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是什麽性格的人,就容易得什麽樣的病 (圖)

(2010-12-03 12:15:53) 下一個

作者:李延明   

每個人對生命及健康的認知不等,造成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消耗也不同。消耗過量不但影響健康,也加速生命的衰竭。因個性上的偏執,致情緒過度起伏,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是得病的主要原因。

人的情緒一般有七種,即所謂的「七情」一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喜傷心,怒傷肝,過憂或過悲傷肺,驚恐則傷腎,思慮過度傷脾。這些情緒的變化,對人體五髒的消耗是無形的,所以也常被一般人忽視。在家庭生活中,這些看不見的傷害是最為嚴重的。

人體的五髒對情緒有一定的承受力,情緒不穩定,不論是過當或未當,如果超過五髒承受極限,就會對五髒造成傷害而引起疾病。
 
舉例來說,如果人思慮過度,所引起的情緒起伏,會產生上焦火,即胃火、肺火、肝火、心火等,都會往上走。大部分人會因此頭昏、耳鳴、口乾、舌燥,睡眠不好等,這都是因為火。 
 
思與慮好像人的體溫,體溫有一個正常值,如果超過正常值就會發燒。孩子上學,每堂課四十五分鍾要休息十分鍾,目的是要讓腦子有休息及緩解的機會。一般孩子做什麽都很盡興,不管是玩也好,念書也好,最好從小讓孩子學會節製,保持腦力、體力、心力的平衡,就是說保持在一個正常的範疇。
 
人長大了,反而容易失去這個平衡。因為對很多事太執著,不能合理的調節。不管工作或生活,可以很專注,但如果過於投入,就會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每個人對不同事務的承受力不同,每個人的氣力不同,體能各異,腦力也不一樣。 不管腦力、體力或心力,都要去訓練它。正常、合理地使用這三種力,不會產生障礙。不管腦力、體力或心力,都要靠自己去平衡調節。
 
如何調節使用,控製情緒在正常範疇內?不是整天完全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或某情緒不能有一點點起伏,怕一點點起伏就對身體有傷害,別人笑不敢跟著笑,哭也不敢哭,那不就成了木頭?  實際上,是要把情緒控製在一個適當的狀態。

人的情緒常常會過當,這就是為什麽大人應從小約束孩子的情緒,不讓孩子太過盡興,久而久之他對情緒就有控製力。 對不同的事情,每個人的情緒反應為何不同?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從自己所處的角度和環境,去思考或反應事情。

好比小時候學寫作文,要有人物、地點、時間,要有邏輯性,否則就沒有一個確定的規範和依據。做人亦然,平時說話,為人處事,也需要有個範疇,我們稱之為道軌。 人的七情也有軌道,合理使用它,對身體不但無害,反而有益,可以幫助身體五髒六腑代謝。超過髒腑正常承受範疇就不是代謝,會產生水火未濟的情況。

好比用腦力和體力,本來隻能跑一千公尺,可是因為跑一千五百公尺有獎品可拿,就拚命超限多跑五百公尺,這是得失心作祟。一千公尺是在自己的體能之內,不會傷害到身體,跑到那應該休息、緩解體力及氣力。人體的氣不是沒完沒了的,就像汽車一缸油能跑多遠一樣,有固定數據。  

合理使用人的腦力、體力、心力,就不會有內火。如同燒水,火太盛則水易乾,容易形成上焦火而下焦寒,也就是水火未濟。如果水和火能達到平衡,叫水火既濟,就是處在一個合理使用的範疇內。
 
 知道生命與健康的重要,以及自己使用體力、腦力、心力的尺度,回過頭再來控製情緒,情緒控製好就不會上火,而引起身體各種疾病。 情緒瞬間的起伏,對身體產生很大的氣質性作用及障礙,叫氣滯,中醫有所謂的「氣滯血瘀」,說的其實是兩種病。

因氣滯而導致的血淤,就像河流的流水,與封閉湖泊的水不一樣,湖泊的水是死的,是不流動的水,那種水不能喝;流淌的河水能喝。這兩種水,差別在於一個是死水,一個是活水。血液如河流,在人體內如果通暢無阻,就不會形成病變,水長久不流通,會形成水質改變,對人體有毒性,血液亦然。

  體內氣機運行強,並不代表不會生病。現在的人三十歲就開始生各種各樣的病,從前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古人在五十歲左右才開始生病。過去的人沒有這麽多過重的物欲、私心,情緒起伏不會太大。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人的情緒起伏卻非常大。

以前在農村,就那麽幾樣東西,很少有人爭吵,也沒什麽可爭吵的;城市不一樣,物質太豐富了,人的占有欲及私欲太強,什麽都想變成自己的,又不見得有能力達到。怎麽辦?隻有靠爭奪。 現在人的情緒起伏,就是為了有和沒有、多了或少了,就是爭這些東西。為什麽不爭健康?活的健康一點,快樂一點,充實一點,不要老是爭得不到的東西。

人的欲望無止境,《西遊記》中,孫悟空看世人,「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隻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 」就是說人把全部的生命都放在物上麵。

「知足者常樂」,人有了溫飽,進而應該調節生活,生活充實之後,更有時間,應該著重於人本身,從待人接物到修身養性,一方麵加強做人的圓融,同時可以潛移默化,正麵的影響到周遭的人。 總結來說,為了善待自己的身體,擁有健康,每個人必須了解控製情緒的重要,以減少生命消耗,避免疾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