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慘不忍睹!1943年日本細菌戰致幾十萬國人命喪霍亂

(2011-08-19 17:53:56) 下一個
慘不忍睹!1943年日本細菌戰致幾十萬國人命喪霍亂
1943年秋,在山東西部與河北南部交界處的衛河兩岸,發生了一場來勢迅猛的霍亂病疫,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了幾十個縣城,僅8月至10月,因霍亂病致死的人數就達幾十萬人之多。

    ●為挽敗局,日軍策劃“細菌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深感戰爭形勢正在逆轉,便秘密謀劃實施了冀南、魯西細菌戰。這次細菌戰是以沿衛河館陶(即現館陶縣)、臨清為中心,作戰代號為“華北方麵軍第十二軍十八秋魯西作戰”。1943年為日本昭和十八年,這次細菌戰又是在秋季實施的,故簡稱“十八秋”細菌戰。

    為掩人耳目,侵華日軍將“十八秋”細菌戰對外宣稱為“華北方麵軍第十二軍十八秋魯西作戰”,部隊一律稱代號,違者“嚴懲不怠”;細菌製造、作戰活動均打著“衛生防疫”的幌子,作戰計劃、命令和匯報統統使用“隱詞”、反語。日軍戰敗後,細菌戰部隊銷毀了殺人器具、罪證,攜相關資料率先潛回日本,使整個細菌戰役的罪惡事實被隱瞞了幾十年之久。

    這次細菌戰參戰的日軍有兩大類:一類是近萬人的細菌戰部隊,主要任務是散發細菌;另一類是3萬多人的掃蕩部隊,主要是殘殺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人員,驅逐細菌疫區的人員為躲兵亂而外逃,以迅速擴大疫區,檢驗細菌戰效果。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崗村寧次,關東軍731部隊長、日本細菌戰最高權威石井四郎,親自參與了指揮部署,整個戰役動用了日偽軍、空軍部隊近4萬人。

    1941年起,華北持續幹旱,1943年又爆發蝗災。1943年8月下旬連降大雨,衛河流域形成瀝澇。崗村寧次和石井四郎乘機發布實施“十八秋”細菌戰的命令。

    ●霍亂四起,數十萬生靈塗炭

    1943年初夏,駐濟南日軍將875部隊製造的霍亂、鼠疫、傷寒、赤痢等細菌,絕密地派專人送到日軍部隊和空軍部隊,要他們按命令去實施散發。

    8月27日,日軍將臨清縣(現臨清市)附近的小焦莊衛河西岸決開,致使臨清西部成為一片汪洋,遭災麵積僅憑日軍自述就達960平方公裏,有40萬噸農作物被淹毀,6000戶房屋被衝倒,死亡32300人。

    不久,日軍又將館陶縣下遊15公裏的尖豕鎮(今屬臨西縣)東南衛河拐彎處的北堤決開,致使臨清縣河西地區約900平方公裏的地域被淹沒。受災群眾45萬人,死亡22500人。大水襲擊了館陶、臨清等7個縣,100萬無辜的平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日軍還將南館陶以北5公裏拐彎處社裏卜村南的北堤決開,洪水淹沒了南館陶以北方向長16公裏、寬4公裏的區域,有48800多名老百姓罹病,4500多人死亡。

    8月,日軍將臨清大橋附近的河堤決開。此次決堤受災麵積達960平方公裏,受害約70萬人,死亡約3萬人。

    在決堤放水過程中,侵華日軍乘機把霍亂菌撒進衛河。帶有大量霍亂菌的河水流到哪裏,哪裏就成了疫區,在沒有被河水淹沒的地方,日軍就用飛機投放罐頭炸彈,罐頭裏裝的就是霍亂菌。

    另一股參加作戰大掃蕩的日軍,在冀魯豫和冀南根據地搶糧食和殺傷抗日軍民的同時驅趕疫區人民,致使霍亂菌迅速、猛烈地向未受水災的地區蔓延,使更多無辜的中國人民染上霍亂病死亡,有的村莊一天死數十、上百人,屍橫遍野,無人收殮。

    在1943年8月至9月,日軍又將離衛河不遠的金陽河和漳河大堤決開,使衛河、漳河、金陽河河水交織,擴大疫區。

    ●史留名鑒,毋忘魔鬼“十八秋”

    “十八秋”細菌戰使華北平遠南部成了一片汪洋,百姓大批死去,有些村莊永遠消失,造成了大片的無人區。根據山東戰爭史作家霍維誌所掌握的資料,“受霍亂疫病近50個縣域,死亡人數是50-60萬人,這還不包括因逃難染病後死在外地的人員。”

    日軍侵華期間,共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細菌戰,即1939年中蘇蒙邊界諾門坎細菌戰,1940年浙江鄞縣、衢縣、金華鼠疫戰,1941年湖南常德鼠疫戰和1942年內蒙臨河、五原鼠疫戰;1943年的“十八秋”細菌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死亡人數,都超過了前4次的總和。

    日本戰敗後不久,曾任日軍第十二軍軍部部長的川島清在蘇聯拘押期間,供述了1943年在華北搞細菌戰的事實。1954年5月至12月,不少日軍戰俘在拘押期間,有感於我國政府的人道主義待遇,供述了他們在“十八秋”細菌戰中的罪行。

    1993年,崔維誌在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發現了“十八秋”細菌戰的線索,在中央檔案館查到當年日本細菌戰戰犯的口供、筆供材料,徹底查清了這一特大慘案。

 

日軍731部隊頭目石井四郎【資料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