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廖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炸還是不炸?評介電影《天眼》

(2017-03-19 16:12:52) 下一個

炸還是不炸?評介電影《天眼》

 

廖康

 

 

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 (Philippa Foot) 於1967年提出了一個倫理問題:假設一輛刹車壞了的有軌電車即將撞上前方軌道上的五個人,而旁邊的備用軌道上隻有一個人。如果你什麽都不做,五個人會被撞死。但你若按下手邊的按鈕,電車就會駛入備用軌道,隻撞死一個人。你是否應該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而拯救那五個人?實用主義認為死一個人當然比死五個人好;倫理學可能說死那五個人是機械故障的結果,而死那一個人是你行為的結果,有良心者絕不能那樣做。大家爭論不休,有些人還對此電車難題疊加了不同情景:如果在備用軌道上那人是你的兒子,你怎麽辦?如果電車前方有個大胖子,把他推倒會阻止電車行駛,拯救那五個人,你會這樣做嗎?看不到主觀能動性在倫理中應該起什麽作用的人可能會說這些哲學家吃飽了撐的,盡整些不現實的話題來磨牙。但電影《天眼》 (Eye in the Sky) 為我們呈上一個非常現實的場景:轟炸一個恐怖分子聚集的宅院可能會傷及院子外麵一個無辜可愛的女孩;但不炸,放任這些人肉炸彈去行動,後果可能是死八十多人。炸還是不炸?這是個兩難的問題。

 

這是一次英美聯合行動,武器是無人駕駛飛機和監測飛行器。敵人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他們不僅是恐怖分子,還有背叛投敵的英國人。行動指揮是一位剛毅的英軍女大校,Helen Mirren 把她塑造為說話斬釘截鐵,行動當機立斷的強人。她已經追蹤這些人多年,此次勢在必得。她在倫敦附近某軍事基地協調並指揮各方,但關鍵決定仍需上級批準。上級是一位老成持重的英軍中將,飾演他是老戲骨 Alan Rickman 的天鵝之歌。電影拍完後不久,他便於2016年1月因胰腺癌去世。還有英國兩位部長和一個大法官也在內閣簡報室參與決定。協同作戰的美軍在內華達州某空軍基地操縱無人機和監測器,在珍珠港操縱麵部識別器。地麵上還有肯尼亞人配合行動。這類遠程遙控無人機的作戰方式絕非天方夜譚,而是經常報道的軍事行動。在此之前,2013年的電影《無人駕駛飛機》(Drones) 和2014年的《善意殺戮》(Good Kill) 都表現過這種軍事行動。但需要指出的是,《天眼》中的蜂鳥和甲蟲監測器還沒有在現實中應用,問題與電影中表現的倒是相同——電池壽命太短。

 

《天眼》表現的主要情節是這些人麵臨此兩難問題時的不同反應。但別以為他們是在做哲學探討,他們都是很實際的人。軍人考慮的是如何用最小的代價完成任務,政客想法不同:“如果恐怖分子殺害80個平民,在輿論上我們就贏了。如果我們殺死一個孩子,他們就贏了。”當然,並非每個政客都持這種冷冰冰的態度和邏輯。另一個部長恰恰相反,她顯示出我們傳統所說的“婦人之仁”。電影的精彩就在於展示這些決策者不肯負責,向上推諉。在新加坡和北京訪問的上級領導也差不多,他們或者不敢決斷,或者含糊其辭。而現實千變萬化,要求行動指揮立即發出明確命令,不容耽誤。執行任務者手指持重、眼光凝重、心情沉重。Aaron Paul 的表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電影結束時,英國中將的話也令人難忘:“我參加過恐怖主義襲擊受難者的喪禮。永遠不要對軍人說他不知道戰爭的代價。”《天眼》生動地讓觀眾看到那個電車兩難問題不僅是哲學探討,而且是軍人已經麵臨過的現實問題。在人工智能正在來臨的時代,這也是無人駕駛汽車設計師和許多其它領域的科學家都可能麵臨的現實問題。

 

2017年3月19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廖康 回複 悄悄話 I am just talking about the movie.
Lauzi 回複 悄悄話 不要被蠻夷的人權虛偽所迷惑,還是去查查伊戰和反恐的平民傷亡數據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