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人對中國的敬畏與蔑視

(2013-01-30 03:46:00) 下一個
日本人對中國的敬畏與蔑視
內容:http://bbs.zaobao.com/cgi-bin/titest/tidisp.pl?index=polibbs215_443
看了一個日本放送協會(NHK )的有關中國的節目,介紹的是當代中國改
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對節目中的最後一句話記憶特深。主持人說:“擁有12
億人口和1000多萬平方公裏國土的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設後,將
擁有多麽大的實力,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話裏透出了日本人的中國情結。
日本人的中國情結中首先當舉對中國的敬畏之情了。這裏我用的
是“敬”和“畏”兩個字。“敬”即崇敬,尊敬之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過
去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滋養了日本的傳統。可以說現在日本人引以為豪的傳
統,幾乎正根兒都在大陸。房子的樣式、穿的衣服、吃的大米、席地而坐的習慣,還
有,現在見到是個外國人就教的“書道”、“花道”和“茶道”,都是從中國大
陸傳過去的。
  日本人研究《孫子兵法》比中國人研究得還細,還把其中的諸多理論應用到
了企業管理中;中國的小學裏不教毛筆字了,日本小學生還經常搞書法比賽。
  這些都說明日本人對華夏文明的推重與敬仰。這種情結很好理解。舉個通俗
點兒的例子,一個窮人總從一個富人家裏拿吃拿穿,甚至自己家裏的東西幾乎都
是從人家那裏拿來的。這個窮人自然對富人很尊敬。“沒有你哪有我?”富人有
己之沒有,能己之所不能,再加上“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的原因,“尊
敬”的心情也就自然而生了。
  “畏”即畏懼的情結。中國人也沒有讓日本人白從自己這兒拿東西,其條件
就是向中央大國臣服。說白了,就是這樣一種思想:從我這兒拿吃拿穿可以,但
你得給我辦事兒,得當奴才,讓你幹什麽就幹什麽。所以日本有寄人籬下的感
覺,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不知道什麽時候那位富家主子會跟你翻臉,
一腳把你踢出去。或是一高興賞你個耳光,你還得笑著謝恩。你的命攥在人家手
裏,當然害怕了。
  這種對古代中國敬畏的心情一直延續著,對現代中國抱有類似的感覺。說類
似,是因為現代中國遠不如盛唐時具有絕對的實力了。現代的日本也不是衣不遮
體,食不果腹的那個窮人了。
兩者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窮人變成了富人,富人變成窮人。按說該輪
到中國向日本拿東西了,輪到中國當孫子,寄人籬下了。可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日本是當了“王”,但不是取代了中國的“獅王”,而是當了個“猴王”。
日本的自身條件就限製了它不可能取代中國的位置。日本人心裏比誰都明白,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中國不是隻死駱駝,是一隻睡覺的獅子。因此猴王
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它對身旁那隻睡覺的獅子還是心存敬畏的。他知道獅子
不會一直沉睡下去,有一天他肯定會醒。到那時猴子又要臣服,要進貢。
  因此,日本對現代中國的情結中,仍有“敬畏”的內容。隻不過是“畏”的
成份比“敬”多些罷了。這一點在日本近年來一直很受人關注的“中國威脅論”
和“中國分裂論”中可見一斑。
  台灣的前“總統”李登輝出了一本書,要把中國大切七塊,說這樣就可以發
展了,人民就富裕了,中國人就有民主和人權了。日本人對李登輝有一種找到知
己的感覺。因為,日本打心眼兒裏盼著中國分裂。猴王身邊總躺著個獅子,擱誰
誰也不願意,誰也坐不踏實這寶座。所以猴王希望把旁邊這個大家夥一塊兒一塊
兒砍了,它也就踏實了。七塊還是大,剁成肉醬才好,這樣吃起來也好嚼。因
此,李登輝這本書在日本賣得相當好,很受歡迎,但凡認識幾個漢字的日本中年人都
看。
  另一方麵,“中國威脅論”也很流行。大致的意思是獅子有朝一日真的醒
了,森林裏的小動物們可就遭殃了,我們這些小動物應該未雨綢繆,當早做準備。日
本人最希望的是中國分裂,畏懼中國的強大,也就是石原慎太郎等人極力對台灣
獨立煽風點火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說,支持台灣獨立,是“中國分裂論”的一個
投影。台灣分了,再分西藏和新疆,接下來是東北……這樣日本人就無後顧之憂
了。其實這種想法早在本世紀初就有了。日本抓溥儀建滿洲國,然後又弄了個蒙
古自治區,再在華北搞華北自治,意思就是把這頭獅子從頭到尾切了,讓你再也
嚇不了我。
  敬畏情結貫穿始終從上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對中國的情結中從古至
今,“敬”、“畏”的內容是貫穿始終的。不過是依時代的不同,“敬”與
“畏”各自的內容和所占的份量不同罷了。
  日本人對中國的情結中還有一點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對中國的蔑視。極力地
貶低中國,把中國說成是荒蠻之地,稱中國為“支那”。
  在一次留學生和當地日本人交流的活動中,一個日本人在得知我是中國人
後,懷著日本人的高傲,瞪著一雙充滿了同情第三世界人民的小眼睛問我:“還是日
本好吧,你們在中國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吃不飽呀?”聽了這話後,我也用同情他
的無知和高傲的眼光說:“說了怕您不信,可我還是想告訴您,你們平常吃的日
本料理擱北京可能貓都不會吃的。”聽了我的話後,他嘴裏嘟囔著什麽不理我
了,滿臉一副虛榮心未得到滿足的表情。
  這種對中國人的蔑視的情結我想並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在中國開始衰弱,
日本走向強盛時開始的。明確點兒說,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在戰前的日本教育
中,把中國說成“支那”,把中國人說成是野蠻、落伍和無能的一群人,那裏是
一盤散沙。日本人為什麽如此極力地貶低中國人呢?除了近代中國確實落後的原
因外,還有一點為自己樹立信心的因素在裏麵。對這一點如果還可以從一個“猴
王”的角度來理解。猴子要取代沉睡的獅子的位置,但心理還殘留著對獅子的畏
懼。為了給自己取代獅子位置的信心,在精神上就要貶低獅子,把它說得不堪一
擊,這樣自己才有勇氣稱王。否則,連它自己也沒法說服自己可以吃掉獅子。
  對中國的蔑視也是其進行“大東亞聖戰”的一個理論基礎。日本右翼學者的
觀點是侵占朝鮮和中國的行動是文明征服野蠻,是日本人作為文明人對野蠻人的
教化,是一種善行義舉。這也是戰後日本在戰爭問題上遲遲不做出明確承認的理
由之一。
  戰後到70年代的這段時間裏,中國對日本來說是個神秘的國家。1979年改
革開放後,大批日本人去了中國,他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和自己
相差甚遠的死氣沉沉的國家。麵對這樣一群人和這樣一個國家的時候,人就自然
而然產生了一種同情和蔑視的心理。這種心理不帶任何敵意的。因為當時的中國
根本不值得日本把他當作敵人。那時的中國對日本構不成任何威脅。
  有一個在汽車業中廣為人知的故事。據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要發展自己
的汽車工業,要找合作夥伴。首先想到了日本。於是就派了個政府代表團與日本
一家著名汽車廠商協商合資事宜。但日方認為中國根本就沒有資格和自己合資辦
廠,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條極其漫長遙遠的路,這個階段談什麽汽車產業為時尚
早。一副文明人對待未開化人的態度。
  但這種對中國人沒有任何敵意的蔑視沒有持續多久,日本人就發現身邊的這
頭昏昏沉睡的獅子醒得要比它想像得還要快。他感到了威脅。
  此時的蔑視又變成了那種為自己樹立信心的借口了。
  日本的中國情結就是這樣,既有對中國的敬畏,又有對中國的蔑視。這種矛
盾的心情,依據中國的實力變化而此起彼伏。這兩種情結也相互聯係。比如對中
國分裂論的興趣與支持的心理背景中,既有對中國的敬畏也有蔑視之心。這兩種
情結對日本的對華政策有著相當的影響。
  日本人無法擺脫這種矛盾的情結,除非中國大陸有一天在它眼前消失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