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與生存 讀 Night by Elie Wiesel

(2011-02-03 19:44:40) 下一個


趁著大雪封門,一口氣看完了Elie Wiesel 的 Night  一書的英譯本。Wiesel 是德軍集中營的幸存者。 他1928年9月30日生於羅馬尼亞,至今著有57部作品。Night 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初版於1958年,198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I(Wikipedia info)。

1944年的春天,年僅16歲的作者和父親被關進了奧斯維新,隨後輾轉在不同的集中營,直至1945年4月10日被美軍救出。他把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曆寫成了這本自傳, 通過一個十六歲少年的眼睛向世界再現了當年猶太人在集中營所遭遇的非人磨難和他自身的痛苦蛻變。他不僅僅記錄了一段沉重的曆史,更記錄了極端環境中扭曲掙紮的人性。看這本書,心是沉甸甸的。求生的本能,饑餓的煎熬,良知的掙紮,無邊的恐懼,無從逃遁的死亡,被拆散的家人,被扼殺的的純真,被踐踏的尊嚴,被擯棄的信仰,被麻木的心靈,被摧毀的意誌。。。全書字裏行間展現的是一顆少年對人性道德信仰日益絕望的心。

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被通紅的大焚爐活生生吞噬;被迫直視一個因饑餓偷食物被送上絞索架卻尚未斷氣的稚嫩生命;定期剔除體弱者的篩選中的兔死狐悲;身邊的難友心力交瘁在雪地中倒地身亡卻連停步的機會都沒有;一個熱愛音樂的少年被慌亂的人群踩倒,卻奮力護著千方百計保留下來的小提琴,彌留之際奏響了貝多芬的旋律。。。書中的描述處處觸目驚心;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處。

其一發生在德軍潰敗之前押著集中營的俘虜倉皇撤退的途中。押運俘虜的火車停在德國境內的一個小鎮稍作整憩。車上的俘虜們隻有一條薄毯禦寒,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已在酷寒中苦捱了近一個星期。當地的居民戲弄他們,向車上扔去了麵包,從而引發了殘酷的食物之爭。一個父親在人堆中搶到一小塊麵包,就在他把麵包送往嘴裏時,他的兒子奪去了父親的戰利品,對父親的哀求置若罔聞。然而兒子遭到了同樣的命運。餓紅了眼的人群轉瞬撲向了他。等到爭搶平息下來,車廂中多了兩具屍體,一具是那個父親,另一具是他的兒子。兩者都是傷痕累累。 死者被拋出了車 廂,身上的衣物被活著的人剝下禦寒。
 
其二發生在俘虜們跋涉到終點站,Buchenwald集中營之後。一路上的艱苦惡劣使得作者的父親日益衰弱,到達目的地後終於臥病不起,被遺棄在板房的角落裏同其他的病者一起等死。奄奄一息,神誌不清的父親由於便溺在床,先是被同室拳打腳踢, 隨後又被搶走本就少得可憐的夥食。作者對無力保護父親心懷罪惡感,但同時,他又滿懷矛盾地希望父親早日病亡,這樣他就不用再照顧他了,並且可以吃到雙份的夥食。瀕死父親被蓋世保鞭打,他呼喚著兒子的名字 ,同在一室的作者卻由於害怕挨打躲在自己的床鋪上沒有作聲。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Tinyher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九月豆的評論:
Yes, I did. Just like this book, it stirred very strong emotions. Writing this has been very consuming...
九月豆 回複 悄悄話 Have you watched the [Pianist] before? A very sad yet great movie......

Don't we feel we are so lucky?!
九月豆 回複 悄悄話 等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