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行攝】2016年諾城亞洲文化節

(2016-09-19 04:46:49) 下一個

    剛來時,美國亞洲文化給我的印象就是唐人街裏的漢字招牌,以及幾乎無處不在的各式中餐館。即使如此,這些有限的印象還僅僅限於零零散散的照片。盡管在學校 不遠處就有美華的一個辦公室,但在底特律的日子裏,除了為老人借影視錄像帶,就基本沒有什麽來往。而底特律市區特有的環境,也幾乎沒有什麽亞洲文化的影 子。連中文學校都多在十幾哩外的郊區。


    近十幾年亞裔及亞洲文化在美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就中華文化而言,隨著孔子學院等國學機構在美國的開辦,中國古代思想,曆史,藝術等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而普通美國人眼裏的中國文化也就不在僅限於廉價的中餐和各樣李小龍式的功夫了。


    自然,在以文化大熔爐為最明顯特征的美國,其他各國的文化,但凡有幾個熱心的,便會在某個地方悄悄地紮下根來。最普遍的就是餐館。很多地方,除了大家都知 道的中餐,日餐,韓餐外,印度,越南,泰國或中東餐館也不少。這次陪兒子去看學校,在一個很小的地方,居然有一個緬甸餐館。門麵很小,就隻有幾張桌子。像 是家庭經營的。東西到很不錯。也是我第一次嚐試緬甸菜。

    這次諾城的亞洲文化節 (Knoxville Asian Festival)是第三屆。除了傳統的餐飲外,組織者也召集了不少各族裔,在小小的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擺出了許多攤子。人們穿著自己的傳統服裝,預備著演出有代表性的節目。有些組織甚至是從百哩以外的納城(Nashville)專程而來。

    諾城不算大,田納西也不是紐約加州那樣的移民首選地,可是這次諾城亞洲文化節卻匯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草根民眾。他們在一個個小小的攤點裏擺出了滿有自己民 族風情的物件,也耐心地向每一個有興趣的詢問者解說遙遠國度裏那些讓人稀奇的事。也有不少人,或業餘,或專業,在廣場一端的台子上一板一眼地表演起來。無 論他們自己的正式身份是什麽,在這個時刻,在這個場景,稱他們為文化使者當不為過。

    天氣很熱。雖然溫度好像還不算太高,可是陽光很烈。在太陽下站一會,就會有有一種灼燒的感覺。然而這樣的炎熱似乎沒有能影響的參與者或表演者的熱情。小小的廣場人很多。拍照片時很難不被幹擾。常常是按下快門後,才發現有走過的人影。

    在廣場的一端有一個略 高一些的平台,這就是表演者們顯身手的地方了。我的印象裏,舞台上最多的還是武術的展示。我到那裏的時候, 一個黑人武師正在練拳。他的架勢相當不錯。後來上台的一個女生看上去拳,刀都有些功底。另外一個白人師父的太極拳也是有模有樣,和我在另外一個地方看見的 空據其名的練法完全不同。

    當天似乎日本文化愛好者偏多。連台上的展示也是這樣。除了劍道表演以外,還有從納城趕來的一個社團演示和服的穿法。還有一個簡短的和服秀。說實話,在那樣 的陽光之下,看著展示者手上厚厚的和服就已經覺很得熱了。再看著她把同樣厚厚的腰帶一圈一圈繞上去,而模特還是一樣地從容,不由得從心底佩服那種敬業的精 神。

    田納西大學的華人也有參與。他們的攤位掛滿了五星紅旗。裏麵有一位男士,身著寬大的藍色袍子,頭戴一頂藍冠。他告訴我,他身上的漢服,準確的說,是學士服,應該從漢代就有。

    一處泰國人的攤位前,一個瘦小的中年婦人在教一個遊客女孩怎樣戴上金色的頭飾。另一處,幾個台灣來的年輕人們在教書法。還有菲律賓,印度,老撾的人們。不同的麵孔,不同的服飾,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裝飾,卻有著同樣的笑容,同樣的汗流滿麵。

    其實參與者都很敬業。劍道者赤足上台,卻因為舞台地麵被驕陽曬得滾燙而不得不稍微向陽光沒有直射
的地方挪移。印度,泰國,和菲律賓的舞者們也都一樣。在熾熱的陽光之下,載歌載舞。更有不少人穿著和服,拿著小團扇在人群裏穿行。使得這田納西的某個角落,也突然增添了遙遠東方古老而神秘的韻味。

    按著組委會的節目安排,當天還有華人的歌舞樂器表演。可惜我由於誤解他們的安排,最終錯過了。也
算是一點遺憾吧。

    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有心之人,尤其是那些帶著本色文化傳統的普通百姓。或許開始的時候,這些文化隻是在一個個小小的移民家庭裏代代相傳。這樣的文化習俗,這 樣的普通人家,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很容易在新的環境裏迷失。在美國的這許多年,我目睹了很多有華人血統的二代,三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排斥抵觸。這些長 著華人麵孔的人們,一旦在社會上稍微成功一點, 有不少會對自己的社區采取打壓的態度。比如這次在加州鬧得沸沸揚揚的主要是針對華裔的亞裔細分法,始作俑者,就是一個來自台灣的政客。而在一旁搖旗呐喊推 波助瀾的,也是幾個有著華人姓氏的民主黨議員。反而是少數幾個白人共和黨議員冒著敗選的危險在替華裔學子說話。而在華人中反對這項有可能進一步限製華裔孩 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法案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遺憾的是,他們的孩子裏卻有不少這個法案的盲目的支持者。

    以一種近乎執著的心態向下一代傳遞著自己文化的,莫過於猶太人,或許是因為在《舊約聖經·申命記》裏有明確的叮囑。這樣的執著,使得以色列滅國兩千年,而 且猶太人被分散到對他們充滿敵意的歐洲各國之後,還有很多的猶太家庭清楚地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裏。他們的孩子或許用起希伯來文來遠遠不如當地的文字那麽流 暢,但他們對故土,對故土文化習慣宗教般的熱忱卻是一貫的。上個世界以色列複國之時,就是由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或出錢,或出人,才讓以色列這個彈丸之地的 小小國家在強敵環繞之下生存下來。今天, 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尤其是布魯克林的猶太人聚居區,黑衣黑帽的猶太人更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奇特的風景。反觀中國文化,盡管各地都有些大大小小的中文學校, 卻似乎就隻剩下華人店裏的漢字招牌,食物,還有唐人街裏偶爾的舞獅舞龍了。認識幾個漢字,似乎並沒有讓真正的中華文化普及多少。許多華人,有意無意之間, 常常會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他們對外族文化教育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卻不知道在中西方文化之間有許多共通之處。他們所大力讚賞的那些西方的理念,在幾 千年前就成為了儒家法家的經典。更有甚者,是有華人刻意地推行去中國化,卻不知道多年以前,中國已經有了一個成語,叫“邯鄲學步”。

    細細想來,一種文化,一種傳統,大概遠遠不局限於一種語言的使用,不限於一些特定日子裏特定的風俗。在那些表象之下,還有些根深蒂固,說不清道不明的認知。或者說是一種觀念吧。今天遍地的孔子學院,是否能讓中華文化的精髓保存下來,傳播開來,姑且觀之。
 

日式節日掛件
日式漢字
日式盔甲,這人像是一個白人女性,非常友好
試穿和服
準備表演的菲律賓舞者

與遊客合影
菲律賓少年。他們後麵會表演竹竿舞

泰國

台灣
身著漢服的田納西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人員
看來看去還是咱中國的年輕人上鏡


武術
台灣歌舞
舞到興處
日本劍道

和服展示。她們是從納城(Nashville)過來的
印度歌舞
泰國舞蹈
菲律賓竹竿舞
菲律賓武士舞。據說和竹竿舞的起源地不同。一南一北。
舞台下的母女
舞台下的一個黑衣女性




各式遊客
拿日式小團扇的老人。當天不少人拿這種扇子
人群中的一個男孩
弄水
不知道為什麽,這男人讓我想起一個成語,招搖過市
想起徐誌摩那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