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東海10巡航導彈射程2500公裏

(2012-05-15 16:22:07) 下一個

  中國鮮為人知的導彈殺手鐧

  《法製文萃報》專稿 作者:徐寅

  近年來,中國飛速發展的導彈技術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高度關注。日前,日本《外交家》雜誌助理編輯哈利·卡紮尼斯和美國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羅傑·克裏夫對中國導彈的發展、起源和可能的用途進行了探討。

  中國導彈“很多很強大”

  5月11日,《外交家》雜誌刊登《其他的中國導彈威脅》一文,稱解放軍除“航母殺手”——“東風”-21D導彈外,還有很多種導彈可對敵實施有效打擊。

  文章指出,目前有關“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文章報道很多,但中國的陸基巡航導彈並沒有受到外界的過多關注。其實,這些導彈對美軍的威脅與“東風”-21D不相上下。羅傑·克裏夫稱,中國的“東海”-10型陸基巡航導彈(DH-10)便是一款出色的導彈。該導彈又稱“長劍”-10型導彈(CJ-10),射程遠,性能優越,能夠打擊有價值的地麵目標,與“東風”-21D各有專攻。文章指出,“東風”-21D導彈主要對美軍的艦載航空力量構成巨大威脅,而“東海”-10導彈則主要針對陸基航空力量以及後勤、通信等固定地麵目標實施打擊,當與彈道導彈或飛機配合使用時,打擊效果驚人。

  克裏夫稱,當對美軍空軍基地進行打擊時,解放軍可以首先使用彈道導彈摧毀跑道和露天停放的飛機,之後再使用精確製導彈藥和巡航導彈攻擊混凝土掩體中的飛機和指揮部、通信設施等點目標。“東海”-10導彈作為一款陸基巡航導彈,在執行這類任務時有著巨大優勢:它比飛機的航程更遠,可以被投入對有人駕駛飛機過於危險的作戰環境。和“東風”-21D一樣,“東海”-10也需要依靠先進的傳感器來尋找、識別並定位目標,通過通信係統向指揮部發送定位信息,再由指揮中心的計算機或工作人員對不同傳感器捕獲的數據進行整合並發送攻擊命令。指令發出後,將通過通信係統傳達至導彈發射單位。

  目前,有關“東海”-10巡航導彈的資料極其有限。據網絡公開資料稱,該導彈由中國航天部三院牽頭負責研製,最初計劃裝備海軍岸艦導彈部隊,以海軍型為優先發展方向,故命名為“東海”,後因故調整技術指標,轉而以陸基巡航導彈為發展方向,遂改名為“長劍”。美國“防務新聞”網站等媒體報道稱,該導彈是在俄製“KH55”巡航導彈的基礎上仿製而成,於2004年在西北某試驗基地進行最後一次試射,此後開始小批量生產,於2008年正式裝備部隊。其長射程使“中國擁有在近岸打擊第一島鏈之內所有目標的能力”,未來一旦台海爆發衝突,將能有效阻止美日介入,是解放軍的反介入殺手鐧。

  據推測,“東海”/“長劍”-10巡航導彈長8.3米,重2.5噸,彈體直徑0.68米,巡航高度50~150米,最大巡航速度0.75馬赫,有效載荷300~500公斤,命中精度5~10米,采用三聯裝發射方式進行機動地麵發射。該導彈采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發射後在稠密大氣層中靠翼麵產生的氣動升力和發動機推力,做等速巡航飛行,進行全程複合製導,實施中遠程戰術打擊,有效射程在1500至2500公裏之間。其毀傷能力超過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一枚命中即可將一艘7000到10000噸級的導彈巡洋艦送入海底。

  美軍難擋中國導彈

  文章稱,麵對中國導彈的威脅,美軍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應對策略。美軍雖有多種手段來對付大規模的導彈襲擊,但都不足以完全消除威脅。

  克裏夫指出,針對空軍基地可能遭遇的襲擊,美軍可將飛機部署至離中國更遠的機場,並進行分散部署,而不是“集中在一兩個軍事基地”。此外,也可建造更多的機庫,增加每座機場的跑道修複能力,並在機場附近部署導彈防禦係統。對於航母和水麵艦船可能遭到的襲擊,可通過幹擾發射器和部署假目標來迷惑解放軍對船隻的定位,以防導彈擊中目標,還可以通過艦隊反導係統擊落來襲導彈。但要想有效應對來自中國導彈的威脅,美軍必須使盡渾身解數,動用一切手段進行防禦。

  然而,對美軍來說,現實並不樂觀。克裏夫稱,為應對巡航導彈的威脅,美軍曾專門設立SLAMRAAM近程防禦項目。然而,不幸的是,美國國防部數年前“令人費解地”取消了該項目。現在,軍方又在討論購買美德意三國聯合開發的MEADS移動防空反導係統。該係統雖能有效保護飛機掩體等設施不受巡航導彈的襲擊,但造價昂貴,每套高達數百萬美元。最要命的是,“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大多數基地幾乎沒有任何掩蔽設施”。以駐日美軍嘉手納空軍基地為例,該基地總共隻有15個飛機掩體,最多隻能容納30架飛機。而同樣設在衝繩的海軍陸戰隊普天間航空基地更是連一座機庫都沒有。此外,橫田空軍基地、岩國陸戰隊航空基地和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都沒有有效的飛機掩體工事。一旦中國導彈來襲,後果不堪設想。

  外界認識存誤區

  目前,外界對中國飛速發展的導彈技術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文章對此也進行了探討。

  文章稱,當今很多西方評論人士認為,導彈技術的發展將使得中國更加富有攻擊性。中國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方麵取得的進步將使其與美國和鄰國爆發衝突時優先選擇使用導彈。未來戰爭中,解放軍很有可能會使用“彈海”戰術實施飽和打擊。但克裏夫指出,導彈技術的發展並不一定意味著解放軍的思維方式正變得更具進攻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放軍的軍事原則是防禦性的“人民戰爭”,到了八十年代,其指導思想變為“打贏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九十年代又轉變為“打贏高技術條件的局部戰爭”。長期以來,解放軍都堅持不主動挑起戰爭,但強調一旦戰事開始應盡早發動攻擊。隨著中國軍事實力不斷提高,中國軍隊領導人將有更多的自信去開展進攻性行動。但這是整體實力提升帶來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導彈技術提高所導致的。

  文章指出,在導彈的使用方麵,“中國人似乎已經製定出詳細計劃,對什麽時候動用導彈打擊敵人進行了明確規定。”克裏夫表示,由於這類指導性文件屬於軍事機密,美軍目前對中國如何開展導彈戰還無從而知。但從一些軍事文獻來看,解放軍的戰術顯得“合情合理”。不過,在真正爆發衝突時,導彈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指揮官的個人意誌。

  目前,部分西方學者和評論家認為,中國在研發導彈過程中大量借鑒了俄羅斯的技術,山寨多,創新少。對此,克裏夫認為,很難判斷外國科技到底對中國巡航導彈的研發起了多大幫助。長期以來,大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一直是中國的一大技術瓶頸,但足夠大部分導彈使用的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不是問題。借助現有發動機,“東海”-10導彈目前的射程可達1500~2000公裏,性能表現“已經不錯”。至於關鍵的製導技術,由於GPS和其他導航衛星群的出現,製導技術已經被大大簡化。以往,巡航導彈往往通過地形匹配雷達來進行導航,這一技術難關曾一度難倒不少國家。如今,要想獲得高精度,隻需“給導彈安個好的GPS接收器”便可。對於美國來說,不幸的是,“東海”-10導彈很有可能“已經配備了數字地形匹配係統”。 克裏夫稱,中國有許許多多聰明的工程師,能夠獲得先進的商業技術並將其轉為軍用,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本土研發,完全可以自主研發導彈。盡管依靠別國現有技術會更快也更省錢,但“如果俄國人沒有什麽新東西可教或者不願意轉讓技術,那麽中國肯定還會堅定地繼續發展巡航導彈技術。”

  【注】:見5月16日《法製文萃報》4版;原題《中國鮮為人知的導彈殺手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