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聲

美國,加州,灣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曾經被人忽悠過20萬

(2010-11-13 17:49:06) 下一個

這事至今想起來後背還拔涼拔涼的,雖然那20萬早已討回。

 

幾年前當房市一片火旺,人人都想搭上房地產的順風車撈一票,有錢的錢不能捂黴了,沒錢的也不能幹瞪著,是個人都在琢磨著投資房產,當回地主坐地收租。一時房市結構一邊倒向學區好的中低檔房,那是投資房的好選擇,學區好,易租易賣,低擋價位投資成本低,風險小,破舊房略做裝修出租給人蹧了也不心痛。現在低成本投入,拿銀行貸款墊底,房貸可以免稅,還可用房租補償房貸,幾年後房子翻番就是一本萬利,這是人們普遍的心理和簡單的道理,無須什麽投資眼光,也無須什麽理財知識和經濟頭腦,豬腦子都想得通的樂觀的市場現象。於是乎全民上陣,萬眾一心投入了房地產。有工作的,沒工作的,高收入的,低收入的,職業白領的,非職業藍領的,甚至無業遊民,魚龍混雜一起構成了買房大軍,導致低檔破舊房緊俏,價格飆升,物超所值。等到我們這樣既沒經濟嗅覺,又沒市場預測前瞻的迂腐之輩,想分得一杯羹,為時已晚也。怎麽辦呢,看看餐館洗碗的都有兩三套房子,一套自住,兩套出租,你不要一頭撞南牆死得了?

 

這不,機會來了。那時正巧家裏在搞廚房裝修,老公是個動口不動手的主,既沒DIY的能耐,也沒那個興趣,隻好包工給人家做,但自己還是要常常要去建材商店選材,比價。跑了多次Home Depolower’s等大店,人家是貨真價實的材料好,花色圖案好,可是人工費太高, 選來選去,比來比去還是找到了一家小地磚大理石專賣店,花色齊全,價格合理,包退包換,還有上門切割大理石加工服務,工藝也不錯。我們就決定跟他們訂貨,請他們加工定做廚房大理石台麵,幾次跑下來,這一來二去的就跟那個黑瘦精明,健談坦率的老板,Steven熟了。

一天,Steven有一搭每一搭地問我們,“現在房地產市場那麽好你們有沒有興趣做?”

老公說,“想來著,隻是要搶到滿意的房子不容易。”

Steven眼一亮,來了勁,急切地說:“我這裏有個機會不知你們願不願意試試?”

老公說:“什麽機會,說來聽聽?”

 

Steven把我們帶進他的裏屋辦公室,拿出了一卷建房設計構圖,徐徐展開在我們麵前,以前至多見過公寓房或上市房的簡易平麵結構圖,還真沒見過專業的建造設計圖,一紙圖文並茂,數表線條兼俱的複雜土建設計圖橫臥在台麵,印象中的Steven是那種不修邊幅,粗粗邋邋的隻會鑒別石頭的幹活把式,此時的他帶上眼睛,拿著一支繪圖筆在那卷圖上,圈圈畫畫,前前後後翻轉著大張的圖頁,激情四射地筆劃講解起來,哪兒是征地實用地界,哪兒是平整地基的地標,哪兒是州政府規定的地下管道開挖口…….滔滔不絕,娓娓道來,那指點江山的架勢頓時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下子覺得他不是一個簡單賣建房石材的打粗老板,他讀圖示意講解的發揮足以表明他是有一定開發基建經驗,了解建房工程程序和相關審批手續的。

 

這是一個16個單元的townhouse工程項目設計方案,Steven一個老body,建造商 Tony正在進行集資籌劃這個工程。目前他們的集資已基本完成,可能還有個把account沒有到位,如果我們考慮好願意參與投資,他可以跟Tony說,爭取我們入股。說罷就跟Tony打了電話,Tony沒在,沒說上話。我們說,容我們回去想想,你那頭也先跟Tony 打個招呼,我們回頭再商量。臨走時,Steven又追出門來說Tony人很好,做過幾個項目,很有經驗,他可不是什麽人都願意吸收的,他要的人不僅僅有錢入股,還要能夠為這個項目有貢獻的人。你們最好盡快給個回話。帶著這個令人動心的信息收獲離開了石材公司。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公就忍不住興致勃勃地開始分析這個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盡管人家Tony專家可能幾個世紀前就從找地選址,調查地區環境和人口結構,到交通,學校,商業網點,公司分布密度和今後發展前景等方麵做過區域綜合考量,我們還是樂此不疲的來一輪我們的可行性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此建房工程是個投資少,風險小,養老自住和投資做退休收入來源兩相宜的好項目。

 

幾天後Steven來電話說,Tony 聽了他介紹我們的情況和為人後,願意吸納我們入夥,並約我們和他見麵詳談。一個周末的傍晚,Steven 的石材店打烊後,我們來到了他家。一進門,看見客廳的沙發上,坐著一位長者,東方人麵孔,慈眉善目的,遠遠地頻頻點頭向剛進門的我們投以親切的微笑。Steven介紹說他就是Tony.  沒想到Tony 會用中文跟我們問好。 寒暄之後才知道,Tony是韓國人,祖父曾作為韓國的外交官派往中國滿洲國多年,後來他隨父親去了日本,在日本讀完了初中又回到韓國讀高中,高中畢業後來美國讀的大學,學的是機械專業。畢業後一直在美國第一家電梯製造公司從技術職員做起,一直做到技術總監。還在波音公司任職多年。十多年前退出工業界,開始經營自己的土地開發和房屋建造事業。已成功完成兩個項目。現已年屆70,依然精力充沛,力爭完成這第三個建造項目就頤養天年。他會韓語,日語,英語和一點點中文,並用中文寫出他的姓“崔”。他的身世多少有些傳奇 ,他的經曆,他慈祥可愛的麵容,他韓式誇張的禮儀,他說話樂嗬平和的語氣,他寬容大度中難掩的睿智聰慧,你很難抗拒他這霎那間顯露的氣質魅力,他極易贏得你的信任感,你會很自然地信耐他的為人,信耐他的能力,信耐他的作為和事業。

 

Tony 的個人簡述一說完,話鋒馬上轉向主題------入股條件。在說到條件之前,他又再次跟我們算了筆賬。說現在很多人自己單幹投資買房,一個投資房首付至少30萬,接下來要還貸款,月租兩千可能都不夠抵貸款的。你的投入那麽大,個人風險也很大,還要找訪客,管理維護房子,還有房客拖欠房租,有與房客的糾紛等等麻煩。而這個Townhouse 項目落實在一個韓國人社區。分為兩期工程,第一期建造16Townhouse,采取邊建邊買的經營建設方式,預備下一期的款額。第二期建一棟商業樓,樓下做寫字間,租給CPA ,律師事務所,牙醫診所之類的小office。樓上可做單間套房出租給來這裏打工的韓國人。16townhouse的單位麵積是2000平尺,售價40萬,月租估計$2,500. 商業用樓是完全做招商出租,預估平均每個現在投資的account到時每月可得$2,500Rent  Income   工程預計一年半完工。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

 

這樣預算是兩個millions,按10account入股,每個account20萬。現有股東多是他多年的朋友,有Trarveloge的老板,有律師 ,主要是考慮到工程中或以後出租過程中有法律糾紛,有Tony兒子,在IRS工作,對稅務方麵的政策規定比較了解,還有Steven,在建材供應上有渠道和質量保證,那麽我們是他的什麽優勢考量呢?老公是電腦軟件和通訊硬件的專業工程師,工程本身和以後出租服務涉及到internet,電話,數碼電視等等設備安裝技術問題可以專業指導。第一筆投資款10萬必須兩周內到帳,作為工程的設計,平整土地,地下工程前期準備和申請各種permit的費用。第二筆款三個月後籌齊。款不到位,限期自動出局。Tony說因為我們是最後一個入股的,其它9account都已到帳,他自己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從早期的土地征購,市場調研到圖紙設計,手續申辦審批等等,已經投入了很多。希望我們能配合盡快投資入賬。

 

兩周後,Tony約我們到了那個律師辦公室辦理簽約和首付款手續。為了做這個項目他們成立了一個investment公司,律師是該公司的president。細讀了合約,我們當場寫了一張10萬的支票,也得到支票簽收文,手續簡單而正規,有掛牌律師專業操辦嘛,當然是有法律效用的。這是我們當時唯一持有的10萬投資的paperwork.    

 

10萬塊錢就這樣給忽悠走了,我們當然非常關注工程的進展情況。按Tony的計劃,一個月後要完成平整土地,兩個月後要完成鋪設水管等地下工程。跟Tony有時電話聯係,有時見麵喝個咖啡,他總是信息滿滿地說,項目進程順利。他整天泡在工地上,協調各方工作。在美國建造房子不是包給一個工程隊就完事的,做土石方有土石方的公司,做plumbing的有plumbing的公司,做framingframing的公司,他們之間的timing的銜接和合理穿插是確保工程有效施工的要素,Tony自己實際是個General  Manager,要請一個這樣的人,年薪至少10萬。看到Tony一把年紀了,不辭辛苦地操持這麽一大灘事,聯係各種不同工程的專門公司,做材料費用預算和選料選材,與county房產土地開發部門交涉等等,全由他一人扛,其他人愛莫能助。看他誠懇的態度,一臉疲憊的倦容,我們怎能懷疑他熱火朝天,焦頭爛額地魂係工程呢?

可是三個月過去了,我們又付了後兩筆投資款,又是一個10萬給忽悠去了,還不見permit批下來,這說明地基工程還沒完成,人家county不給你下一步的施工權。我們不得不質問Tony了,他一會兒說是school board的問題,說他們要看這個Townhouse有多少入學孩子,要考慮school片區的就學密度,這房子還沒蓋,誰知道將來的房主是誰,家庭結構怎樣?這不是扯什麽嘛!一會兒又說是County有記錄,說這塊地在曆史上是低窪地區,達不到建築平整土地的要求,需要首先墊高土地……種種問題,都是預算方案,設計施工前期工作沒有考慮到的枝節,現在都成了麻煩,嚴重延誤了工期。而此時的房市已經降溫了,照此拖下去,甭說是一年半,可能3年都不能完成,那時房子蓋出來還有人要嗎?我們決定撤資,哪怕是罰款。可是這錢出去容易,收回難,我們準備死纏爛打下去,追討被忽悠的20萬。

 

因為有約在先,合同規定退股必須經董事會同意,首先滿足現有股東優先認股,現有股東沒有人認購才能對外吸納新股東。眼看著房市走下,股東們人人自危,誰敢跳進這個陷阱?而要在短時間內找到新股東也是不可能的。那時候那個日子真叫如坐針氈,20萬可能打了水漂,可我們如大兵壓境,無能為力。終於有一天,Tony告訴我說有人願意認購了,不知道他們又是怎麽忽悠人的,誰又做了冤大頭,反正我們的20萬周遊了一大圈,伴著興奮,擔憂,焦慮和失望最後總算回到我們腰包。一場被忽悠的噩夢至今清晰可現,驚魂不定,以至烙下了後遺症,見到賣保險的,賣年金的,賣土地的,賣石油開采權的脊梁骨就拔涼拔涼的,惹不起,躲得起,還是都敬而遠之的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