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和現實的平衡 – 看電影“荒野生存”

(2012-05-14 13:25:49) 下一個

今晚看了一部美國電影叫“Into the Wild”,中文翻成“荒野生存”。是2007年由奧斯卡獎得主西恩 潘編劇並導演的,根據1996年的同名作品改編,是真人真事。影片也獲得了奧斯卡獎的兩項提名,並獲金球獎最佳歌曲獎。

影片講述一個叫克裏斯托弗的年輕人,1990年從亞特蘭大私立名校艾莫裏畢業後,作出了一個常人不敢做的決定,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他首先把所有的兩萬多存款都捐給了慈善機構,接著銷毀了信用卡,僅有的餘錢後,在沒有告訴父母和妹妹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出走了。他極其厭惡現代社會,不想成為芸芸眾生中的常規一員,他要去流浪,過一種不遵守常規,不遵守世俗的生活,他甚至連名字都改了,也完全不和家人聯係,他想和世俗一刀兩斷。可是他自己萬萬沒想到,一旦他踏上了探尋自我,回歸自然的漫漫長路,他就再也沒有回頭的路了。

一路上,他經曆了許多,遇到不少人,也遭受了許多不可想象的野外生存的困難和挑戰。原來大自然也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麽美好。可是當他最後認清了生命的本質,意識到“幸福隻有被分享時才是真實的”(Happiness is only real once shared),也有意願回到社會時,卻已為時已晚。最後他住在阿拉斯加野外的一個山上,在一台廢棄的公車裏,因誤食有毒植物而無奈等待著死亡。

看的過程當中幾度落淚,給我的震撼也特別大,特別是影片的最後他自己鑽進睡袋,準備接受死神的降臨的時刻,那種由於條件的限製,完全沒有選擇了,生命就這樣被流逝,放棄了,實在讓人心酸,無奈,唏噓不已。

還有一些鏡頭,也是很撅獲人心。比如,有個鏡頭是他的母親開車出去,看到有人像她兒子的,她都會很敏感,會仔細到前麵去看是不是他,每次都是失望,落淚;還有他父親有天出門去,就在自家門口的路上崩潰下來,坐在地上,眼望遠方,老淚縱橫,問蒼天,問大地,兒子在哪裏啊?!

我很敬佩這位青年,敬佩他的勇氣和對世俗的挑戰。但是從另一方麵來說,他的行為有過激的地方,理想和現實要達到一種平衡才是答案。理想再好,最終還是拚不過現實的,很多時候隻能妥協,妥協於甚至醜陋和不堪,否則隻有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生命的代價。而就算如此,恐怕也改變不了任何現實。而他確實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桉椏 回複 悄悄話 這個電影我看過,這個故事也是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個探索自我的極致例子,令人唏噓。那輛廢棄的公車,後來曾經出現在我夢中,似乎那是個什麽東西的象征,比如什麽終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