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AN-70 vs IL-76MD IL-76漸成雞肋

(2011-05-02 21:56:19) 下一個
AN-70是烏克蘭的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輸機,具備機體寬、載重大、巡航速度高、起降距離短、耗油率低,多用途等特點。AN-70采用了90年代的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代表著當今最尖端的運輸機製造水平和新一代運輸機的發展方向,他的具體特點如下:

(1)貨艙較寬容積大,AN-70的貨艙寬度達到4米,而IL-76MD的貨艙寬度隻有3.16米,這使AN-70可以裝載更多種類的軍用物資,有資料說AN-70可運送95%的軍事物資,而IL-76隻可以運送60%的軍用物資。AN-70貨艙容積達到370立方米,而IL-76MD隻有250立方米。同時AN-70最大有效載荷與IL-76MD相同,都達到了47噸,這主要得益於AN-70大量使用複合材料,機體結構更輕更堅固。所以AN-70要比IL-76MD占更大優勢。
(2)優秀的燃油經濟性,這得益於4台新型槳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耗油率明顯優於螺旋槳、渦槳和渦扇發動機。當安-70以最大巡航速度飛行時,其油耗比噴氣發動機要少20%~30%。
(3)由於漿扇發動機低速時的拉力大,AN-70能夠超低空(3米)低速投放後勤補給物資和軍事裝備,因為空投速度低,使空投某些設備時可以不使用降落傘,這在沒有機場跑道時對前線進行快速補給非常重要。歐洲的A400M也具備這種低空投放物資的能力,但是最低高度為4.5米,而這種低空投放的功能對大型噴氣式運輸機是難以做到的。
(4)具有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AN-70可以在600-900米的野戰機場跑道上進行起降,而IL-76則需要1600米,這樣AN-70就可以使用簡易機場、高原機場和較短的海島機場等。
(5)由於AN-70是九十年代設計的產品,機體結構中大量采用了碳纖維塑料複合材料,據稱達到了總重量的25%,因此飛機空重得到很大的降低,效費比大幅度提高。
(6)安-70采用超臨界翼型、先進的電傳操縱係統和數字式航空電子係統,並配備先進的電子對抗自衛設備,可選裝西方的機載電子設備,駕駛艙使用了多個多功能顯示器。而伊爾-76的航空電子設備則相當陳舊,隻有最新改型才勉強能達到安-70相應係統的水平。



在AN-70和IL-76對比中,AN-70的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IL-76雖然做了一些改進,比如新型號IL-76MF,加長了機身,更換了新型發動機,使用了較新的航電設備,有效載荷也調高到60噸,但畢竟它是一款60年代設計的飛機,由於貨艙較窄限製了他的使用範圍,加大了機身使飛機重量大增,令他的短距起降能力下降,起飛距離增加到1800米,可以說是得不償失,已經不能稱其為戰術運輸機了。所以引進IL-76是不明智的。

有人甚至猜測,使用加長的AN-70機體,並且加上4台IL-76MF的發動機(PS90A)建造200噸左右的中國大型運輸機,我覺得有點天方夜譚,首先200噸的新機和150噸的AN-70結構上變化巨大,我國基本上沒有這樣的製造技術,何況一款新型飛機從設計到投產至少要10年左右,而且風險極高,沒有外部的支持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者,大噸位運輸機的戰術性能不佳,隻適合戰略運輸。那麽我們的戰術運輸又怎麽辦呢?

AN-70從94年開始立項到2010年已經走了15年,基礎測試和改進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現在正進行挖潛提高整機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從最新公布的數據看基本達到和超過了設計標準。已經不是圖紙上的飛機了。烏克蘭也很希望找到這款飛機的客戶,並且有轉讓技術和合作生產的願望。中國實際上並沒有大量使用IL-76,前後也隻是進口20架左右,而我們的實際需求量在150-200架,引進IL-76不如引進AN-70,首先在技術上我們可以進步30年,因為俄羅斯的履行合同能力堪憂,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可以再選擇的機會。

當然AN-70畢竟隻有47噸左右的有效載荷,對於大型裝備(主戰坦克)無法空中運輸,我們可以在引進AN-70後再發展250噸以上大型寬體運輸機,使其成為中國版的C-17。這樣我們就有了完整的運輸機群,既有小型的運輸機Y-8(60噸),完成短程戰術運輸;也有中型運輸機中國版AN-70(150噸),肩負戰術戰略運輸;更有大型運輸機中國版C-17(250噸),主要任務是大型戰略運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否走這條道路還要看中國政府對未來戰爭的認識和戰略資源的投入,也就是個軍事戰略決心的問題。時不我待,未來十年中國80萬的裁軍計劃是要依靠裝備建設來保持戰鬥力的,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光靠20架IL-76是遠遠不夠,局部戰爭的後勤保障光靠鐵路公路運輸也是不夠的。中國期盼建立自己的戰略戰術空運部隊。時間就是生命,未來的中國勢必要打造海陸空三棲作戰部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