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甘處島國之境”:日本近代的大陸政策評析

(2013-07-23 22:58:29) 下一個
“不甘處島國之境”:日本近代的大陸政策評析

近來,日本右翼勢力對早有定論的一些曆史問題大做翻案文章。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的新版曆史教科書,歪曲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和性質,說由於“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基本上是著眼於國土的防衛,並非早就準備對大陸采取攻勢”,謊稱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並非蓄意侵略,而是由於受到威脅而進行的自衛,試圖掩蓋日本在近代大陸政策下發動侵略戰爭的曆史真相。

 

  為擴張製造理論依據

  大陸政策也稱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並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征和表現。日本大陸政策於19世紀80年代趨於成熟,並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得以實施。因此中日甲午戰爭本質上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必然產物。

  大陸政策的思想奠基人、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鬆陰早在1855年就認為,日本暫時不能與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強抗衡,而應該把朝鮮和中國作為征服對象。“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日本北海道的古稱———編輯注),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明治時期,一個名叫江藤新平的狂人更狂妄主張日本“宜先與俄國提攜,將朝鮮收下,進而將支那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待經營就緒,即驅逐俄國,聖天子遷都北平,從而完成第二次維新之大業”。

  如果說這些早期的議論還帶有構想的性質,到了19世紀80年代就具體化並準備實施了。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繼《與清國鬥爭方案》後,再度製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提出“乘彼尚幼稚”,以武力分割中國,“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活動”。方案要求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準備,進攻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和台灣。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線路圖發動了甲午戰爭,並幾乎達到全部預期目的。《與清國鬥爭方案》、《清國征討方略》都是日本最高層次的官方文件,其內容和觀點具有權威性和綱領性,體現了日本的國家意誌,顯示大陸政策在這個時期已經完全成熟了。

  大陸政策的社會根源

  日本奉行大陸政策有其必然性和深刻的社會根源。甲午戰爭前,日本政治家發表過許多論述,從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奧妙。時任日本外務大臣的柳原前光在《朝鮮論稿》中寫道:“皇國乃滄海之一大孤島,此後縱令擁有相應之兵備,而保周圍環海之地於萬世始終,與各國並立,皇張國威,乃最大難事。”而曾任外務卿的副島種臣在《大陸經略論》中說得更為直白:“日本四麵環海,若以海軍進攻,則易攻難守。……永遠難免國防之危機,故在大陸獲得領土實屬必要,……不能不首先染指中國與朝鮮。”山縣有朋則將大陸稱為日本的“利益線”,提出維護利益線乃維持國家獨立自衛的必要之策。按照他的理論,隻要日本認為哪裏與其利益有關,就可以出兵到哪裏進行“保衛”。

  柳原前光、副島種臣、山縣有朋等人都是日本近代的重要政治家,他們的主張代表了當時日本統治集團的主流意識。字裏行間,可以深切感受到日本對位居島國的嚴重不安和對伸張國勢的強烈願望。在日本政治家看來,富國強兵與位居島國的矛盾,不僅表現在拓展疆土的需求上,也同樣表現在經濟發展方麵。19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工業化迅速發展,而貧乏的資源和狹小的國內市場既不能保證足夠的原料供應,也無法容納急劇增長的生產能力,因而中國大陸的潛力日益受到重視。但日本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在正常貿易中無法與西方列強競爭,如果不通過軍事占領形成排他性的經濟掠奪,就不可能獲得可靠的原料供應和商品輸出。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政策應運而生,並引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就不足為怪了。

  “中國威脅論”是虛偽外衣

  日本奉行大陸政策,有悖於正常的國際關係準則,理不直、氣不壯,需要披上一件虛偽的外衣以掩人耳目,渲染“中國威脅論”就是其主要手段。1882年,山縣有朋提出,日本不存在歐洲國家入侵的可能性,中國才是日本的“外患”。他在給天皇的奏折《進鄰邦兵備表》中,編造出中國將在數年後“稱霸於世界”的神話。於是乎,“中國好戰說”、“中日必有一戰說”等論調一時間甚囂塵上,似乎為以中國為假想敵找到了理由和依據。

  事實上,日本多數政要心知肚明,“中國威脅論”不過是一種說辭和渲染,是政治家為了對內進行軍事動員,對外欺騙輿論而玩弄的手腕。他們並不相信子虛烏有的“中國威脅”。日本的大陸政策也不是建立在中國的強大之上,而恰恰相反是建立在中國的虛弱之上的。時任外務卿井上馨就曾講得十分明白:“中國之不足懼,人人皆知,無須多論。”熱衷於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山縣有朋渲染中國威脅,不過是給日本的大陸政策蒙上一層遮羞布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大陸政策才是導致甲午戰爭的真正根源,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擴張才是甲午戰爭的性質所在。

  日本右翼勢力很清楚大陸政策的曆史延續性,從大陸政策到“大亞細亞主義”,再到“大東亞共榮論”,無一不是軍國主義為發動侵略戰爭所製造的理論,而且其陰魂至今不散,故而他們對此諱莫如深。而對於善良的人們來說,回顧甲午戰爭的曆史,認清日本大陸政策的來龍去脈則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