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俄軍工高層震驚:中國如何將蘇-27改變成了蘇-30?

(2011-08-15 17:25:30) 下一個
馬科斯安迪斯亞(國際軍事專欄撰稿評論家):中國產SU27戰鬥機的起始在1995年前後,這個項目簽署在1993-94年。中國按照協議引進了首批SU27戰鬥機以及隻能生產基礎型號的全套生產線,首批購買的戰鬥機數量約為24架,而特許生產數量為200架。

而在協議的附屬定義中,嚴格規定了SU27戰鬥機中國隻能用於自行空軍裝備,不得將其整機與相應技術,進行貿易性質的對第3國輸出。另外,俄羅斯當時還承諾了按照SU27常備更新計劃,以每5年提供以次可供用於SU27升級的技術供給。

後來,隨著印度在購買俄羅斯武器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最後全麵全麵吸引了俄羅斯方麵的關注角度。因此,對於印度方麵提出的先技術采購於中國的方式,給予支持,隨即俄羅斯暫時停止了對中國方麵的持續的技術升級,這同時也引起了中國的不滿。

但是,當時中國軍工處於幾乎半癱瘓狀態。大批技術與設計人員,都紛紛在中國經濟大潮驅動下,投入了緊張的“個人發展階段”,因此中國軍工在最初,沒有這樣的能力與實力,來自行完成設計升級與換代,因此SU27基礎型號一直持續生產。

但是,在後期中國開始加緊了改進戰鬥機生產線的計劃。他們在沒有任何外來支援下,自行修改了SU27的機艙設施。以及更換了麵臨淘汰的儀表電器。

中國軍工自行提升的兩套SU27即殲11的新型版本生產線,全麵實現高速生產。同年,中國空軍開始實施了大規模殲11改進工作,換裝了大功率雷達,以及類似 MKK的電子係統吊艙,使得中國的殲11成為了真的先進戰鬥機。但是,目前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獲知中國在那些方麵作出了具體改進,而依據一些資料顯示可能加裝了悉加裝了法國ANI公司的大氣平衡數據計算機,以及中國產彩色液晶平麵顯示係統,加入了戰場環境分析監測數據係統。這些設備加入很大的改善了作戰環境係統。

目前中國軍工企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軍事裝備建造水平,可以說突飛猛進。首先是國內自主研發,製造。中國在軍事船舶,戰車,飛機,導彈,火箭等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依據美國安全防衛的報道統計來看,中國遠程州際彈道導彈的覆蓋精度與以往相比提高了1個量化級別;而常規戰術,防禦導彈最小誤差提升到了接近50米,已經基本達到美國軍隊同類產品。這並不是惡意忽悠,也不是垃圾的威脅論,而是事實。美國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官員,上周於國會表示:這是中國解放軍軍事發展的最顯著的進步。

而俄羅斯目前也開始對此問題感到憂慮。在一位俄羅斯軍火企業在華開設的辦事處的老總稱:中國迅速提升的軍備製造技術與能力使得我十分吃驚,中國輕巧的變動將蘇27變成了蘇30。中國人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速度之快,是不能以年限概念來衡量的。而我們的確應該有必要大力提升與供給中國所需要的先進裝備。這些裝備應該具有中國不能自行製造與自行研製的,至少目前他們是不能獨立開發的。在航空發動機矢量技術上,我們一些企業做和我們的政府作得過於保守。而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度過了矢量控製技術的5大難題,麵對他們來說剩下的事情,將是更加簡單便利的。但是,這等於我們無形中失去了有一次絕好的機會,我不知道我們的政府還要“呆板”到什麽時候,麵對中國潮水般提升的技術進度,我們卻還在那裏傻傻的觀看。

從戰技術性能看,蘇-30在蘇-27基礎上,進一步改善了作戰能力,提高了機載導航係統精度,增加了電視指令製導係統、反輻射導彈製導係統,可攜帶激光指示器吊艙和反輻射導彈製導吊艙。在蘇-30標準掛載方案中,配置彈藥由蘇-27的R-27、R-73兩種對空基本彈藥配置擴展為11種,新增了X-31反輻射導彈等5種空地精確製導彈藥,最大武器載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執行多用途作戰任務。另外,因為具備了空中加油能力,蘇-30設計執行任務時間可延長至10小時以上。在定型階段的一次試飛中,其原型機曾進行了15小時42分的不著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創下了戰機不著陸飛行的世界之最。

此外,蘇-30經過改進的無線電數據鏈路可以使之與蘇-27協同作戰,因此,根據任務要求它可以用來作為空中指揮機。不過,因為起飛重量的增加,蘇-30在同樣襟翼開度和使用著陸減速傘的前提下,起飛、著陸滑跑距離比蘇-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減弱,這恐怕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