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oris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關於抗日戰爭中後期在敵後各種成分的中國軍隊的作戰不力

(2025-07-09 08:35:38) 下一個

關於抗日戰爭中後期在敵後各種成分的中國軍隊的作戰不力

中國的正式抗戰,從七七事變開始,長達八年。在這八年裏,除了一開始的一兩年戰線比較快的移動,中國丟失大片國土,後麵的大部分時間戰線比較穩定,即使是後麵國軍在得到美援的情況下開始反攻也是很晚才開始光複國土的。

在這段相對穩定的時間內,在名義上的淪陷區,但是不是在日本花兵力固守的主要交通線之外的廣大地域,存在著各種係統的中國軍隊,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地方部隊保安團,當然還有各種編製和形態的共產黨控製的武裝。

總體來講,這些敵後的軍隊,作戰能力不強,缺乏主動攻擊日軍並且控製戰場的能力。這一點在我下麵的討論中很重要。因為中國是一個缺乏工業基礎的國家,武器彈藥的消耗以及能否獲得補充是作戰決定的重要因素。你打一小仗,擊斃5個日本人,自己損失10個,這損失10個倒不大在乎,中國有的是人,但是你沒法控製戰場,日本人增援馬上來了,這五杆槍沒繳到手,就是個賠本的仗。由於這些部隊在敵後的獨立存在,這種避戰行為實際上是反映了各個部隊自己的生存的需要。因為你不顧後果的去連續作戰,很快就把自己打沒了。比較大規模的戰鬥或者戰役,中國方麵能取勝並控製戰場的更是少之又少。去讀曆史文電,上級領導批評下級打了得不償失的仗的比比皆是。

敵後的部隊這一點更加突出,因為不能指望從上級能及時獲得補充。所以這些軍隊不管什麽黨什麽來路,對主動攻擊日軍都極其保守,寧可打些沒日軍支持的偽軍,比較容易地繳些槍,或者---去打別的中國軍隊搶地盤。這在整個這個相持階段司空見慣,難以評定是非,根本原因是中國在戰爭爆發之前不是嚴格意義上統一的國家。

不管誰打誰(打的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這些隊伍對整個戰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他們更大的作用是堅持下來了,到了國際大的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來收複國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