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聲聲慢

(2012-04-11 07:34:06) 下一個

聲聲慢

聲聲慢,詞牌名。據傳蔣捷作此慢詞俱用“聲”字入韻,故稱此名。亦稱《勝勝慢》、《鳳示凰》、《寒鬆歎》、《人在樓上》,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雙調,上片十句,押四平韻,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韻,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韻體(一般押入聲)。用“仙呂調”。

詞牌格式

  1、平韻體: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韻)。

  示例:

  《聲聲慢·秋聲》 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2、仄韻體:

  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韻)。

  示例: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牌由來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一個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人。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在開封府和禮部考試時都名列第一。“晁張班馬手,崔蔡不足雲”。這是黃庭堅稱讚當時的他和張耒就像司馬遷、班固一樣,而遠超過漢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這樣一個才氣縱橫,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卻一生潦倒,功名蹭蹬。這和他的老師蘇軾有莫大關係。其實所謂蘇門四學士,並不是真的是蘇軾的學生,他們隻是仰慕蘇軾文名,甘願在為人為文方麵以蘇軾為楷模,而蘇軾對真正有才華的後生從來是不遺餘力地推薦褒讚,晁補之、秦觀、張耒、黃庭堅四人難得始終以蘇軾的立場為自己的 立場,在那個黨爭混亂是非難辨的大氣候下,殊為不易。

  晁補之因為官場不順,生活一直比較困窘,但這並不妨礙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個大暑天,蘇軾到揚州訪他,晁補之命人用一個大木盆裝了一大盆清涼的泉水,然後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蓮花。清涼的水色花容讓人暑意頓消。能想出這樣有創意的點子,可見晁補之的品味。

  宋代,“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時就為大臣們定下的優惠政策,為鼓勵大臣們盡情享受生活少生異心,宋代給朝中官吏們的俸祿是很優厚的,更鼓勵大臣蓄養家妓。但買人不是一次買斷,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約定個三五年,最高年限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滿後不忍離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幾經轉雇,其身價往往看漲,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當昂貴。即使如蘇東坡、辛棄疾這樣人品學識堪稱楷模的人,在當時大風氣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養有許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滿後多送婢女還鄉,讓其婚嫁。所以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送 別家妓的詞。那些玲瓏聰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尋常的感情和關係,也有可能被收為妾,但並不容易,必須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並不能強娶。

  晁補之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妓,名叫榮奴,他有兩首詞專門是為她的離去而作。這讓人想起《紅樓夢》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個個以離開大觀園 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似寶玉,對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補之對這榮奴看來是動了一些真心:一首《點絳唇》裏說:“檀口星眸,豔如桃李情柔惠。據我心裏。不肯相拋棄。哭怕人猜,笑又無滋味。忡忡地。係人心裏。一句臨歧誓。”詞寫得很直白動情,好像是很無 奈地眼睜睜地看著美麗的榮奴離去,好像他們之間曾有過相許的誓言。晁補之的詞豪放處不遜於東坡,這首小令也當得清新蘊藉,柔麗綿邈。

  朱門深掩,擺蕩春風,無情鎮欲輕飛。斷腸如雪,撩亂去點人衣。朝來半和細雨,向誰家、東館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 還記章台往事,別後縱青青,似舊時垂。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而今恨啼露葉,鎮香街、拋擲因誰。又爭可、妒郎誇春草,步步相隨。

  這就是那首《勝勝慢》,題序明言是為榮奴的離去而作,言下對榮奴的離去甚是不舍,為她今後的命 運擔憂,榮奴為什麽一定要離開,我們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可還要問“拋擲因誰”,這其中的感情幾分真幾分淺, 倒也無意深究了。在那個時代的風氣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無法相諧相好倒不如不惹情絲,落得個兩相幹淨。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補之倒喜歡一些長調慢曲,這可能跟他有較高的音樂水準有關係。

  慢曲相對於令曲,字句長,韻少,節奏舒緩。雖是單遍,但唱起來格外悠長婉轉,唐人就有“慢處聲遲情更多”的說法。用《勝勝慢》為名,看來當時晁補之的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還要來得更纏綿娓麗些。直到南宋末年,《勝勝慢》才因為蔣捷的一首《秋聲》變為了《聲聲慢》.
 

  賞析如下: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眾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曆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淒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誌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淒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來襯托孤寂、淒涼的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

  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注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鬱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麽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麽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隻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淒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淒淒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淒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為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淒慘愁苦的氛圍中。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結果轉到寫氣溫驟變的感受,說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然而其內蘊又何止這些呢?聯係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難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優裕、安寧而美滿的,而寫作此詞時,已是形單影隻,孤身飄零,生活一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這種情形與“乍暖還寒”的天氣是多麽相像啊,它讓作者的身心一時都難以承受。怎麽辦?隻有借酒驅寒,借酒澆愁。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麽淡。 “淡酒”無力,怎麽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裏酒味為何那麽淡?是酒淡嗎?不是。酒性依舊是烈的,隻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也寫到過為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麽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裏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麽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隻是作為一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兩相對比,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淒涼,心境是何等的淒苦。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本欲借酒澆愁,可誰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來了自己一陣陣的傷心,正當作者獨自對酒傷心傷神之時,猛然間抬頭看到南飛的大雁,再細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過的大雁嗎?不就是曾為她和丈夫捎過信箋的大雁嗎?而今大雁依舊,人卻不是那兩人了,也不會再有什麽書信捎來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種哀哀欲絕的淒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淒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遠及近,轉入對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現作者的淒苦之情。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這三句話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愛花的,在過去有丈夫為她摘花,但是在這殘秋之季,作者所見、所感卻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誰可以摘花送給自己呢?丈夫不在了,隻能看著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漸漸融入落花中,對花自憐,不由又黯然神傷。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更進一步抒寫作者寂寞難耐的痛苦。常言說“人老怕孤獨”,更何況作者是位感情豐富的文人,這樣獨守窗前,不免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況自是令作者甚感淒涼、慘淡和愁苦的,可怎麽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主要寫聲音,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絕”感。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都沒停止。這裏作者隻寫雨點打在梧桐葉上的情形,然而我們可以想像出,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淒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是那麽強烈,它敲擊著、震顫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即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寫得盡呢!這是對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秋雨”等情景,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淒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包括得盡,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詞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所寫: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別致,可謂言盡而意無窮,欲說又休,罷、罷、罷!愁情似水長,個中滋味隻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隻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淒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黨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為深刻、淒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淒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係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淒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百度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