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核泄漏事故後,日本將迎自殺高峰

(2013-01-15 02:49:41) 下一個

核泄漏事故後,日本將迎自殺高峰

作者:zxcv88 於 2013-1-15 18:45 發表於 超級蘋果網

0 個評論

核泄漏重塑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核泄漏重塑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核泄漏重塑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核泄漏重塑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麵積約3%的地域受困於核汙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

  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岩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

  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

  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

  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撫平傷痕,亦遠不足以走出陰影。

  海量廢墟急待處理

  “為促進災後複興,必須跨越這樣的障礙” 日本環境省製作的巨幅跨版公益廣告刊登在3月6日的《朝日新聞》。紙麵上,是一張鋪天蓋地的災難廢墟照片,地點,宮城縣石卷市,攝於2012年2月24日。

  廢墟堆的下方,環境省用近乎乞求的語氣呼籲,為了早日實現東北災區複興,懇請日本其他地區接受和幫助處理宮城縣和岩手縣的災難廢墟。特大海嘯給災區留下了海量廢墟。日本環境省估算,僅宮城、岩手和福島三縣共產生災害廢墟2253萬噸,其中已完成分揀、回收和掩埋最終處理的隻占全部的5.6%。但如果依靠縣內設施獨自處理,宮城和岩手縣僅消化災害廢墟就分別需耗時19年和11年。

  沒有人願意在一片狼藉的廢墟堆上重建家園。遍布東北災區的廢墟堆如未能及時清理,震後重建隻能是紙上談兵。但目前隻有青森縣、山形縣以及東京都開始接收和處理災區廢墟。一項民調顯示,超過86%的市區町村地方自治體因擔心焚燒廢墟會導致放射性物質擴散,而不願接納災區廢墟。

  在跨越廢墟這一障礙的同時,日本政府還需要跨越“人心壁壘”,讓民眾對災區重建建立信心。

  核汙染仍籠罩福島

  日本環境省的廢墟廣告中沒有提到福島縣。福島全境208萬噸災害廢墟中,完成處理的不到5%,20公裏警戒區內的廢墟基本原封未動。

  福島的最大敵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放射性物質,200萬福島人的最大戰鬥是“除染”清除、減少起居生活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而在動輒以數十年、數百年計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質前麵,福島人的抗爭顯得那麽無助。

  根據日本氣象廳2月底發布的數據,福島核事故以來,向大氣中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總量已相當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泄漏總量的30%左右。而根據東京電力公司的說法,至今,福島第一核電站仍每小時泄漏1000萬貝克勒爾放射性物質。

  今年3月初,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表示,政府計劃投入至少1萬億日元用於福島核電站周邊核汙染區的除染。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全民規模的大行動。掘地三尺,栽培向日葵,高壓水槍衝洗,掃落葉,甚至剝樹皮。然而,除染效果如何,尚有待時間檢驗。

  由於對除汙效果存在質疑,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地區不少民眾紛紛遠走他鄉。對於國土狹小且土地私有的日本而言,大量人口集團遷移絕非易事,但隨著核事故處理曠日持久,福島人口流失問題日趨嚴重。研究顯示,按照現在的趨勢,30年後福島縣人口將減半。

  日本人改變生活方式

  事故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的生存狀態,也在重新塑造許多日本人的生活行為方式,甚至開始動搖日本社會的一些傳統價值觀。

  今年2月,來自南國衝繩的一條消息,讓北國的青森人鬱悶了。為了讓衝繩的孩子體驗雪的感覺,雪國青森每年冬天會運送一些雪到衝繩供孩子玩耍。然而,今年卻有衝繩的家長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擔心雪中含有放射性物質 盡管青森距離福島核電站足有三四百公裏。

  這是日本列島人心惶惶的一年。

  如果以核心受災區為圓心,在日本列島畫出半徑不同的圓圈,在每一道圓圈上擺放上溫度計,不難發現,民眾對這場災難的感受存在“溫度差”。這既是空間上的溫度差,也是理智與情感的“溫度差”。涉及福島時尤其如此,一方麵,日本各地經常大張旗鼓舉行購買福島物產展會。另一方麵,媒體不時刊載輻射未超標的福島工業產品遭拒的新聞,甚至傳出不讓掛福島車牌的汽車泊位的極端例子。

  如果說,對上述這些個例,各地民眾還有主動抗拒餘地的話,對於流通全國的食品,民眾隻能被動自我防禦。一些超市,開始提供快速檢測的輻射測定儀;在家長們的強烈要求下,一些幼兒園、中小學校開始允許孩子自帶午餐;由媽媽們自發組織的“保護孩子”網絡不斷更新和交流各地輻射值和食品檢測情況。

  不過,由於福島核泄漏事故處理周期可能長達數十年,對於食品安全標準近乎苛刻的日本消費者來說,今後很長一段時期都將不得不麵對被汙染的大地和海洋。“學會與核汙染共存” 日本一些學者和意見領袖開始喊出這樣的口號。

  核事故處理信息不暢

  對核汙染的強烈不安背後,是日本民眾對政府處理核泄漏事故上日積月累的不信任感。近期,日本海內外陸續公布一些官方和民間報告,無一例外將矛頭指向日本政府在事故之初的種種失策和失誤。

  日本政府剛剛公布的原子能災害對策本部議事記錄概要,顯示去年3月11日夜在首相官邸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有與會者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堆芯熔毀的可能性。但日本政府不僅未采納這一意見,還撤換了在翌日新聞發布會上提及堆芯熔毀可能性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官員。直到去年5月,日本官方才證實承認堆芯熔毀。

  民間人士設立的“福島核事故獨立檢證委員會”在聽取前首相菅直人等上百名核泄漏事故處理當事人的證詞後,也在2月份公布的報告中直指核泄漏事故處理過程中的“人禍”因素。

  臨近一周年之際,日本政府首次組織海內外媒體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采訪,但記者們基本隻能坐在密封的巴士內繞著東電和政府選定的路線走馬觀花一番。福島核電站內部的真相,依然裹在迷霧之中。公眾隻能通過東電的新聞官,時不時獲悉如汙水泄漏、溫度計失效、水管凍裂等零碎消息。

  調整地震防災思路

  “3·11”顛覆了日本地震和防災方麵的許多“常識”甚至基本理念。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許多日本地震學專家異口同聲:這是“超出設想”的地震。然而,對受災沿岸地區地層堆積的勘查顯示,曆史上類似規模的地震和海嘯並非沒有先例。由此,一門稱為“地震考古學”的學科正在興起,其研究成果也受到地方自治體的高度重視。

  日本官方和民間也以“3·11”為契機,開始調整防災、減災思路。日本氣象廳調整了海嘯警報發布模式。“3·11”地震後發布的海嘯預警遠小於實際海嘯高度,也是導致部分沿海住民避難不及的原因。調整後,隻要發生8級以上地震,氣象廳發布的第一次海嘯警報將用“巨大”、“高”等措辭,而不再是可能產生誤導的具體海嘯高度預測。

  “3·11”地震發生前,作為震源地的區域原本不在日本地震學界的重點防範區。震後,地震界重新審視和檢點了“高危”板塊和地域,作出了一係列調整。例如,對於此前孤立設定的日本“東海大地震”、“東南海大地震”、“南海大地震”,最近地震學家提出要另行設定三個地震“連動”的可能性。

  日本東北大學地震學教授鬆澤暢憂心忡忡地指出,9級大地震給東日本地下板塊和岩層帶來了劇烈變化,以致哪兒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場大地震的震源,“今後數十年內,日本列島可能變得麵目全非”。

  事態進展

  日本將迎自殺高峰

  日本政府9日說,去年“3·11”大地震和海嘯後,自殺人數大幅度增加。

  內閣和警察廳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30651人自殺,連續14年超過3萬人。2011年5月的自殺人數比2010年同期增加20%,其中不少是30多歲的男子。去年4月和5月日本企業破產增加、出口下滑,這使“因經濟和生活問題”自殺的人數大幅增加,自殺增加也與地震和海嘯引發的焦慮相關。據專家分析,周年紀念將是災區自殺發生的高峰期。

  災區預防“孤獨死”

  年過六旬的高木秀明是“仙台個人支援中心”的負責人。他以前是仙台市一個普通的電路維修工,大海嘯衝毀了他所在公司,劫後餘生讓高木決心全職做災民生活支援工作。

  高木說,僅仙台地區,700戶入住簡易板房的災民中,就有四分之一的獨居者。“孤獨死”多發生在六七十歲獨居的男性中。他們有的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有的則是不願給下一代添麻煩主動離開。

  在板房社區中,眾多社會問題正在形成。夫妻吵架、家庭暴力、虐待兒童、酗酒鬧事以及因為沒有運動場所而導致的疾病普遍增多。大部分災民處於長期失業狀態,無事可做,終日酗酒,周圍也沒有人可以談心。

  誌願者們定期為人們舉辦各種活動,如音樂欣賞會、茶會、演出等,試圖為居民建立鄰裏關係,以防止老人“孤獨死”。

  日本各地將舉行紀念活動

  據共同社9日報道,日本各地將在11日舉辦遇難者追悼儀式、災民支援集會以及反核電宣傳遊行等紀念活動。部分地方政府將實施海嘯防災訓練,如青森縣及沿岸22個市町村將實施假想發生裏氏9級地震的海嘯防災演練。日本民眾還將在發生地震的14時46分集體默哀。

  (綜合新華社、廣州日報、北京晚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