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序言

(2024-03-28 00:28:14) 下一個


二十世紀, 是多災多難的世紀,前半頁是無休止的內戰外戰,廣大民眾流離失所,餓殍千裏,而此後麵二十多年又是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文革等等。在這曆史巨輪無情的碾壓下,普通人的生活困苦可想而知。

這本詩集的作者,黃培正先生,是我的二舅, 他也曆盡了生活的磨難。他出生於1945年敘永縣城一位醫生的家庭。敘永位於四川省南麓,毗鄰雲南貴州,是雞鳴三省的地方,也是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分校的地址,著名詩人朱自清先生曾留下足跡。

外公是當地名醫,也是國民黨員,有七名子女,包括二舅和我的母親。新中國建立後,外公蒙冤入獄,三年後於獄中不幸去世。子女們失去了優越的生活,不得不在波濤洶湧的社會環境中各自謀生。二舅沒能在學校順利完成自己的初中學習,不得不投入大煉鋼鐵的半工半讀生活。他和他的同學們,很多都聰明好學,期盼著學業有成而報效國家民族。可惜無情的政治運動讓這些美好的希望化為泡影,接下來隻能在鄉鎮農村輾轉流離。

天無絕人之路,因為自家深厚的醫學淵源和親人們的關心,二舅走上了學醫這一道路。在文革艱難的歲月,二舅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沒有放棄希望。終於,二舅克服了重重困難,能夠獨立成為一名鄉鎮醫生。

蒼天不負有心人,或者說,上帝為你關了一道門,還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經曆了成長過程中艱難困苦的二舅,收獲了人生最美好的事物------愛情。在風景優美的敘永兩河鄉,遇到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也是我的將來的二舅媽。 兩人從此相親相愛,養育子女,患難與共。我相信,二舅能夠詩情泉湧,寫下大量動人詩篇,不光是歲月磨難所促,也是美好感情所驅。

說到人們寫作的動機,司馬遷有“發憤而作”說,韓愈有“不平則鳴”說。對於寫詩,歐陽修有“窮而後工”之言。所謂“ 國家不幸詩家幸”, “憤怒出詩人“。在曆史上,因為社會動蕩和個人劫難而產生了不少經典詩篇。幸而又不幸的是,二十世紀的上下半頁,都恰好出現了大量傑出的詩人。這是一個詩的世紀,而且,是一個自由詩的世紀。人類曆史上,從未發生過這麽多的戰爭,這麽多的革命,這麽多的政治運動,這麽多天翻地覆的變化,讓人目不暇給,大喜大悲,無處躲藏。而這些,恰好是詩歌的土壤。而自由詩,或者叫白話詩,因為不受韻律,長短,篇幅的限製,可以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感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宣揚自己的思想,就成了二十世紀詩人們最擅長,成就最高的題材。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徐誌摩,聞一多,戴望舒,林徽因,以及後來的北島,舒婷等,都是白話詩的集大成者。

以二舅的家世和他的聰慧,他必然要拿起筆,寫下自己不平凡的經曆和思想感情。在開始的時候,也更多地用白話詩的形式,描寫生活的磨難,親情的可貴,愛情的美好,以及對未來的向往等。 這些作品,文筆樸實,感情真摯,讓我們了解他從文革到改開這段歲月,一段不甘命運打擊而堅持自己誌向的人生軌跡。

以白話文,白話詩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是二十世紀的文化主流,由此而創作的大量優秀詩章,成為了我國詩歌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沉寂多年的華夏傳統文化又悄然興起,並以國學的名義成為潮流。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而以唐詩為代表的格律詩,則是古典詩的頂峰。 由此,我們國家眾多的詩人,又把熱情,從白話詩,轉到了格律詩。而改革開放以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秩序相對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白話詩得以欣欣向榮的氣氛和土壤也不似從前。這時候,更加簡潔,更加含蓄,更為講究境界,意像,韻律和結構的格律詩又重新興起了。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在唐代成熟並發展至頂峰,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名滿天下的詩人都是格律詩的絕頂高手。所謂格律,就是要講究音韻平仄,讀起來有朗朗上口,抑揚頓挫之感。相對的,不講究格律的文言詩就稱作古體詩,比如三國兩晉時代的詩作。當然,這是詩的題材而言,並非指創作年代。今人的詩作,可以是古體詩,也可以是近體詩。

說到音韻平仄,即使同一個時代,每個地方的方言都不同,而從唐朝至今又經曆了一千多年的曆史沿革,我們的語音和唐朝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那麽格律詩應該以什麽作為標準呢,很顯然,大家馬上就想到普通話,或者國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新韻。這樣看起來容易,但問題又來啦。所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今人練習寫格律詩,是從熟讀唐詩起步的。比如大家熟知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直” 字 在唐朝是 仄 聲,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則是 平聲。 按照新韻,這聯名句就明顯的不合格律。反而,在很多方言中,它又是符合平仄的。那該怎麽半? 其實同樣的問題,在唐之後的宋朝,明朝,清朝 這幾個朝代,也會碰到。前人的解決方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把唐朝格律詩所用的韻歸納總結起來,成為《平水韻》。寫詩一律以平水韻為準,這樣就解決了不同地方,不同時代音韻不同的問題。

該采用新韻還是平水韻,是一個爭議。大量的事實證明,采用平水韻的詩人及其詩作,其造詣水準更高一些,更接近唐詩,好像是得了唐人真傳一般。“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是的,今天的詩人們雖然不能和唐代的詩神們相見,平水韻卻像是華夏格律詩的通用密碼,讓我們可以直接地和古人心意相通。平水韻雖然比新韻更加嚴格,可是隻要克服這一小小的障礙,就可以豁然開朗,來到一片嶄新的天地。

從八九十年代開始,直到今天,二舅的詩作,就是以格律詩為主了。二舅本來就聰明勤奮,改革開放後,一邊努力工作,養活家人,一邊學習醫學理論,獲得了中醫學院本科文憑。子承父業,他也成為了當地名醫,懸壺濟世,治病救人。這段時期雖然同樣艱苦,生活確實積極的,子女慢慢長大成人,眼看一切將進入坦途的時候,不幸再次發生。和二舅共同度過幾十年患難歲月,一生恩愛的妻子,也就是我的二舅媽,突發心血管病去世。這是何其的悲痛?所謂命運多舛,莫不如此。二舅媽勤勞,善良,美麗,這裏我不用多說,從二舅的懷念詩作中,大家會有更多的了解。

詩聖杜甫,他的詩作描寫個人境遇,民間疾苦,時代動亂,以詩誌史,被稱作“詩史”。同樣,二舅的詩作,從青年,中年到老年,從大躍進,文革,到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再到新冠疫情,反映了從個人到時代的曆史,有親情,愛情,同學情,朋友情,反映民間疾苦,描述塵世萬象。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朋友圈,來了解一個人。二舅的親友,多是教師,醫生,文藝工作者,也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社會賢達。他們有相似的苦難可分擔,有相似的奮鬥可共勉,也有在各自領域的成就可以分享。今天的年輕人,可以藉此了解那個不平凡的年代。將來的讀者,也可以了解今天來自民間的心聲。

詩重真性情。黃培正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飽經磨難。然而他的詩,娓娓道來,溫和醇厚,描述了人生的曆程,時代的變革,歌頌善良,鞭撻醜惡。他遊曆祖國大好河山,憑吊名勝古跡,感時傷懷,有杜工部一般的沉鬱。他記錄生活中的大凡小事,信手拈來,隨意成詩,又似陸放翁一般樸素自然。

總體看, 二舅曆盡苦難卻不沉湎於苦難,哀而不傷,有蘇軾一樣的豁達。他對格律的把握,拿捏嫻熟,重意境亦重文辭,含而不露,意猶未盡,讓人思考和回味。在當代眾多詩家中,展現了極高的素養,也必然在璀璨的詩壇星空,閃現自己的光芒。

曆史是向前的,但卻不是直線,而是螺旋前進。 當我們處於曆史前進的關口,我們不會忘記曾經的挫折和倒退。當我們感受到某一時刻的倒退,也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明天,曆史還會前行。

我個人的水準,不足以為這篇詩集寫序。但我崇敬二舅和二舅媽勤奮善良的美德,感念他們對我一生的關心照顧。勉強提筆,說說自己的心裏話,也藉此告慰二舅媽在天之靈。

                                                                                                  (中華詩詞協會會員)
                                                                                            甲辰年春,公曆 2024年 3月,於  溫哥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