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

(2013-09-10 17:16:26) 下一個
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
那段不能被忘卻的曆史
2012-9-24 16:06:06河源日報淩麗 周煥我要評論(0)
        ■抗戰時期,河源市人口傷亡15825人,25名以上婦女被強奸;其中,死亡461人,受傷445人,失蹤22人,災民14659人,238人被擄為勞工;社會財產損失159751175元(法幣)。
        ■全市各縣區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均有收錄,五縣一區的群眾均可在當地圖書館、檔案館查閱此書。
 
 
 
   《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書出版 。      淩麗 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月25日,《龍川日報》報道被日軍轟炸損失情況。 (市黨史研究室供圖)
 
親曆者口述國仇家恨:300年的祖屋被炸成廢墟
 
       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次年,廣州淪陷。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原本地處偏僻山區的連平縣城,成為官汕線上的咽喉,曾先後遇日軍空襲20多次。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8年農曆九月初四至1940年,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日軍在連平縣城及附近區域投下的炸彈不少於600枚。頻繁的空襲中,當時的連平縣政府幾乎被夷為平地,縣城裏的機關單位、商鋪、民房亦被炸得“體無完膚”,整個縣城內,斷牆殘垣隨處可見。
 
    《連平縣誌》記載,連平縣國民政府建築麵積4000餘平方米,在1938年11月被日機炸毀,無法重建,直至1949年都靠租借場所來辦公。
 
       吳仲明位於老縣城城隍街城隍廟前那棟建於清朝順治年間的老宅,就是在1938年秋天的一次空襲中,和縣城裏的許多民房一樣,在紛飛的戰火變成一堆廢墟。
 
    74年後,和本報記者談及當年的國仇家恨時,已過耄耋之年的吳仲明依舊義憤填膺:“日本鬼子害得我們一家過著不像人的生活。”
 
    那年秋天,在日軍的空襲中,吳仲明家三次被炸。前兩次,房屋隻是有點破損,並無大礙,修繕後依舊可以居住;第三次空襲中,吳家這棟有近300年曆史的老宅遭遇滅頂之災,昔日的家園成為一片廢墟。
 
    吳仲明至今記得,老宅第三次遭空襲的時間是10月26日。那天,聽到防空警報拉響,12歲的他和家人、街坊一起四處尋找藏身之所。等到讓人驚懼的日機引擎聲、炸彈引爆聲、房屋倒塌聲一起歸於沉寂,一家人驚魂未定地回到麵目全非的城隍街時,才發現占地2畝多跨兩條街的祖屋,連同果園、衣物、用具、糧食、牲畜等等,一起被炸了個精光,眼前除了一堆廢墟,就是一個一丈多深的大坑。
 
     “慘!”在向本報記者描述當時一家六口除了身上衣裳別無長物的情形時,吳仲明唏噓不已,“我爸爸當時就傻了。什麽都沒有了,上哪找吃的?”流離失所的吳仲明一家,隻好寄住在外婆家中,舉家食粥度日,“好長一段時間沒吃過飯,我們過著不像人的日子。”
 
     沉重的打擊,饑寒交迫的生活,讓吳仲明的父親和祖母憂憤交加,先後病逝於1939年和1940年。而吳仲明的母親,在含辛茹苦地將孩子們拉扯成人後,也於1956年去世。
 
   吳仲明一家的遭遇,在連平並非孤例。從1938年開始到1945年,日軍多次轟炸連平縣城、忠信鎮及附近村莊,共炸死41人,炸傷43人,炸毀房屋241間、店鋪177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13822元(法幣,未折算),間接經濟損失1208908元(法幣,未折算)。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抗戰期間,連平全縣因戰爭造成人口傷亡一共為2777人,其中,死亡103人,受傷80人,失蹤26人,難民2568人。
 
    日軍的空襲,給連平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許多人妻離子散,流離失所,背井離鄉。1935年,連平全縣共有27364戶、104184人;5年後的1940年,連平縣的戶數和人口分別為26870戶、96074人,分別減少494戶、8110人。同時,由於空襲,連平縣城與外界的交通幹線曾一度中斷,致使連平大宗出口產品——蒜頭在1939年的出口量為零,而空襲前年出口量為1000多噸。
 
    1945年端午節前,抗戰勝利前夕,已成強弩之末的日軍,分三路從翁源、新豐、河源三縣先後進入連平陂頭、隆街、溪山、元善、上坪、忠信、大湖、三角、繡緞9個鄉鎮的幾十個村莊,沿路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直接打死無辜平民60人,打傷27人,擄走平民100餘人;強奸婦女17人,連年近八旬的老嫗也不放過。
 
 
抗戰期間河源那些事:
河源全市人口傷亡15825人
 
     昨日,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路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抗戰時期,日軍侵略河源期間,給河源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大量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破壞了河源的經濟社會發展。市直及各縣區黨史部門工作人員,通過查閱現存的檔案資料、曆史文獻和實地考察、調研以及親曆者、見證者、受害者的口述,對抗戰時期我市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狀況進行了不完全統計。
 
   統計結果顯示:抗戰時期,河源市人口傷亡15825人,25名以上婦女被強奸;其中,死亡461人,受傷445人,失蹤22人,災民14659人,238人被擄為勞工;社會財產損失159751175元(注:法幣,折合1937年7月幣值,下同;1937年,100法幣可買兩頭黃牛),其中直接損失5516898元,間接損失153761210元。
 
     整個河源地區在抗戰時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河源縣(現源城區和東源縣)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最為慘重。
 
     從1937年至1945年,日軍共出動飛機64架次,對河源縣進行了12次轟炸,投彈253枚,炸死120人,炸傷116人,炸毀房屋978間,損失價值156937309元。
 
     不少老人回憶,因日機飛行速度慢、噪音大,空襲前,日機飛抵縣城上空,縣城內就已人心惶惶,驚慌失措的居民聞風而動,舉家逃離。頻繁的空襲,嚴重影響了河源縣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商業活動亦不景氣。1931年,河源縣共有人口270402人,1938年這一數字變為253647人,減少了16755人;而1944年,河源縣人口銳減至181143人,比1931年銳減89259人。
 
    整個抗戰期間,河源五縣一區都遭到了日軍空襲。其中,龍川與連平遭空襲次數最多,均超過20次。空襲中,龍川有125人死亡,81人受傷;連平41人死亡,43人受傷;紫金縣城遭空襲4次,死10人,傷7人;和平縣城遭空襲2次,死24人,傷34人。
 
    而1945年5月23日至6月6日,日軍從廣東撤往江西途中,侵占河源縣城,沿途各地及縣城均遭燒殺搶掠。據《河源縣誌》記載,1945年5月19日夜,日軍夜襲駐守河源縣的國民黨軍營地,營長被俘,其妻被奸殺並辱屍。
 
    日軍途經之處,大量禽畜被宰殺,帶不走的米和油,就在上麵拉屎拉尿。不少古宅的木門、窗頁被拆下來焚燒。
 
    日軍侵占河源縣城期間,河源縣國民黨政府遷往外地辦公,大量居民逃亡,田地荒蕪,這讓原本就已貧窮落後的河源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黨史部門:
六年辛苦不尋常,字字句句都是血
 
 
        8 抗戰,是一部華夏兒女飽蘸著血與淚的抗爭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需要銘記。
 
    2006年下半年,河源市委黨史研究室接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省委下達的調研任務,並將調研工作列入《河源市2006-2010年黨史工作規劃》,組織五縣一區的黨史部門積極承擔所在縣區專題調研工作,並開展“拉網式”社會調查,各鄉鎮(街道)黨政辦公室亦參與其中。
 
     據市委黨史辦主任劉路紅介紹,由市委及縣區黨史研究室負責,老幹、民政、文化、檔案等部門協助,全市共有78人參與了調研和編撰工作,調查訪問當事人3600多人;訪問調研和資料搜集工作曆時4年,編輯工作曆時2年;所參照的文獻報刊資料、檔案等共3250卷(份),搜集和整理文字近30萬字。
 
     劉路紅說,在調研階段,市委黨史研究室先後多次派人到北京、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市檔案館、韶關市檔案館、惠州市檔案館以及河源當地各級檔案館,查閱了大量的檔案和報刊,獲得了不少珍貴史料;與此同時,各縣區、鎮(街道)參與調研的工作人員亦深入社區、村,尋訪當事人、見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史實、證據。
 
     在深入、細致的調查走訪工作中,麵對大量確鑿的史料文獻和見證人的血淚控訴,參與編撰工作的黨史工作者深切、真實地感受到了當年日本侵略者給河源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與慘重損失。
 
    今年9月20日,在和本報記者談及抗戰期間連平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時,全程參與《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書編寫工作的連平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葉發立感觸良多。葉發立說:“開始,我以為連平是大後方,不是抗日主戰場,日本侵華沒有對我們連平造成多大傷害,但通過調查走訪才知道,日軍的空襲和進犯給連平人民帶來了慘重的損失和刻骨銘心的傷痛。”
 
談及《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書的出版與公開發行,劉路紅認為,我們調查被塵封在曆史中的真相,記錄抗戰時期河源人民的災難,並不是為了延續舊時的仇恨,也不是為了擴大中日兩國之間的裂痕,更不是為了煽動狹隘民族主義的情緒;而是要以史為鑒,不讓戰爭的悲劇重演,是想讓河源人民尤其是河源的青少年了解、正視那段慘痛的曆史,更加執著堅定地熱愛和平,追求正義,珍惜國家的主權與獨立。
 
 
■延伸閱讀
 
我市五縣一區圖書館均可查閱該書
 
       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河源五縣一區有著怎樣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抗戰前後河源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有著怎樣的變化?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披露了這段慘痛史實。
 
    全書共30.4萬字,由調研報告、檔案資料、文獻資料、口述資料、大事記、傷亡人員名錄、其他資料七部分組成,並附有最具代表性的曆史圖片和重要曆史資料照片及大量的圖表。其中,“口述資料”部分收錄了80多名經曆了抗戰時期的河源老人的回憶與證詞,從不同側麵反映了抗戰時期河源人口和財產損失情況。
 
     據市委黨史研究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河源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共發行500餘冊,全市各縣區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均有收錄,五縣一區的群眾均可在當地圖書館、檔案館查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