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地震促歸“小日本”

(2011-04-23 23:06:42) 下一個

大地震促歸“小日本” 
  
 
    日本這些年在釣魚島問題上調子越來越高。他們把駐紮在北海道的自衛隊調到西南方麵的島嶼上以防範中國,同時還與美軍一道搞反登陸演習,以“殲滅”試圖登上釣魚島的中國海軍。日本輿論普遍認為,如果不強化軍事上的準備工作,中國軍隊肯定會“染指”釣魚島。然而,防來防去,最後卻由一場大海嘯來做了到底該防什麽的結論。

(1)天譴與小日本主義

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對這次大地震有了雷人評語:“這次的地震海嘯是對日本的天譴”。他認為日本人崇尚私欲,所以引發了這次海嘯以清洗日本人被私欲堆滿的心。

石原的發言激怒了眾多災民。他們不但要麵對失去親人和家園的痛苦,而且還在忍受政府救援不到位造成的生活困境。石原的話等於在他們已經難以愈合的傷口上重重地撒了一把鹽。

中國古代的天譴之說把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君王政治上的失誤聯係在一起。這一方麵是古人的自然知識有限,另一方麵也有知識分子借天災來警示統治者要施仁政。石原慎太郎當然不相信天譴之說,他也是想借這次大地震來警告日本人不要背離傳統的價值觀。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地震和海嘯並不為人類的意誌和行為所左右。它們早在人類還沒有誕生的遠古時代就已經在地球上活動。然而, 地震和海嘯給人類帶來怎樣的損失卻是和人類自己的活動方式密切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日本人的確應該從這次震災醒悟到一些東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能背離“小日本主義”的正確道路。

早在戰前日本軍國主義波濤洶湧的時代,著名的政治家石橋湛山就提出過“小日本主義”的思想。他認為日本通過耗費巨資擴軍備戰來搞領土擴張隻不過是“大日本主義的幻想”,主張日本應該放棄軍備,放棄殖民地,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和平相處,隻有這樣才能保持與歐美列強的良好關係,保證日本對外貿易的順利發展。然而,他的逆耳忠言並沒有打動“大日本帝國”的政府和軍部,“大日本主義”把日本引向了戰爭並在戰爭中自我破滅。

戰後,日本在美軍占領下被迫走上了“小日本主義”的道路。然而,這條道路給日本帶來的卻是空前未有過的繁榮和輝煌。多數日本人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 “小日本主義”最適合日本的國情,最能給日本民族帶來幸福和發展。靠侵略擴張得不到的巨大利益和國際聲譽卻靠自由貿易得到了;日本人搞武器的本事難以達到世界一流,飛機快不過美國,坦克硬不過蘇聯,而把精力投到民用產品上,很快能走到世界前列。和平主義的對外方針也給日本的經濟起飛帶來了莫大的好處。軍費開支一直保持在最低限度。 戰後六十多年,沒有一個日本人死於戰場。這大大減少了由此帶來的社會振蕩。由於沒有必要開發大規模的攻擊性武器,日本的科研力量集中在民生領域,帶動了國際競爭能力的提高。

 

(2)大日本主義的傲慢帶來悲劇

盡管戰後的日本社會一度接受了石橋湛山的 “小日本主義”思想,但也有不少人難舍“大日本”情懷。日本很多公司名稱裏使用“大日本”字樣。大日本印刷、大日本谘詢、大日本銀幕製作、大日本住友製藥、大日本塗料、大日本木材防腐等等。從來沒見哪家公司用“小日本”做名稱。當然名稱隻是個象征性的東西,它本身不會帶來危害。真正有害的是大日本意識的膨脹。

堅持“小日本主義”的意義就是使日本對於自己的國情有清醒的認識,在處理國際國內事務上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從戰敗到八十年代,日本基本保持了這種態度。而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在國際經濟中地位的提高, 大日本意識的種種苗頭開始顯露出來。日本開始嚐試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以獲取政治大國的地位。它還把防衛廳改為相當於國防部的“防衛省”,並修改法律使向海外派兵合法化。大日本意識還體現到了文化領域,美化侵略戰爭,宣揚日本民族和文化優越性的出版物泛濫成災。

地震和海嘯是天災,然而在大日本意識的影響下它卻轉化為人禍。

比如說核電站,日本近年來一直號稱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原子能技術,政府和民間一道大力向各國推銷日本的核電站設備。幾乎所有日本人都誤以為自己國家核電站的設備和管理技術是世界第一流的。如果做事能低調些,把力量用到審視國內核電站的安全隱患上,這次海嘯帶來的災害也不會這麽大。災害給電站冷卻係統帶來的損害或許無法避免,但緊急時備用的發電設備、注水裝置、足夠作業人員使用的防護服、發生事故時的危害模擬以及處理預案等等,這些最基礎的應急手段的缺失實在不可思議。

    再比如說,日本極力強化日美軍事同盟,建造準航母,並公開表示目的是為了牽製中國。對於背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倒行逆施,日本公眾卻給予了普遍的認可,中國威脅論已成為日本媒體的共識。甚至有些右翼政治家鼓噪要擁有核武器,認為這是日本取得政治大國地位的必要手段。這次地震後,菅直人下令十萬自衛隊官兵投入救災,《產經新聞》卻指責說這會削弱對中國的防範。在幾萬人喪失生命和家園的大災害麵前,這種右翼報刊還忘不了在軍事上對中國的敵視。大日本意識使許多日本人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曆史的經驗已經證明沒有哪個國家會主動來進攻日本,日本最大的敵人是日本人自己的“大日本意識”。

日本在對付中國上下了那麽多功夫,在防災上卻漏洞百出。不僅在人員救助上行動遲緩,而且連向災民發放救濟物資的係統都不能啟動,致使許多災民凍死餓死病死。什麽是現實的威脅,什麽是國家安全,什麽是國民的利益,連十歲的兒童也能看明白啊!

    二○○八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跟一個日本學者聊天說起家裏是否應該準備些防災用的水和食品。他很不以為然:“我覺得不需要做什麽準備。”我問他為什麽,他回答說:“在日本如果受了災,政府當天就會送來足夠的物資。”他的自信令我十分驚訝。不過,可以看出很多日本人有個錯覺,即他們的政府早已做好了應付各種災害的準備。他們這種看法毫不奇怪。這恰恰是“大日本意識”的體現。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俱樂部成員,防災的準備肯定萬無一失啊。日本打著“正常國家”的旗號,拚命擴大政治上的影響力和軍事上的威懾力,卻忽略了一個國家所應具備的正常的抗災功能。

    在日本的曆史上,已經有過這種“大日本意識”帶來的失敗,可惜的是日本人好了傷疤忘了疼。十九世紀末,“大日本帝國”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軍國主義者把“安全保障”作為侵略政策的根據,他們宣稱台灣是日本的生命線,逼迫中國割讓了台灣。接著又說朝鮮是日本的生命線,強行兼並了朝鮮。後來又發展到“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於是就九·一八、盧溝橋、珍珠港,弄得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原子彈投到了長崎和廣島,才把日本人炸醒。這個生命線那個生命線都是在胡扯,“和平主義”才是日本的生命線,“小日本主義” 才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曆史的經驗多麽可貴啊!

(3)民族宿命

日本人比較喜歡“各得其所”這個詞。每個人在社會上,每個國家在世界上都有屬於他的位置。而“小日本主義”恰恰是石橋湛山為日本做出的最理想定位。日本人依靠謙虛和勤奮爭得了經濟大國的地位,日本的企業和品牌在國際上好評如潮。即便如此,日本難以對世界承擔更大的責任,它不可能成為在政治上軍事上文化上對整個世界有決定性影響的力量。如果它硬要尋求大日本路線,隻能給亞洲國家和日本自身帶來不幸。

日本無法成為世界領導力量的原因不僅僅在於人口和國土麵積以及礦物資源的局限性, 更在於它的曆史和文化的基本特點。日本人擅長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先進文化,然而卻沒有培育出獨特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日本思想。從民族性上看,日本人表達意見的方式比較含蓄,這不太有利於與其他民族溝通。我們很難設想日本能在解決國際糾紛中發揮主導作用。

     當然,這不是說日本對世界的貢獻大不了。日本人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他們可以長期在製造業、動漫和電子遊戲等娛樂產業以及環保產業等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也可以向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食品、化妝品以及家電產品。

不僅僅如此,日本還可以為世界做出持續的更大貢獻。那就是堅持現有的和平憲法。日本恐怕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憲法中規定放棄交戰權的國家。在日本國憲法第2章“放棄戰爭”裏有著名的“第9條”,其中規定:

“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家權利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有了這個條款,日本人可以向世界自豪地宣布自己是最徹底的和平主義者。然而,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日本國內要求修改憲法廢棄“第9條”、做“正常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右翼思想的日本人期盼日本成為核大國,可以像美國那樣威懾周邊國家。他們以為這樣日本就能坐上亞洲領袖的位置。這次大地震可以說是向“大日本意識”發出的嚴重警告。它似乎在呼籲:回歸“小日本主義”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