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已經一個星期了,整個城市處於半停擺狀態也一個星期。無聚會,無學校,無上班(WFH),無一切文娛活動、體育活動、宗教活動..... 居然也挺過來了!人們過了最開初的惶恐驚措,好像也漸漸平靜下來了。數字依然每天驚人地跳,但人們都找到了慢慢消化它的方式。日子,還是要過,反正政府都說了:不要慌,呆在家,我們養你就好...... 本來就物欲不高加拿大人,大概都覺得不餓死就好了。活著,就是目前最高境界。
人們可以自由行動,隻要遵守政府規定的社交距離:兩米!商店供貨也還充足,人群搶購完一輪又一輪,一輪又一輪,發現還是有,也就失去了爭搶的熱情了。戴口罩的人還是稀疏,但漸漸也有主流社會的人戴了。對於戴口罩,我一直認為是西方社會的人不知道它的重要性,還存在著“隻有病人才戴口罩”這種觀念才不願意肯戴,但直到我與一個老外交談,他說:”我們現在當然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但外麵確實買不到啊,而且口罩應該留給醫護這些最需要的人用。” 我才恍然大悟。所以在商店裏,我們會看到保安大哥、結帳員、清潔人員都戴上N95的最高級別口罩,一次性手套;公交司機也戴;老人公寓裏的老人們戴;在醫院工作的朋友說他們的防護暫時都到位:口罩、防護服、麵罩、手套,有2、3層,不過庫存也所 剩無幾了。於是有民間機構呼籲民眾如果家裏有多出來的的防護用品,請捐出來給我們的醫護,大家也反應熱烈。好像民眾都有一個默契:緊急物資,應該留給最緊急需要的人,而不是按等級去分配這些物質。我們的總理先生,自己夫人患病了,也沒見他戴口罩。
所以在這段時間,購物就幾乎成了我們唯一的社交活動了。商店裏長長的人龍,拉開了長城的感覺,其實是因為大家都保持著正確的“社交距離”。很多商店規定了早上開門的頭一個小時,隻讓長者進入,讓他們能在一個安全、舒適、無人爭的環境購物。雖然從疫情一開始,大多老人公寓都貼出了告示:希望老人們盡量留在家,會有誌願團體幫他們解決購物問題,不過大多老人還是會選擇自己解決,畢竟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交的重要一部分。
這幾天天氣轉暖,社區裏又多了跑步的、蹓狗的、蹓娃的人。以前大家見到麵,都會點點頭打聲招呼,認識的人更會停下來寒喧一陣,現在大家都會有意無意地避開,有時迎麵走過來沒有辦法,也會稍稍繞道,保持著“尷尬而不失禮貌”的笑容。小區裏有塊地方夏天時小孩子們在地上寫了” HUG ZONE” 兩個字,所有人經過那裏,如遇到其他人都要靦腆地抱一抱,但現在,大家都盡量避開那塊地方。這本是一個友善的小區,這樣的隔閡讓大家都覺得不舒服,不過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了,隻希望能擁抱的季節會早日回來。
一群平常相約著運動的小夥伴們,平常都是坐不住的人,這一個星期的困坐家中,個個都快憋出病來了。實在是憋不住,大家相約著在微信群裏打開“語音群聊”,亂吼吼了一陣,心情才算平衡了一點。然後又繼續宅家中鑽研廚藝、烘培去了,大家說好了在球場上再見麵時,誰也不能取笑誰,最好都各自在球衣上寫好自己的名字,免得都胖得認不出彼此了。
西雅圖的好友每天給我更新著她們那邊的隔離情況,雖然曾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但還是一直都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西雅圖的春天來得早,櫻花已經燦若雲霞,似乎大家都不想辜負這美好春光,依然相約著外出跑步、爬山、騎車,為配合這隔離政策,人群陣營不時交幻,一會兒202,一會兒211,間隔6尺,跑出了星戰飛船的陣勢。一場疫情下來,個個肺活量都增大,大老遠扯著嗓門喊了好一陣子。
更有鄰居不願意放棄這春光下的聯誼活動,建議大家晚飯時間都把飯桌移到門外,相隔幾十米大家舉杯共暢、互聞菜香,也算是完成了一場“隔離下的晚餐”。
還有許許多多“隔離下的情愛故事” - 前幾天看新聞,一個80多歲的父親被隔離在家,兒子每天去探望他,坐在窗外,父子倆隔窗對視,用電話一直聊一直聊....
一個老人因新冠期間不能探望住在老人院的老伴,舉著氣球和紅心在窗外向老伴表達永遠的愛意。
以前看過一段話,意思大概如下:有人問智者:人類是什麽時候開始有文明的?智者問:你覺得呢?人說:是從人類打死第一隻野獸起?製造第一件工具起?築起第一個巢穴起?智者說:都不是,是從人類開始有了第一個受傷的同類起。人聽完,恍然大悟。大自然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無論人類、動物都需要強健的體魄和超常的求生技能,一旦受傷都要被大自然淘汰。隻有第一次見到有受傷的人類不是被同類拋棄,而是將他治療好照顧好,那才是人類文明的開端……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病毒能隔離人的身體,卻無法隔離人的心。不過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性的善良,是我們留戀這個人生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