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日本與大中國:全球化進程中看“中日逆轉”

(2013-01-30 03:47:39) 下一個
小日本與大中國:全球化進程中看“中日逆轉”

劉濤/日本家具商大塚先生走進北京的家具城時,有些驚呆了。他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專賣家具的集散地。從古典中國式樣的,到最現代的歐美日本家具應有具有,價格大都在日本的1/10左右。但大塚先生熟練地拉開衣櫃門,用手在門背麵上下滑了一下。一個木刺迅即穿進了他的食指。一陣刺痛反而讓他笑了。

“如此粗糙的做工,在日本是不會建立起好的信譽的。”他說。這也讓他放心下來。規模雖然巨大,但中國的很多家具還沒有做到細膩。日本消費者還會在很長時間裏消費自己國家生產的家具,或是日本企業在國外生產的家具,中國企業以現有的做工,想要與日本企業爭奪高端市場,還有不少差距。—以上段落摘自《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陳言。

小日本與大中國

初次到日本旅遊的中國遊客除了體會日本人的禮貌以外,還能明顯感覺到日本之“小”。不是說我們通常意義上貶稱的“小日本”,而是從心裏感覺到日本許多地方像小一號的中國。無論是京都的皇宮,還是奈良的佛教寺院建築群,處處都能感覺到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深刻影響的痕跡,但是格局卻遠遠小於中國的建築格局。歐美的遊客恐怕感觸更深,他們進入日本以後感覺就仿佛像法國作家拉伯雷筆下的巨人龐大固埃進入到小人國一樣,居民身材矮小,建築格局很小巧,街道窄小,甚至連衛生間的設備都十分不適合歐美人的體型。曾在德國電視節目中看到一位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入住東京一家旅店的時候,幾乎要貓著腰小心翼翼地探身“鑽”進房間,叫人真是忍俊不禁。

與日本相對應的是中國格局之大,我們描述自身的時候從不吝嗇使用帶有“大”字的成語:天朝大國、地大物博、氣勢宏大、博大精深,而日本文化對於自身的描述則是百分百認同日本人的“尚小”情結,無論是園林,民居,佛寺,還是日本的民間傳說,甚至是飲食和點心製作,都充分體現了日本小而精美的格局(見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2005年)。

公正地說,中日兩個民族對“大”和“小”的不同態度和文化審美情結反映出兩個民族截然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民族心理特征。“大”固然代表寬宏大度和大人大量,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代表“大而無當”,“粗枝大葉”;而“小”除了表示“境界狹小”和“小心翼翼”等負麵意義,也可能組詞成為“小家碧玉”,“小巧玲瓏”和“精致微小”。日本人的“小”既體現了某些文化中的負麵意涵,但是也反映出日本民族的許多獨到之處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中華文明中的許多文化元素在日本都發展成為藝術修養之道,比如“茶道”,“插花”,“劍道”,“盆栽”等,這些在日本都巧妙轉化成為細致精深的文化藝術和對“完美”的不懈追求。在對“小”的發揮上,日本人可以說是螺殼裏做道場,充分發揮了日本民族精益求精以及要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完美藝術化”的傾向,就拿日本的浮世繪來說,明明隻是風俗畫,但那精確的細節、優美的線條、雅致的色彩令人過目難忘,傳入歐洲後甚至影響了西洋繪畫。

小人國出巧匠細活,日本飲食文化也有類似的特點,在日本料理店吃飯,往往是滿滿一桌精致的碗碟,裏麵無論是米飯還是菜蔬,都作得精巧細致,活像藝術品,但是量卻少得可憐,中看不中吃。如果說,在生活領域可以充分體會到日本的精致,那麽在工業、經濟和科技領域就更可以從中發現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的奧秘了。日本人對產品的要求真是麵麵俱到、精益求精,從而能夠不斷開發出超薄、小型精致產品,正是那種仔細認真的精神造就了日本產品的高質量。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轎車如豐田、本田、日產等品牌以令人乍舌的速度占領歐美市場,日本產品從劣質到優質品牌的過渡僅僅用了二十年(比較王誌強《如此日本人》2006年)。

正是在這一點上,體現了中國與日本的差距,泱泱五千年華夏文明、地大物博的地理環境給予了我們博大寬廣的胸懷,但是也給我們帶來了優越感和愛從大處著手但忽略細節的民族性格。一句“差不多”,一句“馬馬虎虎”,深刻反映出了中國人心理文化所積澱的知足常樂的文化特性,對一件小事精深的挖掘和對一件小作品千百般的精雕細鑿一般不屬於我們文化固有的特性。

反映在經濟領域就體現在中國產品雖然在全世界迅速占領市場,但大多數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領域,同時中國產品出現的質量問題常常是因為忽視一些細小環節所引起的,正如文章開頭所引用的關於中國木製家具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樣。在類似汽車這樣高端技術產品領域,數百個精密零件的生產和組合需要的是生產人員高度的敬業精神以及對每個細節的充分重視,當然也需要各個領域的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和協調能力,這裏日本人的“小”(追求細致和完美)恰恰成為日本人的巨大優勢,這是我們今天中國仍然值得學習的地方。

“小”在中文中根據不同的搭配也可以含有“小人”、“宵小”的意思,這些負麵的描述總是跟“陰險”和“狠毒”聯係在一起的。今天當我們麵對一個或是一群普通日本人時,我們不大會產生過於負麵的聯想,不少人還很喜愛日本文化如當代小說、流行音樂、日劇等。但是從一個民族深層次精神文化的層麵來分析,的確積澱著很多固定不變的集體無意識。大中國身邊的這個小日本,深受中華文化的熏陶,處處滲透著中國文化的痕跡以及中國無處不在的影響。但是這個小人國的居民似乎天生就具有某種“矮個子不服輸”的尚武精神,民族心態之好鬥爭強、陰冷狹隘有時候的確令人恐懼。

在大唐高宗年代,吸收了大唐盛世文明不久的日本旋即開始了不安分,還沒有學到中華文化精髓的日本就開始思考如何“彼可取而代之”。被大唐擊敗後,日本安分起來,開始了全麵學習中國哲學、藝術和製度的時期。安分了近九百年之後,剛剛結束了日本戰國時期不久的豐臣秀吉就開始謀劃征伐朝鮮和中國大陸,狂妄地想讓日本取代中華成為中央帝國,一統海內外萬國。這個時期,中日國力的對比已經不像大唐時期那麽明顯了,但是大明和朝鮮的陸軍和海軍還是經過數年的艱苦抗日最後重挫日軍。日本戰敗,再次打消了“以小取大,以小欺大”的念頭,中日之間又安穩了三百年。蟄伏了三百年之久的日本終於在中華文明衰落的晚清王朝依靠突襲一舉擊敗占據千年文明中心的中央王朝,改變了亞洲曆史和世界曆史。勾踐擊敗夫差蟄伏了近二十年,成就了中華文明曆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日本蟄伏擊敗中國,從大唐初期起了妄念開始,蟄伏了1200多年。小小東瀛為了擊敗巍巍中華,居然有這樣的潛伏能力,中華民族即使在強大時也不得不提防這樣的“宵小”鄰居呀!

之後日本上演了更多以小博大的賭博和偷襲,1904年日本靠亡命式的偷襲擊敗了俄國海軍,自詡為“黃種人第一次擊敗了白種人”,然後開始貪心不足蛇吞象,先吞並朝鮮,再進攻中國,然後又故伎重演兩次海上偷襲美國海軍,最後終於招來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戰敗後再次體現了“小”日本的古怪,之前發誓要用日本列島沉沒和一億玉碎來抵抗美軍的日本在天皇宣布投降後,居然開始列隊歡迎美軍的到來。德國在戰敗後還有零星的抵抗,而美軍占領日本後,美國大兵即使是單人乘車到很偏僻的地方,都不會有任何危險。許多小孩和婦女還列隊微笑喊著“Hello”歡迎美軍的到來,之前殊死戰鬥的日本人現在卻帶著無比文明禮貌的笑臉歡迎美軍的到來。很快,日本人開始成群結隊地訪問美國,學習美國的先進經驗,看看這個戰勝日本的國家究竟是什麽樣子的,全國對美國的崇拜升高到極點,這就是東瀛小人國的奇特之處,從來不講究道德,隻臣服於實力(對比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本尼迪克名著《菊與刀》,2006年譯著)。

但是美國人會放心日本嗎?精細研究日本人民族文化心理特點後,美國當然不會放心這個小人國。誰敢擔保今天全麵學習美國的小日本明天不會再來一次以小搏大?1980年代日本經濟通過大肆收購,咄咄逼人地向美國本土進攻再次證明了日本人秉性難移。於是美國聯合西方五國狠狠敲打了日本,通過廣場協議和巴塞爾協議激化了日本內部經濟結構性矛盾。日本經濟再次敗於美國,這次經濟戰敗被稱為“平成戰敗”。今天,走向頭等強國的中國也不能忘記提防日本,我們要好好研究日本,徹底吃透日本,千萬不要再給日本翻盤的機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