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詩雜聊

(2011-09-16 03:32:39) 下一個

大學者聞一多寫了<<唐詩雜論>>,咱這假的就不好意思說是雜論了,就雜聊一個活躍氣氛。壇上近來回流了不少近體詩詞的高手,如果咱說錯了還請原諒則個。


王武兄很久前有過感慨,大約是有唐以來,律詩規則漸趨明確嚴格,結果是好作品越來越少,後人就沒有超過李杜的,言下之意是平仄規則限製了好作品的出現。這個咱有些不大同意。


律詩,在唐代達到頂峰,有其曆史原因。首先是那時候有個製舉,寫好了詩詞可以平步青雲。按照曆史記載,唐朝的時候,學了孔孟之道,大約可以做秀才了。秀才是讀書人趕考的時候十中取一,做了秀才,也沒什麽顯赫的,大約也就是可以到縣裏做個文化局的付科級的辦事員吧。而精通四書五經之外,還能詩能賦,則可以中進士。這進士是百中取一,一但中了進士,那至少也可以當個司局級省組織部長。如果一個高官不是從做了進士爬上來的,即使貴為宰相,也被同僚瞧不起。史書說,"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可見寫出好詩好賦的重要。在這樣巨大的利益驅動下,唐朝的平民知識分子,想不刻苦學習都難。所以唐詩的水平是從初唐四傑開始,到李杜,越來越高。
這個事實也可以回答王武兄的另一個問題,也就是要不要絕對相信唐人的平仄正確。絕對相信當然不至於,像李白這樣的天才狂人大約對平仄是不大講究的。但是從總體看,9成的唐詩七律都是對規則非常重視的。所以對古人的治學,有九成信任,應該是不過分的。
然後再來看後來的曆史進展。安祿山這廝一鬧,把唐朝的天下鬧得天下大亂。到了老趙家上台,燕雲十六州丟了收不回來。收不回來就收不回來了,大宋的文人們開始琢磨要享受生活了,於是歌庭舞榭開始流行,類似於今天的K歌吧。老趙家希望做官的檢點一些,別太腐敗,就開始大力尊儒。結果詩歌創作也就不考了。現在再寫什麽高明的律詩,也不過換壺酒喝,誰還用心去寫詩?寫幾句豔詞還能泡個漂亮妞呢,所以宋詞開始大行其市。
再到了元,明,清,科考都沒把詩詞當回事,詩詞創作自然水平不高。這就和市場經濟類似。
囉囉唆唆這一大堆,主要就是想說明,現在人寫不出來唐人那麽高明的作品,根本原因就是沒有了市場需求,和規則嚴格與否沒什麽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