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王錦思:“小日本”名稱的真正由來

(2012-11-08 02:31:24) 下一個
王錦思:“小日本”名稱的真正由來
 

毫無疑問,“東亞病夫”是中國,“小日本”是日本,這是最有影響、最具歧視色彩的綽號。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足球衝進世界杯,成功舉辦奧運會,許多人反複提起“東亞病夫”,說這是日本等列強汙蔑中國人,我們強大了,是“大中國”,再也不是“東亞病夫”了。與此同時,雖不再把美國看成“紙老虎”,但是還把日本當作“紙老鼠”,辱罵其為“小日本”。

中國的綽號文化堪稱世界之最。自古以來,東方獨大的中國自以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稱 “中華”、“中國”、“上國”、“天朝大國”,並以“華夷之辨”觀念視外族為禽獸,名字用“獸”或“蟲”修飾,如“狄”、“蠻”、“戎”。惟獨稱日本為“夷”、“倭”,帶個“人”字旁,使得當時景仰中國的日本人十分高興,認為中國畢竟把自己當“人”看。而今,許多中國人還用“倭”來代表日本以示輕蔑。但在古漢語裏,“倭”屬於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明代以後才成為貶義詞,是語言文化在對日關係裏的鮮明表現。

近代以來,中國被西方人打敗,就根據其體貌特征,稱其為“鬼畜”、“大鼻子”、“老毛子”、“紙老虎”、“野心狼”,而今足球界還稱外國對手為“狼”。文革時期,上至領袖,下至人民群眾稱出身有問題的中國人為“牛鬼蛇神”、“臭老九”、“黑五類”。直到現在,還有人叫南方人“南蠻子”, 叫蒙古族 “靼子”,編造笑話歧視河南人,侮辱朝鮮族和韓國人為 “高麗棒子”、“大褲襠”,而韓國也有“你怎麽像個中國人”之類的回罵。這些都嚴重惡化了國際關係、區域關係和民族關係。

不過,國人給日本起的綽號最多,很多不乏貶義,如“東夷”、“下國”、“彈丸”、“倭奴”、“區區島國”、“蕞爾小國”,古代日本甚至也往往這樣自稱。蔣介石還稱日本為“島夷蛇豕”。中性一點的“東瀛”、“扶桑”,以及日本最重要的名字“日本”,也來自中國。

日本,本意是“日出之國”,“太陽升起來的地方”。邏輯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陽是在東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稱呼自己的土地為“日本”。這應該是古代中國人觀看東方島嶼的感覺和稱呼,被對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鑒。

607年,日本羽翼初豐,聖德太子致隋煬帝“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國書,表達不甘屈尊、對等交往的強烈願望。隋煬帝覽之不悅,斥之無禮,並遣使責難。

唐玄宗時,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武後曰日本”。武後為女皇武則天,“日本”一詞正式出現。中國漆器傳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英文名“JAPAN”也指漆器,據說根據“日本”古代漢字讀音所起。可見日本各種名字與中國淵源之深。

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人對日本有所敬畏,但嘴上功夫依然強硬。1903年,留日生陳天華在《警世鍾》說“小小日本不足道”。小日本,終於明顯強烈地從一個中國知識英雄的口裏說了出來,影響至今。

九一八後,吉林省德惠縣抗日義勇軍的戰歌唱道:“提起了九一八啊,兩眼淚嘩嘩;可恨那小日本兒啊,侵占我東北。”老師偷著告訴孩子,要是大個子中國人被打死,一車能裝10個,日本兵個小,能裝20個。伴隨著日本侵略的深入和殘暴,中國人一口一個“小日本”地怒罵,以此發泄內心的憤懣,表達大無畏精神和對侵略者的憎恨,當然無可厚非。

從小我就知道小日本,也常說小日本,還以為小日本“小鼻子小眼”。某同學長相醜陋,個頭矮小,言行猥瑣,就被罵作小日本。罵者也在潛意識裏認為日本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1970年樣板戲宣傳畫──《紅燈記》之《赴選自王錦思《日本行中國更行》宴鬥鳩山》,在高大的中國英雄李玉和麵前,鳩山等日本鬼子渺小且猥瑣。

叫“小日本”不乏憎恨無奈之意,但更多地是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蔑視譏諷,認為日本國土小,日本人個頭小,用品小,又小肚雞腸,辦不成大事,稱“倭”就帶有“矮小”的蔑意,而中國麵積廣大,大江大河大漠大山,人口眾多,況且個頭大,胸襟寬廣。由此衍生的還有“小鬼子”、“小東洋”、“小鼻子”等。而口語中的“小日本兒”和“小日本子”中的象征晚輩的“兒”和“子”,更有著強烈的民族等級寓意。

叫“小日本”成為國人的習慣。從蔣介石、東北軍閥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再到台灣作家柏楊、長虹電器總經理倪潤峰、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水均益、笑星趙本山、中長跑教練馬俊仁、電影《小兵張嘎》中的“嘎子”,乃至5歲的幼童,都說“小日本”,更有報刊媒體、街頭巷尾、黎民百姓、各色人等,集體無意識地不絕於耳、百說不厭、百寫不繁的“小日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