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死要麵子活受罪,日本震後外交之“拙巧”

(2011-05-16 18:46:55) 下一個
死要麵子活受罪,日本震後外交之“拙巧”
 自3.11特大震災以來,在日本,“外交”這兩個字似乎渺無蹤跡了。即使有些許外交活動,也被人抨擊為“無作為”、“笨拙”……
 
一、日美能否前嫌一掃——麵子外交的背後
  大震前,日美關係正處在相當緊張的階段。鳩山政權居然要推翻自民黨時代與美國達成的有關普天間基地搬遷邊野古協議,搞得美國相當惱火。鳩山也隻好下台了事,把一個爛攤子交給了菅直人。
  菅直人明白,今年6月,是解決普天間問題的鬼門關。既不能再冒犯美國,又不能不給衝繩一個符合民主黨競選公約的交代。首鼠兩端,惶惶不可終日。“恰好”去年年底,原美國駐衝繩總領事,美國國務院日本部部長,著名的“知日派”馬希爾,關於衝繩人是“欺騙、訛詐的好手”的發言,讓日本媒體抓到,輿論大嘩。美國馬上撤了馬希爾,派高官來日道歉。但這無疑是在普天間問題上給了日本一個討價還價的法碼。
  但是,正值菅政權岌岌可危,是否能熬到6月都是問題時,大地震來臨。視線都集中到了震災、海嘯和核泄漏方麵去了。
  美國總統奧巴馬是於地震發生三個多小時後,被首席秘書從床上叫起來告知地震消息的。但在之後與菅直人的通話中,奧巴馬隻聽到 “目前沒有找到核泄漏的證據”,但他馬上命令能源部長,按日本的核電站安全係統破損的最壞設想做好一切準備。當天,美方派遣兩名技術人員到日,要求常駐首相官邸。16日,遣日技術人員達11人。
當天,美國國會上的證言是福島一核某號爐的核廢料冷卻池“已經沒水了”,與認為“還有水”的日方見解對立;駐日大使要求在日美國人 “從福島一核退避50英裏”; 五角大樓命令駐日美軍不經允許不得進入50英裏範圍相當於80公裏(一說50海裏,約93公裏),與日本的20公裏(撤出)、30公裏(屋內退避)的範圍相左。
日本不一下子把居民撤出範圍定到30公裏半徑,而一定要在20-30公裏之間定一個“屋內退避”範圍(可以自行撤出)的原因之一,就是不願意使人把“福島一核”與切爾諾貝利聯係起來——“切”爆炸後的撤出範圍就是30公裏。
但是,這20-30公裏的曖昧範圍,卻給其中居民帶來了很大不便。自行撤出,不但要自己找地方,費用也得自己負責。而不撤,運輸公司的司機怕核輻射,不願意往裏邊運物資,吃喝無著。其實,就連30公裏之外的一些地方,也已測出超標核輻射。最近,日本政府才表示正在考慮,將“撤出範圍”擴大到半徑30公裏。
  美國對福島一核事故的重大關心,有其種種特殊原因:在美國,與福島一核同型的爐子就有23個在運轉中,福島一核的1號爐就是從通用公司購入的;為了挽回中期選舉失利,得以連任,奧巴馬剛剛提出恢複美國核電計劃,以“清潔能源”作為競選綱領之一;最主要的還是對於日方公布的有關信息的不信任。美國動用自己的高性能放射性測定係統,還馬上在美國本土集結了450人的防核專門部隊待命。
   同時,美軍以“朋友(友達tomodati)作戰”為稱號,按照自己對福島一核事故的預後,前後共動員約一萬九千兵力,投入了包括航母、U2偵察機,以至無人飛機。還動用了駐日美軍,參加救災或災情監測。
  以裏根號航母為中心的救援兵力,已從4月4日開始撤退,而在美國本土待命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放射線特種部隊“CBIRF”150名隊員,已從4月2日到5日分4批到達橫田基地,為應對大規模的核泄漏做好準備。
此間媒體基本上都盛讚“朋友作戰”加強深化了日美同盟關係。但實際上,除了狹義的救災,日本政府對是否接受美國的援助一直猶豫不定。
這是因為,接受與否,牽涉到麵子問題。日本政府一直以“日本核電安全神話”來推進內外的核電建設。這次神話破滅了,但還是要盡可能留下一些麵子。比如,盡可能從小估計事故和影響的規模,最不願意讓人們將這次事故與原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相提並論。就算是美國的支援,也讓日方感到是可能加重負麵影響。
其實,正是由於這種“麵子”作祟,導致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有對事故可能的預後作出充分的估計和準備,以至一再“貽誤戰機”,直至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麵。這就導致美國等西方各國加深了對日本核政策的不信任。就連由日本人擔任總幹事的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要求日本主動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
同時,美國並沒有把“朋友作戰”與普天間聯係起來。4月6日,美太平洋軍司令在下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對普天間搬遷沒有進展表示失望,明言,在找到解決方法之前,美軍將繼續使用普天間基地。
時過境遷,搬遷問題還會擺到桌麵上來的。
國內有關這次大地震是由日本進行海底核試驗引發的傳言,是無稽之談。如是,那美國的監測網早就測出來了。而且,按日本的技術水平,某種類型的核彈,不需要經過核試驗就可以達到實用階段。
另一方麵,日本在戰後注重發展核電,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準備持有核武器,這一點也是早有證言的。其實美國也早已明白,一直在警戒日本持核。近年來,日本一有持核的言動,美國就會敲打日本。如果這次日本真是搞了核爆炸,美國絕不會給日本留麵子的。
3月19日,中日韓三國外相會晤,中韓都是激勵日方救災,不談各方之間的外交敏感問題。但就在30日,日本文科省對中學教科書的檢定結果麵世:明記“竹島是日本固有領土”。韓國外相當天提出抗議——外交上,最終是沒有麵子可講的。
 
二、15人的救援隊——中日外交的禁忌
  為什麽中國這次隻派了15人的救援隊?日本某些網頁上還對此表示憤慨:中國人為何如此小氣?但《朝日新聞》對此有獨家披露:應該是日本隻接受了15名。
中國地震局在11日當天,就通過聯合國屬下的INSARAG(世界災害對應國際搜索救助慰問組織)表示,可以向(日本)災區派遣(援救)人員。同時也向日本方麵表示:(救援隊)已經處於兩三小時即可出發的態勢。
  但日方對於接受國際援助的先後是有級別的。美國是“1”,而中國是“4”。由於外務省負責對中政策負責人的強烈要求,才提升到“3.5”。為什麽日方如此躊躇?當局的回答很簡潔:“三澤。”
  三澤機場曾是朝鮮戰爭時的重要後方基地。是目前日本唯一的自衛隊、駐日美軍和民間三者共用的機場。而這次大震後,災區近邊機場隻有三澤還保持起降功能。作為日美共同管理的具有軍事意義的機場,對於接受中國軍人(按原報道)是“有抵抗感”的。
  中方態度積極,當初表示可以派遣80至100人的救援隊。但在與日方商討過程中,減到20人。最後接受日方的意向:15人。經由東京的羽田空港,換乘日本自衛隊調遣的飛機,飛岩手縣花崗空港赴災區。
  中方還表示可以派遣海軍醫療船“和平方舟號”,被日方婉拒——從去年釣魚島撞船事件後,“船”這個字,在中日外交領域是“犯忌”的。
  日本網上有人表示,政府拒絕近在咫尺的中國醫療隊,而接受遠在中東以色列的60人醫療隊到災區,是很奇怪的。甚至懷疑是特意向涉嫌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提供收集核輻射數據的機會。
  同時,作為日本主流媒體之一的《朝日新聞》也於3月30日報道:已有29國的救援物資到達(日本),其中中國的最多。同時,對於中國的三百位研究日本的學者,發信激勵日本同行,世間也頗有好評。尤其是這些信件,形式不同,內容各異,都是個人以自己的語言寫成,分別發給自己的日本朋友、同事和留學時代的同學等等的。
 
三、“外交青書”一如既往——今後重點在於“入常”
  據筆者記憶,繼前原新任外務大臣的鬆本剛明,震後在媒體上唯一一次明顯露麵,是4月1日向內閣報告“2011年版日本外交青書(外交藍皮書)”。
  鬆本在前言中指出:日本正值“戰後最大的國家危機,為了克服困難時期,複活(日本),要盡全力開展外交”。
  從已經發表的“要旨”部分,可以看到,繼續深化日美同盟仍是“吃緊的問題”。為準備預定今年6月份的菅直人首相訪美,要加緊策定表明“21世紀日美同盟遠景”的共同聲明。尤其強調,在普天間基地轉移邊野古問題上,如何求得衝繩縣的理解。而對於前首相鳩山提出的,為美國所不齒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則是一筆帶過。
  關於去年9月的釣魚島撞船事件後日中兩國國民感情的惡化,則提出要加緊改善。而對於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視察“北方領土”,強調表明是“不能無視的”。但於今年2月的日俄外長會談時,雙方已就“在安靜的環境下繼續協商達成一致”。
  日本的“外交青書”,始於1957年9月。第一期題為“我國的外交近況”,其要點是提出了日本的“外交三原則”:聯合國中心主義;堅持作為亞洲一員的立場;與自由主義各國的協調。
  但是,從當時開始,就一直有人指責“三原則”與日本外交實踐之間的矛盾:明明是以日美關係為主,以日美同盟為重,卻標榜“聯合國中心主義”;“亞洲的一員”雲雲。
今年的“青書”仍稱“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安保的基軸”。但筆者卻認為,今後將是日本外交向所謂“聯合國中心”切換的契機。在美國、日本還都是世界位一位二的經濟強國時,從日本的國家立場來講,外交上“唯美”是合乎邏輯的。但在中國經濟被認為成為世界第二,也有可能在將來成為首位的情況下,一如既往地追隨美國,就明顯是不明智的了。
  2008年金融風暴後,在美國一度甚囂塵上的“G2”說,已經沉寂。但這給予日本的深刻印象,是不會很快消失的。
況且,日本人嘴上不說,心裏都明白,美國對於日本,看作是盟友的成分,從來沒有超出過作為監視對象的成分。而真正防備日本“入常”的正是美國。因為美國明白,日本一旦成為常任理事國,絕不會是美國的“克隆”。
今年初開始,日本又一次離開安理會理事國的位置。這就更加促使日本加緊“入常”的外交努力。今後很長的一段時期裏,“入常”將是日本外交潛在的,但是最重要的中心課題。而今年的“外交青書”又再次提出:日本將爭取早日實現包括安理會改革在內的聯合國改革。在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中,發揮指導力,提供人員與財政方麵的貢獻。
 
四、援災應該無我——生命高於一切
  2008年,中國四川大地震,日本急救隊馳援,一張“默哀”的照片,掀起了中國人的“親日”之情。但沒過幾天,得知日本打算用自衛隊運輸機向四川急運帳篷,中國某大媒體就炒起“日本軍機(戰後)首次進入中國”,各路媒體跟進,一時間輿論又是甚囂塵上。結果運送帳篷不果。
  這首先基於缺乏基本知識:戰後,日本“軍機”進入中國已經不知多少次——日本首腦訪華乘坐的政府專用機,就是歸防衛省管理,屬於航空自衛隊,從機長到乘務員都是航空自衛官。而且一飛就是兩架(主機起飛30分鍾後,副機跟隨。英文名稱為“Japanese Air Force One/Two”)。
  其實,當時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地震當天就向中方提出了日本可以提供的五項援助方式。而自衛隊機馳援,隻是最後的一條。福田對此非常謹慎。但首相官邸“搶跑”,透露出軍機援華的信息,福田當時正在橫濱開會,他一知道,馬上叫停,但網上已經是烏煙瘴氣了。這就是國內某些媒體恣意煽動民族主義,唯恐天下不亂的惡果。
  這次,當中日之間就接受中國15名救援隊達成協議後,兩方負責人之間有這樣的對話:
  “此次非常感謝!”
  “說哪兒去了!”
  這本來是極為平常的寒暄應酬,但當你知道表示感謝的一方是中國,而回應的日本時,就可能覺得不解。《朝日新聞》報道此對話時沒有詳述經緯,但可以從中看出一種“救災無我”的精神。
  救援的最大目的就是搶救生命,無為此上。借機改善關係,希望得到感謝等等,都應該置之度外。感謝對方接受自己的好意,在日本人的意識中並不奇怪,但中方負責人能出此語,確為難能可貴的人性化心態。
  天災人禍,需要援助。做好一切救援準備,等待時機,就可以了。受災國有自己的情況。能否接受;何時接受;接受多少,都隻好聽對方的。
  有傳聞,這次中國救援隊在災區,到方便店買食品,店主知道是來救援的,就免費提供,在中國成為佳話。
  其實,對此另有見解:救援隊在災區買食品,就等於搶災民的口糧。按國際通例,救援隊應該具備高度的“自我完結”條件——飲食穿住都要準備齊全,不能給災區添麻煩。
 
五、日本外交的“弄拙成巧”——曆史與將來
  縱觀日本外交史,小處往往“弄拙”,而結果往往“成巧”。 
  幕府末期,美國黑船來襲。日本朝野震動,不知如何是好。最終隻好接受美國總統的國書,簽訂城下之盟的“日美和親條約”。但結果這又成為打開國門,接受西方科學、文明,推翻幕府,維新改革,進入“明治盛世”的契機。
二戰,先是首鼠與徳蘇兩端,又與明知不可戰勝的美國開戰。但戰敗後,行徹底的“敗戰國”外交,不但匍匐於敵國腳下,且結為軍事同盟,臥薪嚐膽四十年,創造了日本經濟發展的“神話”。結果幾與舊日敵國分享世界經濟頭把交椅。
  “福島一核”爆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毀掉了三分之一個日本。隻有一年半執政經驗的民主黨,幾乎到了喪失統製能力的邊緣。尤其是對於核災難沒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和有力的措施。同時,對關於核輻射的危害程度和範圍,及其預後的信息,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麵”,語焉不詳、吞吞吐吐,欲蓋彌彰,以至危害漸次擴大,國際信譽喪失殆盡。
與明治維新、二戰戰敗同樣,日本國民不會允許如此“笨拙”的政權再持續多久的。近代以來的一次次“國難”,已經在日本民族習慣對應“天災”的DNA中,又植入了相當堅韌的對應“人禍”的成分。這次“戰後最大的國難”,將成為整個日本“複興”契機的這一點,應該是不容懷疑的。
  對於在震災後日本外交的“不作為”,最近也逐漸進入日本輿論界的視野。外交官,曾任駐美大使的齋藤邦彥在富士電視台衛星頻道的節目中,就提出日本外交要“保持冷靜,維持日本傳統”的建言。這可能是他對指責日本救災外交“笨拙”的回答——“冷靜”:顯得頗“笨”;“日本傳統”:貌似很“拙”。因為他知道,即使是僅限於外交方麵,在“拙”之後,必會導出“巧”的結果。而這種自“拙”至“巧”的過程,就是日本民族行為模式中所特有的。
作為大陸民族,我們既沒有必要對其有太多的褒貶,也沒有必要盲目呼籲模仿、學習。隻要能做到冷靜地觀察、了解、理解,適當地做好自己的防範,就足夠了。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對應災難的特質和內在邏輯——就如日本政府和所謂專家學者一定會對核輻射信息遮遮掩掩一樣,中國人也一定會輕信謠言而不聽專家見解去搶鹽。其結果都是弄巧成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