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擔心中國\'複仇\' 鼓吹中國威脅論扮演受害者

(2013-12-31 04:00:26) 下一個
日本擔心中國"複仇" 鼓吹中國威脅論扮演受害者
 來源:大公網| 
 
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10月2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上的行為“危及和平”。中國外交部對此回應稱,中方敦促日方停止刻意渲染外部威脅,向國際社會認真說明其擴充軍備的真實意圖。

 
資料圖:釣魚島

 
  大公網11月1日訊 據外媒報道,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10月2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上的行為“危及和平”。中國外交部對此回應稱,中方敦促日方停止刻意渲染外部威脅,向國際社會認真說明其擴充軍備的真實意圖。在中國逐漸崛起的時期,日本對中國軍事的動向十分擔憂,而這種擔憂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日本自身的“複仇者心理”,認為中國軍力增長必然會報侵略之仇。而與“複仇者心理”相伴隨的則是日本的“受害者心態”,認為自己是受害的一方,永遠不去思考自身的錯誤。

 
  擔憂中國實因“複仇心理”作祟

 
  自從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與之同時發展的是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發展,而此時的日本深陷經濟複蘇乏力的泥潭,軍事力量在美國的壓製下有限發展。曾經一枝獨秀立於亞洲經濟快車火車頭上的日本,如今家道中落,而且超越自己的恰恰是曾經被日本侵略的中國,其中的不甘心與不服氣導致日本不斷挑釁中國,不斷指責中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甚至美國,對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的擔憂遠沒有日本激烈,這是為何,原因就在於日本是曾經侵略過中國的國家,如今釣魚島問題有恰好是當年侵略導致的遺留問題,日本自身的“複仇者心理”認為中國必然會找自己複仇,這加深了日本對中國軍事力量的恐懼。

 
  日本的“複仇者心理”源於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武士道》一書中介紹了武士道當中的自殺以及複仇的製度,書中稱複仇中有著能夠滿足人們某種正義感的東西。而這種“複仇心理”在日本曆史當中表現十分明顯。最為著名的當屬“三國還遼”事件以及之後的日俄戰爭。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逼迫中國割讓台灣島以及遼東半島,但是遼東半島涉及到俄羅斯的利益以及德國在山東的利益,於是俄羅斯夥同協約國同盟盟友法國以及德國幹涉日本,要求日本放棄割讓遼東半島。最後日本因為實力差距接受了俄法德三國的幹預,但是日本並非是誠心實意的接受這一結果,日本人認為是實力的差距導致的結果,他日必定會讓俄羅斯付出代價。果不其然,紀念後日俄戰爭爆發,俄羅斯戰敗,報了當年幹涉還遼的一箭之仇。

 
  另外二戰當中,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對美國對日實行禁運的報複,日本人內心深處的“複仇心理”自然會投射到他國身上,認為他國的行為也是為複仇作準備。雖然日本有人不承認當年的侵略戰爭,但是並不能否認戰爭當中所犯過的罪行,所以日本人十分擔心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對日本實行報複。於是乎就出現了日本對中國每一次的軍事行動都緊張兮兮的局麵。在10月29日的記者會上,針對中國空軍2架預警機和2架轟炸機連續3天飛越衝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空域一事,小野寺渲染說,“這不同尋常,將進一步加強警戒監視。”

 
  一國海軍以及空軍在和平時期必然是需要常態化、密集的訓練,無論是近海的防禦訓練還是遠洋的攻擊訓練都是必要的。在中國的海外利益遍布全球的時候,就必然要求中國海軍具備遠洋作戰的能力,所以說中國海軍赴西太平洋訓練是必然的要求。從中國周邊海域的國際水道可以看出,中國出海必經的都是距日本不遠的國際海峽。中國海軍每一次出海訓練日本都派船跟蹤拍照,不斷渲染中國威脅日本,其內心深處的想法就是擔心中國海軍調轉船頭攻擊日本,報複二戰的侵略之仇。這完全就是日本的小人之心度中國的君子之腹。先不論中國並沒有報複日本的計劃,就算是中日真的發生戰爭,也斷然不會是麵對麵的肉搏戰,現代戰爭的發展以及不需要戰鬥人員的直接接觸,都是信息化作戰,陸海空天電子“五位一體”的作戰模式,這種海軍遠程偷襲的方法日本人用用還可以,現在再用就完全落後了。

 
  所以說,日本指責中國的海軍威脅日本完全是無稽之談,杞人憂天。

 
用“受害者心態”指責別人

 
  如果用“複仇者心理”來思考別國的行為的時候,就會產生別國會對自己不利的想法,而如果思考自己的行為的時候,就會產生“受害者心態”,因為自己受到傷害所以才需要“複仇”。而日本恰恰是“受害者心態”最為明顯的國家,甚至已經到了“被迫害妄想症”的地步,中朝韓俄周邊國家的每一次軍事動作,日本都覺得是威脅日本。而且日本還總是用“受害者心態”來博取同情,增加自身軍事擴張的支持力度。這裏麵表現最為明顯的是“中國威脅論”。

 
  日本是“中國威脅論”鼓吹最為積極的國家,在釣魚島爭端激化之時,安倍晉三企圖拉東南亞國家共同圍堵中國,用的理由就是“中國威脅”。日本總是用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向外宣稱中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了日本的安全。日本政府也借“受害者地位”爭取民眾支持軍事擴張,支持與美國加緊軍事同盟,甚至不顧衝繩民眾的反對執意部署安全性不高的“魚鷹”直升機。

 
  日本的“受害者心態”其實就是一種偽善的表現,日本首相安倍此前按照美國的要求不斷呼籲中日首腦會晤,但是在為首腦會晤創造條件的問題安倍沒有絲毫的表示,甚至變本加厲地在釣魚島生事。這種情況必然不會實現中日首腦之間的會晤,於是安倍就指責中國拒絕首腦會晤,給外界一種印象,那就是日本是中日關係當中的“受害者”。但實際上中日關係的問題根源就在於日本方麵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製造麻煩。

 
  日本的“受害者心態”由來已久,而且也深深地影響了日本人對侵略曆史的認知,日本人未能深刻的懺悔當年的侵略罪行,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日本人也認為自己是戰爭的受害者,沒有理由一群受害者對另一群受害者進行懺悔。日本的“受害者心態”導致日本指責東京審判的合法性,同時還不斷渲染長崎、廣島受到的核爆傷害,有意忽視自己當年在中韓等國犯下的累累罪行。

 
  日本如果真的想恢複中日之間的正常關係,搞好與周邊國家的友誼,首先就需要克服自身的“複仇心理”,不要總認為別國圖謀不軌,對日不利。這種想法隻會製造敵人而不會製造朋友。另外日本需要的是在強調自身的“受害者”地位的同時不否認自身的“侵略者”,也就是“施害者”的身份,日本人要明白,沒有最初慘無人道的施害,就沒有日後損失慘重的受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