洋,首先麵對的就是衝繩列島。無論從地緣上還是戰略上,美國都確實需要依靠借重日本,日美同盟關係還會繼續強化。”楊伯江說,“但中日之間因為領土爭端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不大。”

“盡管野田內閣在外交和安全上做了很多手腳,但經濟上日本要依賴中國。”楊伯江分析,2011年底野田訪華期間提出了購買中國國債的問題,這反映了他的一種預期和意願。預期是他認為從長期來看美國是走弱的;意願是他希望能夠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拉動自身的發展。

“今年9月份日本民主黨將舉行黨首選舉,如果野田下台,他積極推動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日韓投資保護協定談判等,會否持續下去,就是比較玄妙的事情了。”

也有專家認為,中日之間長期以來“經熱政冷”的局麵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的分歧,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雙方對重要資源能源的爭奪和經濟摩擦也難以避免,2010年中日雙方對稀土資源的爭議便是體現。

專家們認為,中日美三方關係雖然擺脫不了結構性矛盾,但與過去相比,未來三國關係會更加成熟。中美關係在競爭中繼續向前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緩和日本在對華關係上的態度。

#3 南海:摩擦會被控製在一定範圍內

專家們指出,近年來南海問題的最大變化就是美國、日本等“第三方”國家的卷入。

無論是美國同菲律賓在南海附近海域舉行軍演,還是在南海問題上發表各種強硬言論,種種跡象表明,美國試圖擔當眾南海問題當事國和幹涉國的“帶頭大哥”,圍繞中國構築一個海上包圍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馬燕冰分析,美國在未來會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同盟關係,同時將積極介入東盟事務。“目前,菲律賓、泰國都是它的軍事同盟;新加坡雖然不是同盟,但給美國提供了軍事基地、海港等供其停泊航空母艦;越南也在去年多次與美軍舉行軍演……這些關係的加強,將使美國對地區事務的影響擴大。”

馬燕冰認為,美國未來雖然會繼續加大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甚至以維護航道安全為由介入南海爭端,但美國同時又不願意卷入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可能的衝突。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是日本。野田上台後,日本開始在亞太布局“南進戰略”。一年來,日本在南海問題上打出連環牌:越南總理訪日,菲律賓總統訪日,日本海上保安廳飛機飛抵菲律賓並就“南海安全問題”交換意見……

楊伯江認為,日本在南海有著自身的利益訴求。作為一個嚴重依賴海上交通的國家,日本需要保持馬六甲海峽通道的安全,因此急切需要借南海問題來恢複在該海域的影響力。另外,在外交上,日本一方麵是在南海問題上配合美國,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加強與其他相關國家的戰略合作,特別是海上安全合作。

但南海問題相關國家和東盟對外部勢力的“攪局”同樣充滿擔憂。美軍宣布在達爾文港駐軍的消息後,東盟國家反應強烈,印度尼西亞外長和馬來西亞總理都表示不希望東南亞變成大國對抗的場所。

馬燕冰指出,東盟安全戰略的一貫做法是平衡大國力量,使中美等大國在此互相製約,各自拉攏東盟,從而坐收漁利。為了防止中國在此“一家獨大”,東盟有拉美國等國的想法。但同時,東盟也不願意看到東南亞地區成為中美激烈對抗的場所,因為這不符合它的利益,所以東盟對美國也保持警惕。

“目前東盟很希望在經濟上能搭上中國的快車。”馬燕冰說,盡管東盟希望美國介入地區事務,但同中國的依存關係也不能破裂。

一個局勢緊張的東南亞對誰都是不利的。美國遏製中國的戰略和東盟的均勢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地區內的一些小摩擦恐難避免,但這些摩擦都會被各方控製在一定範圍內,東南亞局勢將在曲折中保持著大國力量的均衡與穩定。

#4 南亞:穩定能持續很長時間

盤山公路上,一輛輛來自中國的卡車穿過中印邊境的乃堆拉山口,將大量貨物運往南亞。自2006年乃堆拉山口貿易開通以後,從中國西藏亞東縣通往印度的公路每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

在乃堆拉附近的仁青崗邊貿市場,中印兩國人民操著各種語調的英語、漢語,嘈雜地交流著。商鋪裏的貨物琳琅滿目,從各種小家電、床上用品,到首飾、糖果、服裝、中草藥,應有盡有。許多中國商販一邊拿著計算器給印度顧客展示商品價格,一邊用簡單的英文比劃著:cheap,very cheap……

中印經貿發展迅速。仁青崗邊貿市場的印度民眾對印度一些媒體所鼓吹的“中國經濟威脅論”不以為然。對他們而言,能否順利地買到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才是最為關心的問題。

然而,隨著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貿易摩擦也確實出現了,印度一些媒體常常抱怨中印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對此,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趙伯樂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貿易逆差本身,而是印度一些人利用這個問題大做文章,毒化中印關係。

目前,美國想把印度作為棋子來遏製中國,而美印在遏製中國方麵也有共同點。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常務副主任馬加力指出了一個新動向,“本·拉丹被擊斃後,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這使美印關係迎來了機遇期。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印度與美國走近相當於增加了遏製中國的砝碼。”

馬加力同時認為,印度的獨立意識十分強,不太可能完全與美國利益綁在一起。雖然存在矛盾,但中印兩國關係友好的大局不會改變。

從基本麵上來講,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與中國發生正麵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並不大。中印兩國的最終目標都是發展,都希望南亞是和平穩定的。而美國也不可能為了與印度的關係全力支持印度與中國發生矛盾,對此印度方麵也比較清楚。因而,趙伯樂認為,從長遠看,隻要中國能一直保持對印度的明顯優勢,目前的穩定形勢能持續很長時間。

南亞地區值得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巴基斯坦。

十年來,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付出了重大代價,實力和影響力均遭到削弱。馬加力認為,本·拉丹被擊斃後,美國逐漸從 阿富汗脫身,美巴反恐合作關係也正在淡化。中巴作為傳統的友好國家,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以及安全合作都將跟隨形勢變化受到一定影響。

趙伯樂表示,巴基斯坦在美國眼裏戰略地位下降,美國越來越重視印度,並不意味著美國會完全放棄巴基斯坦。無論從曆史,反恐,還是美國在該地區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慮,美國會繼續保持印巴關係的平衡。

#5 中亞:大國競合的場所

新疆與周邊八國接壤,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裏,有16個對外開放口岸。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的霍爾果斯口岸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在霍爾果斯口岸商貿中心大廈前,中亞五國的國旗與中國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在此經商的中國商戶李娟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她對中國同中亞鄰國的生意充滿信心。

“中國貨物到了哈薩克斯坦,很少有滯貨的;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貨到了中國,這裏的少數民族群眾都特別喜歡,也賣得快。合作中心運營後,我們的生意會更好!”

新疆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寧告訴《環球》雜誌記者,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產品具有巨大的互補性。中亞是建材、食品、服裝、針織產品、鞋類、家電等中國優勢產業的重點出口地區;中國也需要從哈薩克斯坦及其他中亞國家進口原油、廢鋼、鋼錠等原材料性商品。

而近兩個月來,一方麵是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封關運營儀式啟動,中哈鐵路成功在霍爾果斯(中方)-阿騰科裏(哈方)實現對接,另一方麵又有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的“歐亞聯盟”正式運行。

這是否預示著俄羅斯和中國在經濟領域逐鹿中亞的局麵不可避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王酈久說,“俄羅斯要做大做強歐亞聯盟,因此會對上合組織內在動力產生影響。歐亞聯盟是俄羅斯一個實實在在的戰略工具。”

“中俄關係是相互依靠的實質性合作關係,隻有潛在的競爭因素,沒有敵對因素,它與中美關係不同,這是這兩對大國關係中本質性的差異。”

王酈久說,“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作為中俄關係的奠基者之一,普京再次當選總統後,中俄關係會繼續穩定發展。”無論如何,霍爾果斯口岸的貿易依然會繼續發展,隻不過以後它會多一個強勁的競爭者。

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以及世界重要的能源產地,中亞同樣吸引了美國的注意。

從去年7月份開始,美軍撤離阿富汗,加大了對中亞的滲透。從軍事上來看,美國試圖將部分從阿富汗撤出的兵力轉移到中亞,以“協助反恐”和“經濟援助”為工具擴大在中亞的影響力。同時,美國還積極打造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11個獨聯體國家參與的“北方運輸通道”,以期培養出一個新的地區合作機製。

專家們認為,雖然中亞各國的對外政策優先方向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國家目前仍選擇“走平衡木”的均勢政策。以哈薩克斯坦為例,它既參與了美國的“北方運輸通道”計劃,也加入了俄羅斯的“歐亞聯盟”,同時也積極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往來。

未來的中亞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國競爭與合作同時進行的場所。與美俄相比,中國的優勢除了上合組織外,還有快速發展的經濟,這是令美俄羨慕的,也是中亞國家實現自身發展所非常看中的。因此,隻要各大國能夠在競爭過程中保持力量的均衡和地區的穩定,中亞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6 北部:緩解“第三鄰國”壓力

一位留學蒙古國的中國學者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蒙古國教授問他,中國的國旗上有五顆星星,一大四小,大的星星是不是代表中國中央政府,四個小星星是不是分別代表香港、澳門、台灣和蒙古?

這一問題有點“雷人”,令這位中國學者思緒萬千:對於蒙古國最重要一個鄰國的認知,大學教授尚且如此懵懂,普通百姓又會如何呢?

蘇聯解體後,蒙古國一直奉行“不結盟”、“等距離”、“多支點”和“全方位”的均勢外交方針,一方麵積極發展同中俄等鄰國的關係,另一方麵又發展與美日等國家的關係,以平衡中俄的地區影響力。

由於地緣等原因,蒙古國與俄羅斯、中國的關係比較穩定,但與此同時,美國又被蒙古國視為最重要的“第三鄰國”之一。蒙古國在獲得大量美援、與美國開展各類經貿合作的同時,還積極發展同美國的軍事關係。從2003年開始,蒙美舉行代號為“可汗探索”的年度例行維和演習。美國對蒙古國的軍事戰略正如其戰略專家羅佐弗所稱,“蒙古國是美國安插在中俄之間的特洛伊木馬”。

近年來,日本也積極同蒙古國發展關係,以尋求後者在東北亞和國際事務中的支持,並獲取蒙古國豐富的礦產資源。蒙古國也獲得了日本大量的無償經濟援助。目前,日蒙雙方建立了“麵向21世紀的全麵夥伴關係”。

在美日成功“切入”蒙古國的情況下,中俄關係對中國北部的安定顯得更加重要。

“中俄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大大緩解了美日進入蒙古國的壓力。”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王海運認為,兩國無論從戰略處境、地緣政治還是經濟發展來看,都需要互相支持、互相依賴。這一對大國關係有著深厚的曆史基礎和現實根源,兩國的全麵戰略夥伴關係將會繼續穩定發展。

周邊關係將進入“構造觀察期”

對於中國的周邊局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蘊嶺認為,在過去的十年裏,中國周邊發生的巨大變化主要包括兩大方麵:一是中國國力大大提高,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關係越來越強;二是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大,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開始進入了“製度化構造”階段,即構造區域關係和區域製度的階段。

張蘊嶺也認為,雖然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在未來十年依然會增長,而中國的“製度化構造”會遇到阻力。這種阻力既來自於美國對現有國際秩序的“力保”,也來自於周邊國家所采取的均勢政策。張蘊嶺認為,無論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遏製還是周邊國家所采取的均勢政策,都與它們對中國高速發展的擔憂有關。因此,未來十年,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將進入一個“構造觀察期、調整期”。

張蘊嶺認為,在這種情勢下,中國發展同周邊國家關係的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

文章來源:新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