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焦鏡頭

用筆觸來展現生活中留下的心跡
正文

祈福的經幡

(2011-01-15 15:57:22) 下一個
在西藏,你隨處可見到五彩的經幡――在湖邊,在河畔;在山埡口,在岩石上;在道路兩旁,在橋梁欄杆;在樹上,在藏民的屋居房頂上;更在於雪域高原的各個宮裏寺外。經幡斑斕的色彩點綴在荒漠的高原上,映襯於皚皚的雪山下,層層疊疊,起伏翻騰,在大地於蒼穹之間搖曳飄蕩,構成了一幅接地連天的壯觀景象。經幡是以經文圖像印於布麻、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小旗。這些方型、角型和條型的旗幟被有秩序地固定在繩索上,懸掛於那些被藏族人認為有靈氣的地方。經幡的顏色有五種:白,綠,藍,紅,黃,它們的象征意義為白雲,江河,藍天,火焰,和大地。分別代表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寓意生命輪回,經久不息。經幡上印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和各種圖案,諸如佛像,佛塔等。正是因為這些經幡上麵都印有經文,在信奉藏傳佛教的人們看來,隨風而舞的經幡飄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和轉經筒的意思一樣,在不停地向神傳達他們的祈禱。經幡的飄動借助於自然的力量,每當風吹動一次,表示念一次經,祈禱一次。所以,所有有風吹過的地方,都會掛有經幡。 人不念經的時候,風就在念經,水也在念經。漢語裏的“經幡”在藏語裏稱“隆達”,或“祭馬”。不過在藏區,人們更習慣稱它們作“風馬”或“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則是馬的意思。 這種忌拜方式緣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表現了崇尚自然,祈願求福的樸素哲學理念和深沉的宗教思想。藏民們認為,在靈氣聚集處如神山聖湖和寺廟,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神靈護佑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就能夠把人間的願望準確而及時地傳達到神靈那裏。具傳公元12世記初,藏傳佛教的噶舉派寺院為傳送其教意首創懸掛風馬旗,從此成為藏區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藏區的人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經幡,以示天地人畜的和協吉祥;逐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掛經幡;初春開犁播種,在牛頭插掛經幡,是向土主地母祈禱五穀豐登;在聖跡古剎張掛經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及其聖哲賢明的崇拜與禮讚。 經幡作為福運升騰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不能隨意選擇,它是根具藏族曆算,選擇在藏曆新年初一過後的某一個良辰吉日。在藏族同胞最為重視的藏曆新年,家家戶戶都會為自家迎請新的經幡。初三的早晨,拉薩的藏族全家會集中到自家屋頂的平台,將已經破舊的五彩經幡換下,再換上新請的經幡。當破舊褪色的經幡被取下來時,一家人開始拋灑糌粑,並且高呼“紮西德勒”(意為吉祥如意)。儀式結束後,還會將舊經幡送到附近的拉薩河邊,他們相信,掛了一年的舊經幡可以消災去禍,必須放到幹淨的地方。這時候如果站到高處俯瞰整個拉薩,滿城嶄新的經幡迎風飄揚,人們祈求福壽安康的願望也隨風升騰。 經幡被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寺廟周圍。在布達拉宮的大門上,掛著兩條粗大的用五色絲綢編織成辯子型的飾掛.每個從門口經過的人都要摸一摸,據說可以消災祈福。在許多寺廟的主廳裏,一隻隻巨大的,圓柱型的經幡筒從高高的天花板上懸掛下來,成為廳堂裏最主要的裝飾。 在大昭寺門前,豎立著一對直衝雲霄般高的經幡柱,它們是大昭寺的象征。從經幡柱底部沿著高大的柱體仰望天空,如果能看得到太陽暈,則被認為是福緣降臨了,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最令人震撼的經幡是在紮什倫布寺的山巒上。上千條的經幡被披掛在寺廟背後的山脊上,左右橫跨的幅度幾乎覆蓋了廟宇的寬度。遠遠望去,猶如數萬隻斑斕的彩蝶飛舞在神聖莊嚴的紮什倫布寺上,蔚為壯觀。經幡除了被藏族用作祈福之外,它的變形亦深深地烙印在藏民的生活當中。最常見到的是藏族婦女在腰前係的彩色花紋圍裙。這種圍裙是用彩色的細橫線毛絨或布條編織而成的小型氆氌(一種藏袍原料)。圍裙是以白,綠,藍,紅,黃五彩為基調,再輔以多種色條相縫合而成。藏族的婦女們穿著這種圍裙,手搖轉經筒,走在高原上,就象是一幅幅活動的經幡。在藏區的牧場上,經常會看到個別黑色的犛牛身上披掛著彩色的布條。布條的顏色有紅,有綠,還有黃.聽導遊介紹說,這些牛的身份與眾不同。它們是被西藏的各個寺廟專門挑選出來,用以提供牛毛,製作佛像身上的衣服及飾品。於是這些牛被稱為聖牛,免予殺生並被放生。為了讓人們能夠識別出這些牛,也為了表彰它們為佛祖做出貢獻,藏民們就在它們身上掛上一條經幡。於是,在茫茫的藏區牧場上,隨處可見點點牛隻,馱著五彩經幡,邊走邊傳播福音。 走進西藏,就是走進了一個經幡的世界,也是走進了一個信仰的世界。願佛祖的祝福時刻降臨到誠信祈禱的人們身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