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iaoxiao

無聊的時候、義憤填膺的時候、有所感悟的時候來幾句,更像微博,不像傳統的博客。自娛自樂而已。如有知己,那是最妙。如有拍磚,希望不是實心磚,那會很受傷哦。
正文

討論韓語和廣東話發音相近的話題

(2011-12-20 12:46:19) 下一個
今天讀到一個朋友留言說:“五十年代以前,全(南北)韓國都用正宗漢字。他們的發音離廣東話更近。有一年我乘搭韓國班機,在747上看到一個標簽。在英文“BABY BASKET"旁邊有兩個韓文。我問鄰座的韓國婦女那韓文說什麽。她說不知道,但是韓文是拚音,她可以讀出來。結果跟廣東話“搖籃”的發音一樣。我恍然大悟,那一定是“搖籃”!還有“南”,“北”的發音分別為“nam“,”buk”都跟粵語十分相像。有誰知道其中原因?“我有感而發,說幾句。我和這個朋友有類似的經曆和感受。但是原因,還不得確認。在此探討。我周圍有一些日本韓國朋友同事,所以聽得挺多了,覺得發音確實很多很接近。比如“將軍“,韓語和日語也大概是如此。不知道這個朋友有沒有接觸過客家話或者閩南話、福州話?我是福建人,所以我要說,很多發音也和福建方言很像。我聽過越南人講話,很多單詞認真聽,和廣東話也很接近,甚至比韓語接近多了。所以,假如今天福建廣東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一個國家的話,有人一定也會感慨這麽那麽像普通話的發音。這是一樣的原因。 要分析韓語和漢語像,先要弄懂1500-1000年前,唐朝到宋朝,我們的老祖宗,中原漢人,說的是什麽語言,對吧?因為那時候,福建廣東越南朝鮮(高麗)、甚至日本,幾乎是一樣的曆史地位和邊疆地理地位。都是邊疆或是剛剛開化不久的土地,或者向中原政權學習的階段,所以這些地方的人,到北京,必須學習寫漢字、說官話,就比如今天全世界的人學習英語一樣。中央派到這些地方或者附屬國的使者都是說官話的,考中狀元進士,更是需要金殿答辯---和皇帝答辯。所以,高地方官、附屬國高層的人、讀書的人、寫曆史的人,一定會寫漢字,並且按照中國中央(實際就是中原漢人)的發音,來舉行統一的會議、答辯、外交禮儀、祭祀等。否則雞說一句、鴨說一句,怎麽可能聽懂?!所以那個時候,全東亞,唯一的通行官方語就是漢語。 但是,各地方還有不同的發音習慣和語言特點,就像現在菲律病、日本、越南人、印度人說英語,都各有特色,有的t k不分。再加上元朝和明朝清朝後麵的1000年的相對隔閡、異族文化的融合和曆史演變,漢語在變,慢慢的各個國家語言也就和中原漢語差異越來越大。不要說韓國越南,就中國內部,今天的中原漢話---河南- 西安等地區方言,就代表1000年前的官方語言嗎?我親身經曆告訴我,不是,相去甚遠。反而因為中原動亂,在唐末和南北宋時期,中原漢人大量南遷,居住在相對閉塞的閩粵山地,特別是客家人,導致他們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標本。我先舉幾個福建福州地區的方言的例子:古人說燒飯的鐵鍋怎麽叫?鼎。一言九鼎。現在中原怎麽叫,我不知道,應該就是“鍋“吧。福州人叫“鼎diang”.筷子,古人稱“箸”,福州話的發音和這很像,但是沒法用現在的漢語音標標注,漢語沒有這個類似的發音,就像是d後麵加個“雨yu“的發音。“dyu“。現在日本筷子也是稱為箸。福州人稱男人為“唐卜“(我忘記了後麵的po應該用什麽漢字了),發音如“dueng bo”,意思是唐朝的男人。稱女人為“諸娘jieu nieng”,這個音標很難標準確,因為現在漢語音標實際上統一化之後,把一些微小的差異也就統一了,事實上沒有辦法全部體現古漢語的所有發音的微妙和特點。隻是便於普及了。所以福州方言學者就有一個結論,福州話有五音,而不是現代漢語的4音。 anyway,我舉這些例子就是想說明,我的觀點是:有可能現在時光穿越的話,李白杜甫等人,可能更聽得懂客家人講話,而聽難懂河南人說話,更聽不懂趙本山大叔的話----嗬嗬,開個玩笑話。當然,這是一家之言。隻是想探討為什麽韓國越南日本人發音都是似曾相識。我的家庭醫生是個韓國女人。她診所牆壁上貼個表,上麵用英文、中文、中文音標、韓文標出“百日咳、風寒、風疹”等常見的病,然後叫我寫漢語音標,這樣方便很多中國病人表達出來病症。她把韓語念給我聽,我們完全可以聽懂。我表示驚奇,她笑著說“本來我們的這些話都是從你們那裏來的嘛。”我聽了,很親切,也很感動。其實,互相對罵的都是一部分中國和韓國的憤青,韓國人的這部分比例可能比較大一些,但是中國人的絕對數字一定比韓國多,這就導致了兩方人對罵不停。事實上,像這個家庭醫生這樣的理智的人,肯定很多。我們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的人,這樣就是自己把中國和周邊曾經的友好國家、附屬國、盟國推得遠遠的。假如今天的美國一大部分年輕人也以上述中韓憤青們的自我為中心的姿態、納粹民族的自我高傲來諷刺附屬美國的那些弱國人民模仿美國的生活、語言、文化,這些國家的人會和美國親近嗎?會形成大聯盟嗎?肯定不會。美國人自我驕傲是有的,和1000年前中國國民自稱華,稱外人為夷是有點像,但是一千年前漢人對於外國人來朝拜、學習一定是歡迎的、支持的、自尊自愛的、至少形式上是尊重的。這值得我們今天深思,不是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hhhh 回複 悄悄話 寫那麽多,簡單地說就是:很多南方方言保留了古漢語的元素。這本來就是戰亂和種族遷徙造成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