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楊靖宇

(2012-04-10 06:02:06) 下一個
人物概述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確山縣人。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秋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動。在河南和東北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遊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1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同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936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打得敵人心驚膽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日偽軍連遭打擊後,加緊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同時對楊靖宇懸賞緝捕。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他以“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誌是不會動搖”的崇高氣節,繼續堅持戰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讚之為“冰天雪地裏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遊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濛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楊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鋼鐵戰士,是用特殊材料鑄成的共產黨員。渴了,抓一把雪吃,餓了,吞一口樹皮或棉絮。他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鬥爭,直至彈盡,於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當殘忍的日軍將其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裏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日軍也被他感動了。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豫南革命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 庭裏,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
  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麵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於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於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一個兵痞盛氣淩淩地說:“怎麽啦?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於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於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麽麽?是洋火!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於是,兵痞們就隻好灰溜溜的走了。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楊靖宇的勇氣。
  1919年的“五四”青年運動席卷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投身於火熱的鬥爭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開封織染學校;1926年在該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奉黨團組織的指示,回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四月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豫南農民起義,即“確山暴動”,組織了五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占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長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維持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6月1日在確山縣城關鎮老虎籠(地名)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員。7月15日國民黨武漢政府叛變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頑固勢力的反對,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同誌率部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鬥爭,開辟新的根據地。9月30日他和李鳴岐、張家鐸、張耀昶等領導了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織中國共產黨確山縣委員會,並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豫南遊擊隊,楊靖宇任總指揮。這一時期曾與數倍於我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的進攻和地方頑固勢力的騷擾。這支部隊當時控製了東至馬鄉、南至明港、西至縣城、北至水屯一百多裏的大片地區,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黨中央的指示下,為了開展長期的遊擊戰爭,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把勝利引向全國,後來部隊離開平原,奔赴山區,開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秋末冬初楊靖宇調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均被黨營救獲釋,隨轉上海。楊靖宇犧牲後,被安葬在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的靖宇山上。

初到東北

與撫順礦工的情誼

  1929年8月,楊靖宇被劉少奇看作是“得力同誌”而被派到撫順,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化名張貫一。他一到撫順,即在西露天礦當上了一名礦工,曾在這裏灑下一片深情。
  為便於工作, 楊靖宇在撫順歡樂園“福合客棧”4號房間居住。楊靖宇看礦工中山東人居多,便自稱是與河南省東北部相毗連的山東省曹州人氏,名叫張貫一。楊靖宇拿起丁字鎬和礦工們一起下到潮濕陰暗的礦井,幹著又髒又累的活,吃著發黴變質的玉米麵窩窩頭。這裏的礦工每天都有被餓死、打死的,被爆炸的瓦斯熏死、燒死的。礦工們對他不摸底細,怕是礦上派來的偵探,竟以懷疑的眼光看他。有時礦工們一起嘮嗑,他一來,就不嘮了。楊靖宇想接近這些礦工,可大家又不願意與他說話。楊靖宇對此不但不急躁,反而感到高興。楊靖宇知道,礦工們對他冷眼相待,說明了他們的警惕性高。
  一天,一位老礦工一出礦井就摔倒在地,原來是幾天沒吃飽飯了。老礦工沒錢請醫生看病,家裏又無米下鍋,隻好去找工頭借錢。工頭不但不借,反而叫人打了他一頓,說他怠工,並要開除他。下班後,楊靖宇及時趕到老礦工家裏。老礦工見楊靖宇進屋,默默地看著,一言不發。楊靖宇知道老礦工懷疑自己的身份,就把自己僅有的兩塊大洋送給老礦工,轉身就走。這時,老礦工眼含熱淚,拽住楊靖宇不讓走。老礦工激動地說,你來這些日子,我看出來了,你和別人 不同,大家也都在議論你。楊靖宇說,我和你一樣,都是遭大罪受人欺的煤黑子。老礦工說,我們過去遭受的打擊太大了,日本鬼子的手段可毒辣了。老礦工還向楊靖宇談了許多礦山的情況。以後,礦工們對楊靖宇的態度也明顯地轉變了。經過一段接觸,礦工們見楊靖宇耿直、熱心、體貼人,都親切地稱其為“山東張”。楊靖宇將軍身高1.93米,是中國人裏罕見的高個子;又因其語言天賦,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關東大漢。有的人因其身材高大,稱之為“張大個子”。
  楊靖宇在同礦工們的接觸中,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他們樂於接受的如“拜把子”、組織兄弟團、識字班等形式,把礦工們組織團結起來。楊靖宇不急於組織工會,開展政治鬥爭等過高的要求,而是先從經濟鬥爭入手。當時,日本礦主為了更大限度地壓榨礦工們的血汗,決定裁減人員,加長工作時間,一方麵使許多礦工失去飯碗;另一方麵,加重了礦工的勞動強度。礦工們怨恨交加,都來找楊靖宇出主意。楊靖宇借此機會發動礦工,開展罷工鬥爭。礦工代表向日本礦主提出了如改善勞動條件、增加工資;如日本礦主不答應,堅決不複工等要求。遭受很大經濟損失的日本礦主被迫答應了礦工們的條件。這一時期,撫順黨組織和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壯大,礦工們也更加信任“山東張”。楊靖宇作為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與撫順礦工們結下的情緣,至今廣為流傳。
  由於在撫順領導當地礦工罷工,楊靖宇又兩次入獄,備受日本警察署的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和從事的活動。“九一八”事變後經組織營救出獄,曆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改名的原因和過程

  1932年,中共派楊奠坤到吉林,組建武裝隊伍,進行抗日鬥爭。在一次和日軍的戰鬥中負傷,返回哈爾濱治療。接替他的是滿洲省委的戰友,後來大名鼎鼎的抗聯英雄--楊靖宇。由於楊奠坤在抗日隊伍中威信較高,這樣一來可能會影響部隊士氣。因此,楊靖宇(原名叫馬尚德)決定改名。他了解到楊奠坤說話時的聲音佷像“靖宇”,而且“靖宇”在朝鮮語中有“驅逐外敵”之意。因此,楊靖宇(原名叫馬尚德)決定改名。

舉旗抗日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2年11月楊靖宇被派往南滿,到吉林磐石一帶視察。他按照中國工農紅軍的經驗整頓當地遊擊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任政委。楊靖宇領導遊擊隊運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在根據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敵人4次圍攻,並主動出擊,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進行大小戰鬥60餘次,打死打傷日偽軍130餘人,繳獲許多武器彈藥。遊擊隊在戰鬥中越戰越強,由建隊時的不足百人,擴大到250餘人,聲威遍及南滿。 “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救亡圖存、抗擊侵略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麵前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關於建立東北抗日統一戰線的精神傳達到南滿後,楊靖宇從南滿實際出發,立即把這一指示精神貫徹到實際鬥爭中去,明確提出動員一切力量,聯合抗日。當時,南滿磐石地區有許多股各種報號的反日義勇軍、山林隊。其中主要有“老長青”、“朱司令”、“雲中飛”、“青林”、“毛團”、“殿臣”、“趙團”、“馬團”、“三江好”、“曹團”等隊。楊靖宇采取寫信、發傳單、派人主動聯係等辦法,做團結爭取工作,共同抗日。特別是在“馬團”、“趙團”受日偽軍進攻、處境困難的情況下,他立即帶隊去解圍。這兩支隊伍後來和南滿遊擊隊團結戰鬥。楊靖宇曾親自出麵去做多次圍攻過抗日部隊的“毛團”的工作,最後,經過爭取,該團首領毛作彬同意與遊擊隊聯合作戰。這對其他反日義勇軍、山林隊產生了很大影響。 他團結各路抗日武裝,創建了以罄石縣紅石砬子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隨後,楊靖宇聯合這些反日義勇軍、山林隊,發動了圍攻大興川、攻克伊通縣營城子鎮、進攻八道河子、破壞吉海鐵路、攻打東集場子等戰鬥,使反日部隊逐漸團結在遊擊隊周圍,進而要求在組織上實行聯合。在這種形勢下,1933年7月,抗日軍聯合參謀部成立。楊靖宇任政治委員。1934年2月21日,在臨江縣三岔子城牆砬子附近山林中,楊靖宇和其他16支抗日部隊的首領共同商量,成立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楊靖宇被推為總指揮。除東北人民革命軍一軍獨立師所屬部隊外,其他各抗日部隊共編成8個支隊,並且劃分了活動區域,統一調動。楊靖宇指揮這些隊伍和日偽軍進行多次戰鬥,取得了1934年反“討伐”的勝利。
  根據滿洲省委的決定,楊靖宇於1933年9月18日,在中國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基礎上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獨立師下轄兩個團。全師共有300餘人,楊靖宇任師長兼政治委員。此時,楊靖宇根據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采用避實擊虛,積極防禦作戰方針,聯合其他抗日義勇軍伺機打擊敵人。他帶領司令部直屬部隊往返於沈海鐵路東西、梅河口至集安公路兩側,連續進行了通化水曲柳、臨江三岔子、金川大荒溝等一係列戰鬥,狠狠打擊了敵人。到1934年8月,獨立師已發展到800餘人,團結了一大批各種抗日部隊。所屬部隊活動區域已擴展到輝發江南北兩岸10餘縣,給日偽在南滿的反動統治造成了極大威脅。
  楊靖宇在作戰中製定了士兵優待條例、作戰獎勵條例等,使部隊在打擊日偽軍的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於1934年11月7日,宣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下轄兩個師,楊靖宇任軍長和政委。1935年3月,楊靖宇率領部隊,開辟了清原、新賓、桓仁等遊擊區。到1935年底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總人數比1934年增長1倍。
  1936年春,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鼓舞下,為了配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遼寧與吉林毗連的東部地區主動出擊,積極打擊日偽軍。從2月至4月,第一軍與日偽軍作戰11次,殲滅日軍60人,偽軍382人。1936年7月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軍部下轄教導團和3個師,全軍共有3000人。

南滿大迂回

  1935年秋,河裏根據地已成了敵人的重點“討伐”地區。一軍司令部所在地臨江板石溝周圍,每一座村莊,每一條要道口,都密密麻麻地駐滿了日偽軍。為突破敵人重圍,重新掌握戰爭的主動,楊靖宇決定先給敵人一個“聲東擊西”。8月中旬,楊靖宇率軍部教導團一百五十人開始行動。他不走大路,專走林間小路,穿山越嶺,向西行進,進入柳河境內,尋找敵人包圍圈的薄弱環節。20日,楊靖宇突然率部向駐守柳河黑石頭大道的偽軍三百餘人發起了猛攻。我軍指戰員從山林中衝出,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白刃戰,一次斃傷敵人六十餘名,俘虜十餘名,繳槍一百五十支,迫擊炮一門,勝利突出重圍。楊靖宇早已料到敵人肯定會大兵雲集柳河“圍堵”我軍,西進一段路後,突然掉頭向東,重回出發地,尋找出山的機會。敵人發現楊靖宇在柳河“破”了他們的包圍圈,大為驚慌,急令萬餘“討伐”大軍西移,給我軍留下了一個“裂口”。楊靖宇再次悄悄出發,一路東南,穿越莽莽蒼蒼的長白山密林,大踏步行進數百公裏,離開河裏山區,進入通化、渾江境內,將敵人的“討伐”大軍全部甩在身後。 10月中旬,楊靖宇開始實行他調動敵人、為河裏根據地解圍的計劃。他將軍部教導團一分為二,一部以急行軍速度向東直插,進至位於中朝邊境上的輯安,突然攻克防禦鬆懈的敵偽據點榆樹林子,斃傷俘敵二十多人,繳獲步槍二十五支和一大批棉布,解決了部隊的冬裝。他自己率領少數部隊,西進桓仁,找到了失利的一師部隊,與其合兵一處。不久,東出輯安的部隊按照他的命令,有意“暴露”一軍軍部的番號,然後火速趕至桓仁,與一師部隊會合。然後,楊靖宇讓部隊休息,派出許多偵察員,嚴密監視敵人的動靜。
  楊靖宇先是在柳河“突出”了重圍,然後又突然出現在幾百裏外的輯安,讓指揮“大討伐”的偽第一軍管區司令官於芷山一時如墜五裏霧中。於芷山畢竟是楊靖宇的老對手了,冷靜下來後,他突然意識到這兩處出現的楊靖宇都可能不是真的楊靖宇,而隻是楊靖宇派出的小部隊,目的仍是要借此弄昏他的頭腦。於芷山對自己在這次“大討伐”中使用的新戰術深為自信,堅決不相信楊靖宇真能突出重圍。他決心對這兩處出現的“楊靖宇部隊”置之不理,“以靜製動”,看看楊靖宇“還會耍什麽花招”。
  於芷山的“老謀深算”讓楊靖宇頗感意外,但他很快就為自己突然發現的更大戰機激動起來:為進行這次大“討伐”,偽奉天軍全部出動,整個遼南地區防禦空虛。於芷山做夢也不會想到,楊靖宇敢於遠離自己的根據地,向千裏之外的遼南地區進行長途“遊擊”。他想不到的事情,正是楊靖宇要做的事情!楊靖宇當下決定:率部向敵人大後方長途出擊!你打我的後方,我打你的後方!
  11月下旬,楊靖宇率領軍部教導團和一師一部出發,一路專揀山路、險路、小路行進,晝夜兼程,大踏步地向南躍進了二百公裏,進入寬甸境內,很快就聯係上了當地的一些抗日山林隊,組成了一支五百餘人的隊伍,於28日大白天,突然攻下了距河裏已有千裏之遙的寬甸縣步達遠街。該鎮是進入遼東半島的門戶,距離敵偽統治的心髒城市之一奉天也不過數百裏,楊靖宇的突然出現,立即引起了整個南滿震動。大連、奉天等地的日偽政權緊急“詢問”奉天的於芷山,剛剛打下步達遠街的是不是楊靖宇?如果真是楊靖宇,奉天軍將采取何種措施,以維護遼南的治安?這時楊靖宇正站在步達遠街頭,向群眾進行抗日宣傳,他說:同胞們,我就是楊靖宇,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就要分兵西進和南下,解放遼東半島,光複沈陽!群眾一片歡呼聲。於芷山接到所有這些“詢問”和報告,急得熱汗直流,麵呈菜色,急調駐防奉天的偽軍前去“討伐”,此時他不能不相信這支千裏南下的抗日軍就是楊靖宇的部隊了!開完群眾抗日大會,楊靖宇率部“南下”,一路急行,給當地的漢奸造成了一種他真要南下遼東半島的強烈印象。漢奸們立馬將事情報告給奉天和大連,於芷山和大連日軍空前緊張起來。楊靖宇南進了數十裏,突然掉頭進入山林,折向西北,兩天一夜行進了三百裏,悄悄到達本溪城外。
  

楊靖宇將軍在本溪縣和尚帽子密林中的密營

12月未的一天深夜,一軍遠征部隊聯合當地的多支山林隊,對本溪郊外的日本堿廠發起了突襲。一時本溪城裏城外,槍聲響成一片。本溪是遼東重鎮,與奉天近在咫尺,奉天的城防軍已被於芷山派往遼南,城中除了偽警察就再沒有了別的兵力。於芷山再也“鎮靜”不下去了,楊靖宇敢打本溪,就有可能出奇兵突襲奉天!他當即急令“討伐”東邊道的敵軍回師遼南、本溪、奉天各地,布署防禦,不讓楊靖宇再“有機可乘”。至此,偽奉天、安東兩省1935年度的“秋季大討伐”再次以失敗告終。1936年1月上旬,楊靖宇率部勝利返回河裏根據地。
  從1935年的8月到12月,不到五個月內,楊靖宇孤軍南征,在敵人統治嚴密的地區迂回行進兩千多裏,東至中朝邊境,南到遼南,西到本溪,到處開花,創造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史上極為光輝的一章。

痛擊邵本良

  1936年初,日軍為了徹底消滅活動在撫順地區的抗日聯軍,調集了一個師團的兵力,在漢奸邵本良一群土匪的配合下,開始大舉向撫順地區進攻。在強大的敵人麵前,楊靖宇采取牽“牛鼻子”的辦法,迂回作戰。為粉碎敵人這次“大討伐”的陰謀,楊靖宇帶領軍部和一師部分指戰員擔當了牽“牛鼻子”的任務。他們從清原向新賓方向轉移,再從新賓向桓仁轉移,然後再回到清原。經過幾次的長途急行軍,拖得敵人筋疲力盡,失去了剛開始時的囂張氣焰。
  楊靖宇部隊分成幾個小分隊,分散敵人的兵力,然後采取麻雀戰術,用各個擊破的辦法殲滅了許多敵人。一日,楊靖宇率領的小分隊走到新賓的大琵琶嶺時,被敵人發現,楊靖宇集中火力殲滅了60多名偽軍。一天,楊靖宇他們在雞房子嶺吃飯,邵本良得知後,派200名騎兵追來,楊靖宇便讓戰士們用輕機槍掃射,敵人丟下50多具屍體狼狽逃竄。氣急敗壞的敵人吃了幾次敗仗之後,便集中兵力,在三木指揮下,想找機會與楊靖宇決戰。楊靖宇看透了敵人的陰謀,便將計就計,讓戰士們一路上丟棄一些沒有用的東西,製造逃跑的跡象,敵人信以為真,派邵本良餘部緊追不舍。而我軍在楊靖宇的率領下,風雨不誤,日夜兼 程,長途跋涉千餘裏,迂回到鳳城縣的梨樹甸子。楊靖宇布置好埋伏圈,待邵本良殘部完全進入伏擊圈內後,一聲令下,全體指戰員一齊開火。經4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滅了幾乎所有的殘敵。邵本良僅帶著7名土匪逃掉。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終於粉碎了敵人的這次“大討伐”。
  楊靖宇痛擊邵本良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撫順地區人民的抗日決心和戰士們的鬥誌。

鬥爭低潮

罪惡的“集團部落”

  楊靖宇領導的抗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嚴重威脅了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日軍對抗聯進行了瘋狂的報複。1934年至1936年三年間,日偽軍僅在通化地區就燒毀民房1.4萬間,廢棄耕地33萬畝,將1.2萬戶居民趕入“集團部落”(當時農民稱之為“歸大屯”)。“集團部落”,就是把散居各地的人家強行集中一處,一個“部落”通常為百戶左右,也有更多的,最少不低於50 戶。周圍築兩丈左右高的圍牆,四角建炮樓,牆外挖壕溝,拉上鐵絲網。“部落”內除由青壯年組成“自衛團”,還駐紮警備隊,有的是偽軍,有的是日軍。選址都是交通便利處,並修築警備道,有警備電話,與縣城和附近“部落”連通,一處遭襲,別處即來增援。平時進出搜查,糧食、鹽、布匹等等,凡是“抗聯”需要的一切,嚴禁帶出“部落”。人還要登記,叫“掛號 ”。來客人要“掛號”,串親戚要“掛號”,不“掛號”就會被視為“通匪”。來客人要有“居留證”,串親戚得辦“行路證 ”,上山打柴,下河抓魚,都得有證,連到河邊挑水也得有個火印木牌。
  1933年春,“集團部落”先在吉林省磐石縣試行,之後陸續在包括熱河省的東北四省推行,1938年基本完畢。用當年“抗聯”文件中的話講,“遍地的集團部落”。
  “抗聯”始終都是遊擊戰,能打就打,打了就走,不能打當然也走,人熟地熟,走到哪兒都不愁吃住。東北人煙稀少,但多偏僻的地方都有人煙,因為早年這些土地大都無主,開墾了就是自己家的。“抗聯”沒有政府支持,沒有軍事編製,沒有後方,因而也就沒有兵員、給養、彈藥補給,可到處都有人,有人民群眾的支援,這一切基本就不成問題了。這是一種人民戰爭,最深厚的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可“遍地的集團部落”後,根據地、遊擊區成了無人區,“抗聯”與群眾分離了,就像魚兒沒了水、瓜兒沒了秧。從此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樹皮是食糧,餓死凍死的比戰死的多。
  日軍還在吉林東部實行“三光政策”,一年間屠殺10萬吉林人民。並對抗聯進行頻繁討伐。使抗聯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兩次西征

  抗日聯軍第一軍成立後,楊靖宇將軍為了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與關內紅軍打通聯絡、擺脫日軍包圍,避免東北抗聯與國內抗戰隔絕,提出了西征與關內的抗日部隊共同抗戰決定。
  第一次西征
  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於1936年5月消滅邵本良部隊之後,來到本溪縣草河口山區的湯池溝,舉行了師以上幹部會議,會議研究決定向西挺進打通與關內中央紅軍取得聯係的西征事宜。不久,楊靖宇從日偽報紙得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方非帶了幾十人進到熱河”。斷定方誌敏率紅軍到了熱河,為了打通與關內的聯係,他毅然決定采取西征的行動。於是,命令1師馬上組織部隊出發西征,與關內中央紅軍取得聯係共同抗日。西征部隊以抗聯1軍1師為主力,由1師師部、警衛連、三團和少年營,由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和師長程斌、師參謀長李敏煥帶隊開始西征。途中,由於西征部隊前進嚴重受阻,另外,當地群眾對他們不了解,增加西征的難度。為了避免損失,7月8日,師部決定化整為零,分三路返回。1師師部在回師途中在遼陽、本溪交界處,與跟蹤追擊的駐本溪連關山日軍守備隊、第二中隊展開了激烈戰鬥,斃日軍今田大尉以下官兵70餘人。雖然第一次西征失利。但是,西征摩天嶺戰鬥的勝利鼓舞抗聯戰士精神。楊靖宇將軍決定再次西征,與中央紅軍取得聯係。
  第二次西征
  1936年11月,楊靖宇率部來到桓仁縣外三堡,召開有軍部領導人和3師負責人參加會議,會上,楊靖宇
  

第二次西征會議紀念碑

認真總結了西征經驗教訓,決定把第三師部隊改編為騎兵,趁敵人不備,迅速突向鐵嶺、法庫一帶,在冬季利用遼河封凍之際,衝到熱河,進而找到黨中央和紅軍。這一計劃使抗聯上下一片歡呼,負責全師訓練工作的楊俊恒參謀長披星戴月地為部隊挑選良駒,希望西征早一天出兵。因為部隊裏大多數戰士都不會騎馬,訓練騎術成了出兵前又一件大事。楊俊恒整天在馬背上上下翻滾,一遍又一遍地給戰士們作示範。
  “不用害怕,記住,心一定要細,手抓緊韁繩,上身貼馬背,雙腳踩牢馬蹬,猛一用力,翻身上馬……”,就這樣,從晨曦到夜幕降臨,他修長的身影一直留在戰馬嘶鳴的訓練場地上,經常忘了喝水和吃飯。10餘天過去了,他原本魁梧的身材變得黑瘦。雖然每天訓練都很累,但笑容始終掛在戰士們臉上,他們時刻準備開往前線。1936年11月下旬的一個夜晚,一陣集合號響起,400多名抗聯戰士在訓練場上緊急集合。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恒、政治部主任柳萬熙躍上戰馬,冒著凜冽的寒風,揮師西征。為了隱蔽起見,部隊白天休息,夜間行軍,可還是被日軍發現了,1000多個鬼子緊緊“咬”住抗聯部隊,師部決定狠狠地教訓一下身後的鬼子們。第三師騎兵部隊來到一個地勢較高的山坡,楊俊恒手揮大刀,大喊一聲:“衝啊!”率先揚刀衝向敵人。戰士們個個英勇無比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鬥,一時間,槍聲震天,地上的雪花被戰馬濺起半米高,不可一世的日軍突然遭受攻擊,驚慌失措,棄槍而逃。如此幾次,第三師西征部隊衝破敵人封鎖,途經興京、清原,路經鐵嶺,跨越南滿鐵路北段,曆經一個月,終於抵達法庫縣三麵船石仿佛寺遼河東岸。勝利就在眼前,抗聯戰士激動得抱在一起,歡呼雀躍。
  然而天公不做美,1936年法庫縣冬季氣候反常,氣溫偏高,12月下旬的深冬遼河不但沒有結冰,反而河水暴漲,水麵增寬,奔流不止。同時,各渡口也早有日軍嚴密把守,渡船被敵人控製起來。第三師的官兵們心急如焚,他們怎麽也想不到,自己一路血戰衝到遼河岸邊,卻被暖冬的遼河擋住前進的道路。年輕的戰士們更是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倒在馬背上放聲大哭,年長的戰士則望著滾滾遼河水默默不語。怎麽辦?危急情況下,師部緊急召開會議,決定奪取敵人船隻,強渡遼河。可惜,擅長山區作戰的抗聯部隊並不習慣平原作戰,加上當地沒有任何可以隱蔽的東西,剛準備突擊就被敵人發現了。頓時,對岸飛來如雨般的子彈,抗聯身後的日軍聽到槍聲也聞風而動。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抗聯戰士們邊走邊打。由於連續作戰,軍隊得不到休整,人困馬乏,掉隊者、傷亡者逾來逾多,加之帶路向導相繼犧牲,敵人緊追,第三師處境十分不利,1937年春,部隊不得不返回清原、興京、西豐抗日遊擊區。人員損失過半,僅剩下不到百人。第二次西征宣告失敗。

艱苦抗戰

艱難中創造奇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麵抗戰時期。為牽製日本關東軍入關,配合、支援全國抗戰,楊靖宇率抗聯第一路軍主動出擊,製定襲擊奉海鐵路(沈陽至梅河口)作戰計劃,進行了新賓黃土崗戰鬥;又在廣大群眾的配合和支持下,采取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在寬甸縣雙山子、四平街痛擊日軍守備隊,斃傷日軍水出、陸島隊長以下30餘人,在本溪縣堿廠溝與日軍牛島部隊交戰,擊斃牛島隊長以下50餘人。在本溪縣大石湖、桓仁縣大甸子、冷溝等地,多次與日偽軍激戰,有力地鉗
  

楊靖宇領導的抗聯第一路軍警衛旅部分官兵

製了日本侵略軍。
  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把東北作為征服中國的戰略基地。東北抗聯的存在,似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髒,動搖了日偽反動統治,敵人稱楊靖宇為“滿洲治安之癌”。為此, 1938年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動日偽軍警6萬餘人,對楊靖宇及抗聯一路軍進行“大討伐”,特別強調:“對於捕殺匪首楊靖宇等須全力以赴。”其行動策略是:“同時遇到抗聯和抗日山林隊,專打抗聯,不打山林隊;若是同時遇到楊靖宇和其他抗聯部隊,專打楊靖宇,不打其他抗聯。”在軍事討伐的同時,日偽當局采取收買漢奸、政治誘降、組建叛徒武裝等方式,對抗聯進行分化瓦解。至此,東北抗日武裝鬥爭進入了極端艱難的時期。在反“討伐”鬥爭中,楊靖宇率部采取夜襲、伏擊、迂回等遊擊戰術,與敵周旋苦戰。1938年,楊靖宇指揮所屬部隊開展一係列鬥爭:襲擊老嶺隧道工地敵人,取得蚊子溝、土口子、長崗、岔溝、木箕河、大蒲柴河戰鬥的勝利,擊斃日本指揮官西田重隆,消滅了日偽稱之為“剿匪之花”的偽滿軍“索旅”,粉碎了敵人策劃的“東邊道大討伐”。進入冬季,鬥爭更加艱苦,抗聯戰士缺衣少食,經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糧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餓了吃些樹皮、野菜、草根。沒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腳包起來在雪地上行軍,常常是空腹與敵軍搏鬥。由於敵人實行了“梳篦式討伐”和“狗蠅子戰術”,戰士們甩掉一股敵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敵人,體力消耗很大。加上長白山地凍天寒,氣溫經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不少戰士都凍掉了手指和腳趾。由於缺醫少藥,不少戰士為此獻出了生命。 1938年夏,由於一師師長程斌叛變,一路軍活動更加艱難。但楊靖宇領導抗聯堅持鬥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北抗戰史上的奇跡。

殺身成仁

  1939年是抗聯一路軍抗戰以來最為艱苦的時期之一,部隊傷亡很大。曾當過楊靖宇身邊警衛戰士的黃生發老人回憶道: “天氣嘎嘎冷,我們的棉衣又不齊,有的同誌手腳凍傷了。可是敵人的部隊越
  

將軍塑像

  集越密,‘討伐’越來越頻繁。就在楊司令他們為解決棉衣問題召集各方麵軍負責人開會研究時,因叛徒出賣,在那爾轟的東北岔一帶被岸穀隆一郎帶領的日偽軍層層包圍,敵兵力達4萬多人。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機槍大炮,汽車來回運送糧食、彈藥。在我們的正麵,敵人滿山滿穀。為了掩護各部隊分頭轉移,楊司令帶領我們300多人在正麵吸引住敵人,由機槍連開路,生生撕開一條口子。
  “但是,當我們經南泊子突圍到了五金頂子時,敵人已經糾集了更多的兵力,我們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難得到個休整的機會。雪地行軍,褲子總是濕的,讓寒風一吹,凍成冰甲,很難打彎,也不知有多沉,邁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爛了,隻好割下幾根柔軟的榆樹條子,從頭擰到尾兒,當作繩子把鞋綁在腳上。衣服,全叫樹枝扯爛了,開著花,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渾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涼的。
  “這時候,多麽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凍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幹,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別是夜裏,氣溫降到攝氏零下40多度,凍得大樹喀吧喀吧直響,粗大的樹幹凍裂了縫兒,人又怎能受得了啊!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遠,青煙飄上林梢,敵人就會像一群綠頭蒼蠅一樣撲上來。我們隻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來再也起不來。
  “更難的是沒有吃的,不要說糧食啊,連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裏,沒法找,沒法挖,我們隻好吃那難咽的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裏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強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楊靖宇鼓勵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來很小,可燃燒起來能燒紅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難總會勝利的!”1940年2月,楊靖宇犧牲前夕,他和戰士們同吃著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靜地對警衛員說:“就是我們這些人都犧牲了,還會有人繼承我們的事業,革命總是會成功的。”此後幾天,他都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餓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饑,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楊靖宇將軍&amp

[1]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楊靖宇。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戰場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討伐隊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鍾,有一彈命中其左腕,啪嗒一聲,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因此,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壯烈殉國,年僅35歲。楊靖宇為國捐軀後,日本侵略者剖開了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裏麵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壯士喋血,為爭民族之氣,連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當年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穀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歎:大大的英雄!”並特意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

三次公葬

第一次葬於蒙江縣

  1940年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四,楊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縣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與日偽軍交戰20分鍾後,身中數彈英勇犧牲。敵人將楊靖宇的遺體運到縣城,經叛徒張秀峰確認楊靖宇無誤後,殘忍地將楊靖宇的頭顱用鍘刀鍘下。
  對於楊靖宇將軍的英勇和頑強,日軍頗感惶惑:楊靖宇自2月15日以來已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被切斷食物來源。這些天他究竟怎麽生存?為解疑惑,他們命令蒙江縣城民眾醫院的醫生解剖檢查,看他的胃腸裏究竟有什麽。經解剖,他的胃腸裏一粒糧食也沒有,見到的隻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參加解剖的主刀醫生、民眾醫院院長金源大為感慨,在場的日軍也都覺得不可思議:中國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敵人將楊靖宇的頭顱裝在一個長25公分、寬25公分、高35公分、前麵安有玻璃的木箱裏,用汽車運到當時的通化省城,在各學校、街道示眾,做演講宣傳,並在通化師範學校舉行“慶賀”活動。之後又到所屬各縣示眾。
  偽蒙江縣警察、偽官吏接到命令後,找到縣城最有名望的蔡木匠和賈木匠,一夜之間雕刻好了楊靖宇的頭顱,並用榆木做了一個八尺長、一尺多寬的碑,請縣裏寫毛筆字最好的李鹹陽老先生執筆,正麵大字楷書“楊靖宇之墓”,背麵署名“岸古隆一郎”,邊款小字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偽街公所準備了上等壽材,又請來一位日本僧人。這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古隆一郎3月5日親自出場,在蒙江縣保安村北門外的山崗上搭建起祭祀靈棚,為楊靖宇主祭安葬。安葬儀式按日本習俗,在木碑前橫拉著兩頭細中間粗的草繩,上麵掛著白色的紙條,焚香供酒,日本僧人禮拜念經。但當時不論在場或不在場的蒙江老百姓卻是以此為祭台,默默地真心悼念我們的抗日民族英雄。

第二次蒙江縣改名靖宇縣

  楊靖宇將軍犧牲5年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在蒙江縣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成立後,立即籌備為楊靖宇將軍重新安葬。
  修墓經費解決後,便開始備料、選擇墓地、買棺木,這些準備工作在一個月內便完成了。李鹹陽老先生在磨好的石碑上用工整的楷書書寫了碑文。石碑正麵鐫刻“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之墓”13個大字,下款書寫著“靖宇縣民主政府暨靖宇縣各界人民同立”,背麵鐫刻著楊靖宇將軍傳略。楊靖宇將軍的陵墓修建在保安村西北的一個平崗上。青磚砌成的墓室,前麵橫額上寫著“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英名千古”。墓室裏安放著棺木,棺木前的供桌上擺放著楊靖宇將軍放大的頭像照片。墓室周圍砌起青磚花格圍牆,墓室門前矗立著楊靖宇將軍的墓碑。

第三次遺首與遺骨合葬於通化烈士陵園

  日偽當局將楊靖宇的頭顱在通化“示眾”後,送到當時的偽滿洲國首都新京(長春),同1940年12月8日在寧安與日偽“討伐隊”戰鬥中犧牲的抗聯第一路軍第三方麵軍指揮陳翰章的遺首,一起存放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醫務課,裝在兩個盛滿福爾馬林藥水的圓柱形玻璃缸內。後來,這兩位烈士的遺首被送到長春醫學院(白求恩醫科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1948年長春解放前,該醫學院被國民黨保安騎兵第二旅占據。為查找和保護好烈士遺首,經中共東北局社會部聯絡處駐長春的地下工作小組負責人李野光、李廣德向上級請示,同意讓掌握烈士遺首下落的亞光醫院院長劉亞光,打入國民黨保安騎兵二旅衛生隊。劉亞光打入衛生隊後,利用去醫學院給國民黨軍官兵巡診的機會,潛入解剖學教室,終於在教室的一個側室櫃內發現裝有楊靖宇、陳翰章二位烈士遺首的兩個玻璃缸。爾後,劉亞光以到醫學院搬取醫療器械為名,伺機將這兩個玻璃缸裝上車運至二旅衛生隊,藏在衛生隊五官科內。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次日,劉亞光將兩位烈士遺首恭迎至亞光醫院。4天後,由李廣德同誌送到東北民主聯軍鬆江軍區前線指揮部駐長春辦事處。同年12月,鬆江軍區派張羽率5名戰士乘火車和步行轉到吉林,經五常護送頭顱至哈爾濱市,存放於東北烈士紀念館中。
  1952年,中國人民誌願軍歸國代表團在哈爾濱瞻仰“東北烈士紀念館”之後,提出“於抗日聯軍主要活動地區修建楊靖宇將軍墓”的建議,由鬆江省政府主席馮仲雲代擬報告,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並於同年6月24日用公函通知當時遼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楊靖宇烈士陵園工程,由遼東省建工局設計室於1954年6月5日完成第一次設計,並派人攜帶圖紙來通化市征求意見後,在8月中旬又完成了第二次設計。整個設計是古典大屋頂的形式。經省政府批準的工程具體項目有:靈堂陵墓、陳列室、管理所、通道、照明、塑像、浮雕、大門、圍牆等,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
  靖宇陵園決定修建在通化市後,通化市決定把陵園修建在江東勝利街的東山之巔。工程從1954年7月施工到1957年秋竣工。全市的機關幹部、企業職工、中小學生都積極參加了土建的義務勞動。
  1957年7月15日,朱德委員長為楊靖宇烈士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誌永垂不朽”。
  8月下旬,楊靖宇遺骨由靖宇縣移至通化市,用石膏為將軍遺骨塑形後,等待迎歸遺首進行安葬。
  9月25日,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黨政軍民在東北紀念館禮堂舉行了隆重的恭送楊靖宇將軍遺首大會。送靈途中,沿路行人均自動站立肅穆致敬。運送將軍遺首的列車到達通化後,通化市黨政軍民在新通化火車站舉行了隆重的將軍遺首迎歸儀式。
  在安葬之前,舉行了萬人參加的公祭儀式。中共中央派代表參加了公祭大會,並代表中共中央在公祭大會上致悼辭。參加公祭儀式並講話的還有國防部代表鄧華、吉林省代表栗又文省長、黑龍江省代表於天放副省長、遼寧省代表張雪軒副省長、河南省代表邢肇棠副省長、楊靖宇將軍生前友好代表伊俊山同誌。楊靖宇的兒子馬從雲致謝詞。
  公祭儀式結束後,各地代表瞻仰楊靖宇將軍遺容,舉行楊靖宇遺體安葬儀式。在莊嚴的國際歌聲中,將楊靖宇的遺首與遺骨合葬於青鬆翠柏的陵墓之中。楊靖宇將軍的生前戰友、抗聯老戰士周保中、馮仲雲、於天放、伊俊山等為烈士棺槨封墓。
  1958年安葬儀式之後,在靖宇縣楊靖宇殉國地又建起了紀念碑、紀念館,使之成為紅色旅遊勝地。在河南省確山縣也建起了楊靖宇紀念館。
  2005年在楊靖宇將軍誕辰百年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通化市人民又投資4000萬元,對楊靖宇陵園進行了重新修繕,並在園區內新建了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以弘揚楊靖宇將軍的革命精神。楊靖宇陵園目前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的經典景區。

永遠的遺憾:叛徒活到八十年代

  在艱苦殘酷的鬥爭環境下,東北抗聯出了很多叛徒,致楊靖宇於死地的叛徒有四個。
  第一個叛徒是程斌,原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他於1938年7月率所部115人叛國投敵,日軍任命程斌當隊長,組成“程斌挺進隊”,將楊靖宇部隊逼入絕境。程斌投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毀了70多個抗聯的補給生命線——密營。一夜之間,楊靖宇部隊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這個叛徒在解放後的“鎮反”時期被槍斃。
  第二個叛徒是楊靖宇的警衛排長張秀峰。這個從15歲起被楊靖宇撫養成人的叛徒1940年2月1日攜帶抗聯經費9960塊大洋叛變投敵,導致楊靖宇的行蹤暴露。張秀峰唯一講良心的地方,是他在拉警衛排餘部叛變時沒有去突襲身邊隻剩下幾個戰士的楊靖宇。
  第三個致楊靖宇於死地的是偽排長趙廷喜,因為他的告密使敵人最後找到了筋疲力盡的楊將軍。1946年,人民政府在楊靖宇墳前將趙廷喜槍斃。
  第四個叛徒是跟隨程斌叛變的張奚若、程大隊有名的機槍射擊手。張奚若和他的把兄弟、副射手白萬仁、彈藥手王佐華在“追剿”楊靖宇部隊的過程中受傷,被收容在濛江縣城裏養傷。這個被人稱之為“鐵三角”的戰鬥小組1940年2月23日中午聚在一起正在打牌時,駐濛江的偽通化省本部接到楊靖宇在三道崴子的報告,因部隊都在山裏“討伐”,一時無兵可派,就把那些在縣城裏養傷的傷兵集合起來,張奚若和白萬仁、王佐華被編為第一批快速挺進隊。當敵人向楊靖宇喊降不奏效時,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穀隆一郎向張奚若下達了“幹掉他”的命令。張奚若隨即扣動扳機,楊靖宇倒在一棵大樹前的雪地上犧牲。
  次日,程大隊接到將楊靖宇的頭顱送抵“新京”(長春市)的命令。程斌點名讓張奚若幹。於是,王佐華和張奚若將楊靖宇的遺體抬到鍘刀上,由白萬仁將楊將軍的頭顱鍘了下來。
  程斌大隊中的幾個抗聯叛徒,由於複雜的曆史原因,除程斌在“鎮反”中被槍斃外,其他人則逃脫了應有的審判。張奚若隻在“文革”中蹲了兩年監獄,吉林日報社一位記者1984年還采訪過他。他陰沉著臉,拒不承認自己參加過抗聯,也沒打死過“老楊”。許多抗聯老戰士對此終生耿耿於懷。

文學作品

  楊靖宇將軍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指揮抗聯在白山黑水間縱橫馳騁,而且還是位出色的文學家。曾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
  東北抗聯當年戰鬥在日本侵華主力——關東軍所盤踞的中心地帶,鬥爭環境異常艱險,所以楊靖宇不可能有大段時間來安心創作大部頭作品,他的文學創作多是鼓士氣、壯軍威的軍歌。其中,以《西征勝利歌》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兩首最為有名。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

  歌詞分五段:首段開宗明義“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地衝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我們勝利的鐵證。”
  第二段則言明抗聯軍紀,指出隻有鐵的紀律,才能鍛造出“無敵的鐵軍”。“正確的革命信條應遵守,官長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鋼鐵般的軍紀風紀都要服從,鍛煉成無敵的鐵軍。”
  第三段針對中朝兩國的相似國情,號召中朝兩國人民各階層的抗日民眾團結抗日。“一切的抗日民眾快奮起,中朝人民共同團結緊,奪回失去的山河國土,結束牛馬亡國奴的生活。”
  第四段突出歌曲的主題即抗聯的奮鬥目標: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推翻“滿洲國”。“英勇的同誌們前進吧!……進行這民族革命正義的戰爭,完成那民族解放的運動。”
  第五段是鼓舞士氣的號召,“高懸在我們的天空中,普照著勝利的軍旗的紅光,衝鋒呀!我們的第一路軍,衝鋒呀!我們的第一路軍。”
  歌詞寫好後由軍部秘書長韓仁和譜了曲,從此,這首軍歌便在抗聯隊伍中傳唱開來。

《西征勝利歌》

  創作背景:1936年,楊靖宇為了同北上抗日的紅軍取得聯係,派部隊進行了第一次西征。這次西征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戰績。為了鼓舞士氣,將軍創作了這首歌曲。歌詞是:
  紅旗招展槍刀閃爍,我軍向西征;
  大軍浩蕩人人英勇,日匪心膽驚。
  紀律嚴明到處宣傳,群眾俱歡迎,
  創造新區號召人民,為祖國戰爭!
  中國紅軍已到熱河,眼看到奉天,
  西征大軍夾擊日匪,趕快來會麵。
  日匪國內黨派橫爭,革命風潮展,
  對美對俄四麵楚歌,日匪死不遠!
  緊握槍刀向前猛進,同誌齊踴躍,
  殲滅日匪金田全隊,我軍戰鬥好。
  摩天高嶺一場大戰,驚碎敵人膽,
  盔甲槍彈勝利繳獲,齊奏凱歌還!
  同誌快來高高舉起勝利的紅旗,
  拚著熱血勢必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鐵騎縱橫滿洲境內已有十大軍,
  萬眾蜂起勇敢殺敵祖國收複矣!

舊居紀念館

  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位於駐馬店市南5公裏,京廣鐵路東側的確山縣古城鄉的李灣村,始建於1966年秋,後在十年動亂中停工,1981年擴建後開放,建築麵積 4466平方米。館門朝北,磚石結構,建築宏偉壯觀,雙簷鬥拱,琉璃綠瓦麵頂。門楣上書:“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背麵有朱德委員長題寫的“人民英雄楊靖宇同誌永垂不朽”十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門一條整潔的通道向南,路西是紀念館工作人員的住房。路東中間一角門,形似滿月,古樸雅致。過了月門則是清潔寬敞的庭院,院中芳草蓋地,奇花送香,紫竹亭亭,鬆柏相映。庭院中央,楊靖宇將軍的豐身石雕像麵南巍然而立。下有高2.00米,厚0.80米,寬1.20米的主大理石底座。上書“楊靖宇將軍,1905——1940”字樣,雕像刀法精湛,神潤貫於匠心。南邊是一排九間的展廳,陳列有照片、圖表、油畫等92件展品,較係統地介紹了楊靖宇將軍的生平事跡。雕像北邊是一座常見的農家小院。門楣上懸掛一塊橫匾,上書“楊靖宇將軍故居”。
  院內有北屋四間(西三間一門,東一間另開門),兩間又各有兩間小房。東、西配房各三間,均為磚木結構,黃色小瓦麵頂。院中西側有一棵家槐,是楊靖宇將軍幼年所栽。北屋為楊靖宇將軍的誕生處和他青少年時代的住所。屋內陳放有木床兩張、睡櫃一對,半截櫃和大立櫃各一個,方桌一張,抽鬥桌一張以及茶壺、臉盆等用品。這些家具都是楊靖宇青、少年時代所用過的。北屋東頭的一間,陳放著簡陋的桌凳,這是楊靖宇將軍青年時代領導豫南農民革命經常秘密集會的地方,一些重大的鬥爭方略就在這裏產生。東西配房為展室,內陳照片、圖表、文獻、書籍等101件,著重介紹了楊靖宇青少年時代的革命活動,尤其是他領導豫南農民革命時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較為完整,其中有豫南農民暴動時所用的旗幟、步槍、手槍、大刀、長矛等。還有任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時用過的搪瓷碗、軍用鍋、切菜板、皮襖、皮褥等軍用物品以及將軍幼年學習用具30餘件。這些珍貴文物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曆史和將軍光輝的一生。

 楊靖宇殉國的概述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位於靖宇縣城西南6公裏處,坐落在層巒疊嶂的群山中的一個山穀裏,占地麵積79920平方米。殉國地始建於1962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工。1978年重建,1989年末第一期工程竣工。
  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始建於1989年10月,現有建築麵積720平方米,設有接待廳和6個展廳。館藏資料豐富詳實,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和史料。1987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烈士 紀念地;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省軍區確定為省軍區國防教育基地;2002年,被省委確定為我省黨史教育基地;2003年,被共青團中央少工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靖宇將軍

楊靖宇將軍壯烈一生的最後兩天。1940年2月22日,楊靖宇踏著沒膝的白雪,隻身來到三道蒙江河邊,尋找失散的抗聯部隊。此時的他已經一連5天都沒有吃到一粒糧食了,後來在山上遇到了4名農民,他委托農民進城買點吃穿用品。沒想到23日卻等來了圍剿的日偽軍警,楊靖宇一邊作戰一邊撤退,在殉國地被包圍了。楊靖宇三麵受敵,他仍然揮舞著雙槍向日偽軍警猛烈射擊,終因寡不敵眾,身中數彈。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隨即將軍高大的身軀仰麵倒在一棵擰勁子樹旁,鮮血染紅了雪地——時間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時30分。
  為了紀念楊靖宇將軍,紀念東北抗聯誕生的地方,1946年2月14日,蒙江縣易名為靖宇縣。投資近4000萬建殉國地及重點遺址
  “在抗日曆史中,抗日聯軍牽製了數十萬侵華的關東軍使之無法入關,證明了民族的力量;四保臨江則扭轉了整個南滿戰局,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和平。除了這些珍貴、沉重的史料外,我們這裏能夠引起重視的曆史實在不多了。”當地宣傳部的一位負責人說。
  據了解,每年到殉國地參謁的遊人達23萬人次。目前,靖宇縣正在爭取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建設項目和3個重點遺址恢複建設項目,總投資大約為3947萬元,殉國地將以嶄新的麵貌給參謁的遊客帶來全新的感受。“我們已經申報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基地和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正等待批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