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1年中國軍備熱點回顧

(2011-12-08 14:33:12) 下一個

回顧即將過去的,從年初的殲-20首飛成功,到8月首艘航母出海試航,眾多新型國產武器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集中亮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軍事熱潮。對於這些備受矚目的武器來說,2011年隻是其發展曆程中的一個節點而已。當熱度逐漸退去,評點各款武器的現狀,展望其未來的發展,以此作為2011國產武器發展的總結

點擊查看原圖

2011年8月10日,由瓦良格號改裝的中國首艘航母出海進行試航。8月14日,航母平台從海試海域回到遼寧大連,停靠原碼頭,海軍88號艦也隨後返港。至此,我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試驗順利結束。這無疑是本年度國內最受矚目的軍事新聞。瓦良格號見證了蘇聯海軍建設的盛極而衰,也見將證中國海軍走向大洋。

我國首艘航母平台11月29日再次出海開展相關科研試驗

最新動態:瓦良格航母完成改裝再次出海進行測試

瓦良格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試驗後,按計劃返回船廠繼續實施改裝和測試,目前已完成相關工作,11月29日再次出海開展相關科研試驗。這一最新進展消息使瓦良格航母再次停留在人們關注的目光之內。

脫胎換骨:瓦良格航母最初僅為一艘空船改裝後煥然一新

瓦良格號落戶中國的時候,連起碼的自航能力都沒有,更談不上電子係統和武器裝備。部分關鍵係統已經裝艦但在被拖往中國前被拆除,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當局不願意這些技術流到中國。這樣,修複的工作量就擴大到配套係統,需要重複整個建造瓦良格號的軍工基礎,工作量很大,而且和中國已有的軍工體係平行。唯一合理的做法是不拘泥於原設計,大量使用中國技術和設備,使之符合中國海軍的需要。

改裝瓦良格經驗功不可沒:中國將仿製提升建造更多航母

瓦良格號是中國第一次修建航母,不管考慮如何周全,肯定在實際過程中會有遺憾,或者有更有潛力但尚未成熟的新技術來不及應用,需要在修複過程中就預留升級餘地。瓦良格號不會是唯一一艘航母,中國將在吃透瓦良格號的原設計和建造基礎上進行改進、升級和整合大量全新技術,建造更多更好的航母。

振奮:航母飛行甲板標誌線清晰可見 試飛在即!

根據網友拍攝的照片顯示,目前航母的艦體已經重新經過塗裝,飛行甲板上也出現了可能用於引導艦載機起降和定位的白線與與圓環標誌。說明航母的各項改造工作一直在進行。

差距:滑躍起飛尚未掌握 電磁彈射何日實現

瓦良格航母采用的是滑躍起飛方式,相比目前美國航母采用的彈射起飛效率低很多,與目前美國F-35已經試驗成功的電磁彈射更不可同日而語。起飛方式的代差似乎越拉越大。

承認不足:艦載預警機短板將製約瓦良格戰力

目前中國航母還沒有配套的艦載預警機,而且瓦良格航母的滑躍起飛方式也無法適用於比艦載戰鬥機體積更大的艦載預警機。不解決這兩個問題,中國航母便無異於“盲艦”。

解惑:著艦攔阻裝置難阻擋瓦良格前進步伐

俄稱從烏克蘭購進的瓦良格未安裝艦載機著陸攔阻裝置,中方如果要想獨立研製出攔阻裝置,可能還需相當長時間。但從瓦良格二次海試情況看,攔阻索已難不倒中國軍工了。

瓦良格航母煥然一新

瓦良格航母完成首次試航

大連瓦良格航母整修近尾聲

瓦良格艦島基本完成

正在船廠改裝的瓦良格

剛來到中國時的瓦良格

點擊查看原圖

隨著中國首艘航母的試航,艦載機的型號選擇也隨之再度成為熱點話題。在中國的現役戰機中,殲-15無疑最接近艦載機的技術要求。殲-15是基於殲-11B研發的雙發重型戰鬥機,其氣動外形類似於俄羅斯的蘇-33艦載戰鬥機。網上流傳的殲-15圖片透露了戰機的部分細節,強化型後輪起落架、強化型雙輪前起落架、縮短的尾椎以及內置式的尾鉤便於在航母上起降,機翼可折疊以減少占用航母機庫的寶貴空間。不設第二駕駛艙可能意味著戰機的機載設備的現代化、一體化和自動化水平相當高。

殲-15戰機試飛圖展示結構細節

中國殲15和和美國F/A-18E/F艦載機相比如何?

華盛頓國際評估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軍事專家裏克-費舍爾稱,就主要作戰標準來說,中國的殲-15和F/A-18E/F可能相同;但是,當涉及電子戰能力,或許現代戰鬥環境中更重要的一項標準,殲-15可能不久被證明並不具備競爭力。盡管,它可能同樣裝備最新型號F/A-18E/F戰鬥機所裝備的電子掃描陣雷達。

心髒問題:發動機短板影響殲15艦載機的性能

根據相關資料,用於殲-15的渦扇-10H發動機,可短時間內將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提高到128千牛,從而減少飛機的起飛距離。渦扇-10H如果推力維持在125千牛級水平的話,也就是說和AL-31F相當,那麽考慮到殲-15比殲-11的空重增加大約10%,那麽就會降低殲-15的推重比,從而影響加速、爬升、SEP、穩定盤旋等一係列性能。

國產軍工的驕傲:殲15航電性能領先蘇33一代

中國在航空電子領域則是進步神速,機載相控陣火控雷達、玻璃化座艙、數據鏈、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已經在作戰飛機上麵運用,因此盡管殲-15仿製於蘇33,但其航電性能水平卻要比蘇33整整高出一代,所以殲-15可能會配備中國新一代機載火控雷達及航空電子係統,可以抗衡國外三代及三代半作戰飛機的威脅。

艦載機飛行員的心理素質要求非常高

航空母艦上的環境跟陸上的環境不一樣,陸上的跑道可以達到一兩千米甚至更長,但是在航母上,最長也就是300多米,甚至100多米。艦載機在降落時,飛行員從空中看航母就像一張郵票大小,這對飛行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要求是非常高的。

中國艦載機與西方的差距正在縮小

隨著殲-20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隱身作戰飛機的研製技術,在此基礎上,研製一型隱身作戰飛機應該沒有太大的技術障礙。另外也可以積累無人作戰飛機使用以及有人/無人作戰飛機混合使用的經驗,總體來說我們和西方大國的差距在縮小。

點擊查看原圖

今年年初,我國第四代殲-20戰機的首次試飛是受關注程度不亞於航母出海試航的另一重要事件。自首飛起,大批成都當地軍迷就用拍照的方式記錄著、關注著殲-20持續頻繁的試飛活動,以至於這種前所未有的關注本身都成為了媒體關注的新聞。而殲-20試飛與美國國防部長訪華日期的恰好重合,則更是被賦予了種種解讀,為其賺足了人氣。

殲-20剛一現身便獲得了國內外各方如此關注並非偶然,而在於其間接接展示了中國航空技術與綜合國力的發展。

殲-20戰機再次露麵 停機坪上遭圍觀

世界四代機現狀:研發國家逐代銳減 僅剩中美俄研製

噴氣式戰機作為二戰某期剛剛出現的新銳航空武器,其研發國家和成品數量在二戰之後都呈現出逐代銳減的趨勢。美、蘇、英、法、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瑞士甚至阿根廷都研製出了自己的第一代戰機,其中蘇聯和美國都列裝了多種機型。到二代機時代,研製的國家就隻剩下美、蘇、英、法和瑞典。進入三代機時代,美國研發成功4種、俄羅斯研發成功2種、法國和瑞典各研發出一種,而多數歐洲國家都已無力自行研發戰機,因此聯合研製成功一種。四代機則僅有美國的F-22、F-35,俄羅斯的T-50。

背景分析:研製四代機投入巨大 需要強大國力技術支持

這種逐代銳減的趨勢,一方麵是由於冷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防務壓力降低之後的軍事強國和大多數發達國家不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軍備競賽。另一方麵則是出於研發戰機所需費用呈幾何級數增長,每一次戰機換代,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型號項目本身的研製費用,更是包括冶金、機械、化工、電子、信息技術在內的整個基礎工業的整體升級。殲-20的現身,代表中國躋身四代戰機的研發,形成中美俄三足鼎立之勢,其背後則正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的事實。

殲-20集多種先進技術於一身 提升區域打擊能力

在8月美國國防部發布《中國2011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也關注了中國第四代戰鬥機殲-20原型機的首飛。報告稱其強調了“中國致力於在未來幾年,生產出聚集隱形特性、先進航電設備和超音速發動機於一身的先進戰鬥機。”報告認為,類似殲-20隱形戰機這樣的武器,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軍隊打擊該區域空軍基地、後勤設施和其他路基設施的能力。

尚未形成戰鬥力已被當做威脅

盡管殲-20戰機還沒有正式定型,但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已經將其作為潛在的假想敵,並開始積極尋求應對手段,這種反應已經足以證明殲-20的出現所產生的影響。有媒體稱日本政府在選擇航空自衛隊新一代戰機F-X候選機型時,將充分考慮中國的空中作戰能力。而美國洛克西德·馬丁公司和美國波音公司在分別推銷自己的F-35戰機和F/A-18E/F戰機時,都不約而同地聲稱有能力對付中國的殲-20。

點擊查看原圖

運8作為目前國產最大的運輸機,一直是中國軍方改裝各種特種飛機的首選平台。使用運8改裝而成的特種飛機有預警機、海上警戒機、電子偵察機等,是現代軍事力量的倍增器,其作用並不比作戰飛機小。近日,互聯網上又出現了一組運8新型特種飛機的照片,應該是在運8基礎上改裝的反潛巡邏機。

該機配備了一個很大的天線罩,顯然配備了可以水平360度掃描的對海搜索雷達。較大的天線罩表明該雷達的天線孔徑較大,其探測距離較遠,分辨率也較高。

在機身下方設有光電吊艙,可能配備前視紅外探測係統、CCD攝像機、激光測距儀等設備,用於全天候條件下對水麵搜索。起落架艙前設置了一個武器艙。

運8飛機尾部的白色尾錐應該是可以用於在近距離上確認聲納、雷達探測到目標的磁探儀,也是反潛飛機區別於其他飛機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

性能點評:運8新型反潛巡邏機功能與P-3C類似

現代潛艇特別是新型核潛艇具備潛深大、航程快、安靜性能好的特點,可以長時間在水下巡航。對於這樣的水下目標憑借單一手段已經難以對其探測、跟蹤和攻擊,必須借助多種手段對其進行探測。

中國運8新型反潛機配備了可以水平360度掃描的對海搜索雷達、光電吊艙、磁探儀以及由於照片角度有限沒有看到聲呐浮標投放係統。可以說,P-3C擁有的功能,運8反潛巡邏機都已經具備,甚至擁有更好的水麵探測能力,因為P-3C的雷達由於安裝位置所限,未能夠做到水平360度環視掃描。

意義重大:提高中國海軍遠海反潛能力

固定翼反潛飛機具備速度快、搜索範圍大、配備探測係統和武器多,可以全天候作戰等優點,因此各軍事大國對於發展反潛飛機都非常重視。相比較而言,中國海軍專業固定翼反潛機的數量在運8反潛巡邏機出現之前可以說是零。

運8新型反潛機的航程遠,足以支持該機在距離大陸較遠的南海執行作戰任務,或者在近海相關海域長時間滯留,對水下目標探測和跟蹤。運8反潛巡邏機保持對相關航線重點區域的監控,可以外推水麵編隊的反潛防禦圈,提高中國海軍對大麵積海區的探測能力。

點擊查看原圖

今年4月,一組武直-10進行訓練的圖片在網絡上流傳。圖中可見武直-10采用串列雙座布局,機頭下方設有機炮和光電係統,機身兩側掛點可掛載導彈和火箭巢。武直-10配備的武器係統很可能大部分是現役的,包括“紅箭-9”、“紅箭-8”係列反坦克導彈,新一代的天燕(TY)-90空對空導彈。圖片中的武直-10直升機已漆上了墨綠色,並有以“LH”英文字開頭的編號,因此據推測這些武裝直升機已在陸航服役。

武直-10可能將裝備中法聯合研製渦軸-16發動機

國產心髒動力不足 可能裝備中法聯合研製渦軸-16

有軍事愛好者比對武直-10最新的照片和之前網上出現的測試機照片,發現列裝的武直-10和測試機有很大不同,除了駕駛員坐艙有改動外,最明顯是發動機完全不一樣。根據環球網報道,有自稱知情人士透露,測試機用的是加拿大生產的PT6C-67C發動機,但加拿大在美國壓力下取消了供貨計劃,現在列裝的武直-10使用的是國產渦軸-9發動機。但根據資料,渦軸-9發動機的功率在1000KW左右,用於武直10顯然偏小。

9月15日,首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在天津空港經濟區拉開帷幕。中航工業與法國透博梅卡公司聯合研製的渦軸-16發動機在展會中低調亮相。該型發動機目前主要用於裝備直-15七噸級直升機,業內人士預測,渦軸-16將是我國未來中型直升機的主力發動機,裝備武直-10的可能性也很大。

武直-10擺脫“心髒病”將使陸軍如虎添翼

武裝直升機因其高速靈活、隱蔽性好、生存力強、機載武器威力大而備受各國重視,其作戰效能已在多次局部戰爭中得到證明。我國在專用武裝直升價的研發製造、作戰理論和實戰應用方麵一直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武直-10的出現將會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期待其早日擺脫“心髒病”,使陸軍如虎添翼。

機炮及光電係統

可掛載導彈和火箭巢

機腹特寫

機身上的航徽和編號

座艙及發動機進氣口特寫

3架武直-10編隊訓練

點擊查看原圖

作為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軍事大國,美國對號稱“航母殺手”的中國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關注自然不難理解。根據美國媒體的描述,東風-21D導彈可以對進入到中國沿岸將近2000公裏的範圍內的美國航母形成一種致命的威脅,是中國阻擋美國飛機和船隻進入其海岸附近水域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軍方公布的說法,目前這種武器仍處於研製階段,並沒有形成戰鬥力。但仍然可以通過技術角度分析這一設想的可行性。

反艦導彈威力應該不成問題

東風-21係列導彈的末端速度估計達到10-12馬赫,即使導彈的彈頭被擊中,爆炸所產生的碎片仍具有巨大的動能,並會沿著原來的軌跡飛行。其中一些碎片很可能擊中軍艦,足以穿透船體不夠厚的現代軍艦,並給軍艦內部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打航母關鍵在於發現目標和製導

可以進行機動的航母不同於靜止的目標,對其進行打擊需要通過裝備合成孔徑雷達的衛星以及潛艇或海上巡邏機等平台發現航母大概位置,並持續引導導彈命中目標。為了傳輸偵測到的航母位置信息,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