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個開心。

天南地北,虛虛實實,過去未來,隨便說說,想那說那。--- 也不全是瞎掰,信不信在你。
個人資料
遍野無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西方人在宗教上的差別

(2014-06-22 22:14:11) 下一個
東西方人在宗教上的差別
(苦難文化和“樂園文化”的影響)


東方宗教偏重於智慧解脫。例如佛教,道教,特別是佛教的頓悟派,佛教以為今生的苦難是由於前生的業。為了來生的幸福,隻能今生勤修善行。 而西方宗教偏重於愛心解脫, 例如天主教,基督教。

東方宗教大都是多神崇拜(例如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國),而西方的則是單神崇拜。有人會說基督教產生於中東,不是產生於西方。那麽我們換個說法,在西方單神崇拜流行,而在東方,多神崇拜占大多數。為什麽?

這種不同來源於對宗教的目的不同。西方人,可以說是無憂無慮(和東方人比較)。 當然他們也會對大自然的不可知性困惑和畏懼,特別是對生死. 所以他們也要有宗教,要有寄托。

但對這些生活在樂園文化環境中的人們來說,宗教僅僅是一種寄托,一種心靈上的歸宿。例如隻要死後有個歸宿就是好的。能在上帝身邊就行。至於具體如何,則描述的較少,因為沒有必要知道那麽清楚。對於作惡的人或者是不信教的人,會怎麽樣?也不重要,隻要知道那是不好的結局或歸宿就行了,所以有個末日審判就足以滿足心靈上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把不正常事件和信仰聯係到一塊,很少聽說,什麽地方的水災是上帝發怒的原因是為了警示人們什麽的。

生活在災難和苦難環境下的人們,宗教的崇拜不單是(平和)心靈的寄托,而是尋找對於災難下的創傷的一種安慰和康複, 並且還要有很多功能性的目的,例如把信教當作是一種規避災難的“手段”和對未來的保護。如果僅僅是心靈寄托的需要,有一個“偉大領袖般”的神就可以滿足。如果是為了一些功能性的目的,一個神當然遠遠不夠。所以對苦難文化中的人們來說,真心希望有諸多神,且越多越好。好像是諸神的分工越細,專業化程度越高,則保護的功能越強,人們也就越放心。生孩子的有送子娘娘,發財的有財神爺。還有門神,灶神,風神,雨神,等等等等。

另外苦難和災難的環境都會使人們變得服從權威,養成敬畏超自然的心態。因為災難的發生是多方麵的,所以也導致人們對多神的崇拜。對於死後的描述在東方也是極盡詳細之能事。作惡下地獄就有十八層之多,層層不一樣,充分顯示了人們對死後世俗化想象和期待。所以實用性,功能性,世俗性的成分要遠遠大於心靈寄托的成分(死後和活著幾乎沒有多大差別)。而宗教勸善的目的或者說是許願性也大都在來世的禍福, 例如不要墮入牲畜道,要生於富貴,生於官宦。----- 還是為了(未來)世俗的目的。

有意思的是東正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基督教有基本一樣信奉。但是東正教和天主教比較來說,具有保守性,即很少對教義,宗教儀式等隨時間變化而作什麽改變或調整(不“與時俱進”),和天主教基,督教相比又具有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的重要性(佛教也沒有基督教對傳教有那麽積極。 例如拒絕出家時候會有很多理由:“你沒有佛性不適宜出家”。六根不定,最後還有一招, 就是“打出山門”―――基督教沒有這麽拒絕入教的,有時還會到你家裏向你傳教。而和尚到你家來最多是來花個, 或作個法事), 依附性,即依附於世俗權力,分散性--即沒有統一性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關,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各地的大牧首並不受其節製,而且一地區的大牧首對該地區的教會的影響也有限(這點也和佛教較接近,例如,深山老林中的寺院,根本是各自為政,各成一體。),神秘性,即強調禱告時的默想來達到和上帝的交流 (似乎和和尚的坐禪有些相似)。所以東正教比天主教和監督教在某些方麵更接近於佛教, 這種差別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東歐在文化形成和背景方麵更接近於東方人, 亞洲人的狀況。

鑒於文化的差別,和宗教的差別,所以幾乎可以這樣說,基督教在東方很難和其他宗教相匹敵,同樣地,佛教等多神教在西方的文化環境下,能發展的機會不會很大,信眾不會很多。這是由於文化差別的原因,即西方的文化環境不大適合佛教教義的傳播,而東方的文化環境不大適合單神宗教的傳播。如果在西方文化環境生長的宗教,例如基督教,要想在東方的文化環境下傳播,其基本的教義就會(或者應該)被改變,或者其教義要按東方文化的特點重新解釋,以使其能夠適應東方人對宗教的需求。例如要加入功能性,世俗性,功利性,實用性等和信仰本身沒什麽關係的東西。

同樣的如果把佛教的那些東西解釋給西方文化環境生長的人們,他們會感到莫名其妙。 

十九世紀中葉, 洪秀全領導了拜上帝會。拜上帝會是利用十九世紀上半葉傳入中國的基督新教。最後導致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基督教這一外來文化在洪秀全的詮釋中發生了變異:第一,基督教的一神論變為多神信仰,太平天國宗教信仰中,把獨一無他的唯一 神變成了包括天父、天媽、天兄、天嫂在內的神團,洪秀全自稱上帝的次 子、楊秀清被洪秀全確定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第二,拜上帝會利用道教的鬼神祭祀和法術成為人與神交通的工具。第三,太平天國所信奉的 神靈具有人神同形且能互化的特性。基督教持守神無形論,拜上帝會堅信人神同形且 可以相互轉化。在基督教看來,上帝是至高無上的抽象力量和道德原則。在人與神之間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上帝 永遠屬於天國,高高在上,凡人則永遠不可能提升自己到半人半神或神人 合一的境界。在太平天國的宗教組織(同時也是軍事和行政組織)中,無不體現出道教四神,五方五色等思想要素的影響。太平天國的“天父信仰”因上述三個方麵的變異而彰顯出道教神靈信仰的本質特征。

總之,什麽樣發的文化會有(需要)什麽樣的宗教,而宗教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或者是文化的一種反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