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記憶

初創博客,隻隨意而發。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特魯多與周恩來,中加建交談判內幕

(2010-09-21 06:30:03) 下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根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則,決定自一九七0年十月十三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 加拿大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加兩國政府商定在六個月之內互派大使,並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慣例,在各自首都為對方的建館及其執行任務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


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青年時代曾來舊中國旅行;後來,他又克服重重困難,成為最早訪問、考察新中國的第一批加拿大人。特殊的中國情結,加上維護國家利益的民族情感,決定了特魯多敢於衝破美國的阻撓,終於推動中加建立了外交關係。而在隨後作為總理的首次訪華中,特魯多贈送給了中國人民一套意想不到的珍貴禮物……   

1、解放前夕就來過中國  特魯多於1968年4月下旬出任加拿大總理的時候,年齡49歲。他上任後,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就六次談及新內閣的對華政策。  其中5月23日,他在回答《環球郵報》記者提問時表示說:加拿大要擺脫美國的控製,“在對華關係上,加拿大已經等待美國15個年頭了”;他要幹一些“美國不同意的、同時也不喜歡的事。就算是老虎尾巴,我也要扭它一下”!  特魯多的母親是蘇格蘭人和法蘭西人的混血後代,是一位很有教養的貴婦人;父親是律師,家境富裕。青年時代,他先後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讀法學、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政治經濟學、在巴黎政治學院和倫敦經濟學院深造。1948年,29歲的特魯多結束了在倫敦的博士生學習以後,花了18個星期的時間騎著摩托車周遊闖蕩世界。他身背旅行包,留著胡子,經常身穿當地土著民族服裝。當新中國即將誕生的時候,青年特魯多正好在中國旅行。  當時,他到了兵荒馬亂的上海,朱德指揮的百萬大軍正準備渡江南下,街頭老百姓的臉上、眼裏正流露著對新政權的希望之光。他期望對這個東方文明古國進行的考察,因為戰爭而未能進行下去,隻好離開了。他離開的時候就執著地想著要回來!   1961年起,特魯多在蒙特利爾大學擔任副教授,講授法學課程,課餘撰寫政論文章。在中國與加拿大於1961年做成了第一項小麥貿易的次年,1962年,他終於設法通過加拿大駐香港的機構辦妥了進入中國的手續。他從羅湖橋進入中國,考察、遊覽兩個月,足跡遍至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等地。他覺得西方對新中國的描述,與他所見所聞有很大的差異。  1965年他46歲時,決定正式從政,加入了自由黨,當選為眾議員,任當時總理皮爾遜的國會秘書;1967年任司法部部長兼總檢察長。他闖入政壇僅三個年頭,就於1968年4月當選自由黨領袖而出任內閣部長。  上世紀 60年代後期,西方盟國努力擺脫美國的控製,這就為加拿大調整亞洲政策、承認中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此時,加拿大已經成為新中國第九大貿易夥伴,中國成了加拿大小麥的最大買主。特魯多瞅準時機,代表自由黨內的少壯派,對皮爾遜落後的對華政策提出尖銳批評,他們所擬定的新黨綱中的重要一條,就是盡快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使他贏得了人心,在競選中當選自由黨的新領袖,隨後當選新總理。  這種種因素與內外部條件,使特魯多敢於打開這扇承認中國之門。於是,他指示加拿大駐瑞典大使館設法與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接觸,傳遞了加拿大政府準備與新中國進行建交談判的信息。

周恩來因勢利導,果斷決策:與加拿大展開建交談判。  


2、“漢彌爾頓同誌可以代表中國”  1970年4月,城裏的積雪與渥太華河、裏多河麵的冰層已經在融化了。  這一天,特魯多來到議會大廈的小廳裏與漢彌爾頓喝咖啡,他對這位前任農業部長很尊重。漢彌爾頓見過周恩來,進行過推心置腹的長談,其中談到過台灣問題。  兩人剛入座,熱乎乎的兩杯咖啡端上桌,特魯多就說:“你當這個部長那個部長的時候,我還在大學教書哪。”特魯多是指漢彌爾頓在聯邦政府先是任北方事務與國家資源部長,接著又調任農業部長。“你跟中國做成第一筆小麥生意,才使我有機會去人民中國訪問考察。”  他說,現在遇到的難題就是台灣問題,建交談判的情況表明,中國方麵對台灣問題極其重視。漢彌爾頓回憶說:“周恩來總理談到台灣問題的時候,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特魯多說:“我加入了自由黨,給已經擔任總理的皮爾遜做秘書。他就很有感觸地對我談起過朝鮮戰爭的教訓:加拿大在朝鮮戰爭中有1500多人傷亡,付出的代價夠大了。停戰之後,政府是接受了教訓的……我們是很願意同中國建立正常關係的。”  漢彌爾頓說:“在我當部長跟中國人做成第一筆小麥買賣時,美國人馬上就作出了反應,禁止向我們出口裝卸糧食用的真空泵,還禁止美孚石油公司向我國運糧船隻提供燃料。迪芬貝克與我都極其惱火。迪芬貝克曾對美國大使說,你對肯尼迪總統說,假如這隻鞋套在你們美國人腳上,你們會有什麽感覺?!”  特魯多笑了,說:“盡管有美國和加拿大國內右翼勢力的反對,現任內閣還是要承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已經邁出了一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的政府。我一直認為,我們作此表態已經足夠了;至於台灣島是屬於中國領土主權範圍的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是無須由加拿大表示讚成或者反對的。”  漢彌爾頓感到疑惑不解。特魯多說:“就像我們從不要求同我們建交的國家承認北極圈地區是加拿大的領土一樣,我們也不願對別國的領土承擔義務。”  “不。我覺得中國人自有他們的道理。台灣問題與北極圈不同,北極圈範圍裏沒有任何政府聲稱要代表整個加拿大國家。”漢彌爾頓不無憂慮地接著說,“報紙上說,去年年底第24屆聯大表決中國席位時,我國代表仍然投美國提案的票,就有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問你,為什麽你反複表示不看美國的臉色而要承認中國,加拿大又在聯大跟著美國投票。”  特魯多說:“對於加中兩國關係正常化,中國人還提出另一個前提,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我們應從法理上說,我們也不能對屬於將來的行為預先承擔義務。”  漢彌爾頓笑了:“我們既然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在聯合國裏當然應隻能由北京政權代表中國。北極圈裏的那些北極熊居民們,是不會要求在聯合國裏占據席位代表加拿大的。”  特魯多哈哈大笑:“應該稱你為漢彌爾頓同誌,代表中國與我們進行建交談判。哈哈哈。”  


3、周恩來笑稱:在美國的後院交上了朋友  

10月7日,周恩來在前往釣魚台國賓館會見西哈努克親王的時候,來自斯德哥爾摩的中加談判請示報告等幾份緊急文件已經遞到他手上。這一天,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舉行的最後一輪中加建交談判中,雙方共同確定了建交公報文本。王棟大使立即發電報向北京報告。  

深夜,周恩來返回西花廳,才得以細閱斯德哥爾摩電報傳來的喜訊,他清臒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加拿大是繼英國和法國之後正式承認新中國的第三個重要的西方國家,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期間第一個正式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加拿大雖然追隨美國,但是,從其本國政治、經濟利益考慮,也並非完全屈從於美國。從60年代初,加拿大就衝破了美國的封鎖禁令,同中國做起了糧食生意,開展了兩國人民間的交流和往來。中加兩國還實現了互派記者,1964年6月,新華社駐加拿大分社宣告成立。“文革”開始後,雙方民間交往中斷,官方和半官方的往來也一度停頓。但是,雙方的貿易卻一直在增長,中國從加拿大購買的小麥數額越來越大。從60年代中期,中國已經成為加拿大糧食的最大買主。  到了60年代末期,越來越多的加拿大政界人士已經感到,不在外交上承認新中國是不符合加拿大國家利益的。在此背景下,周恩來製定了中加建交的談判方針。在1969年底聯大開會討論中國席位問題時,加拿大仍然投美國提案的讚成票,為此,周恩來批準了暫對在斯德哥爾摩的中加建交談判進行“冷處理”。但問題總得解決。他考慮到特魯多政府承認中國所須承受的美國的壓力,以及其在施行獨立外交政策時所顯示的抵製美國壓力的力量,便同意在公報中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上靈活接受加方闡述的方式,以解決會談中所遇到的困難。這就是新中國建交史上獨特的“加拿大方式”。

周恩來批準了采用這個方式。他得知10月7日中加建交談判達成一致後,笑著說:“我們在美國的後院也交上朋友了。”  

4、“加拿大方式”解決了建交談判中的難題  其實,在斯德哥爾摩城西北麵利丁厄路的外國使領館區,中國與加拿大兩國駐瑞典大使館相距並不遙遠。加拿大使館是新建築,中國使館是老房子。中加建交談判輪流在兩個使館進行,逢單輪是在中國使館,逢雙輪在加拿大使館。  1970年9月17日,中加建交談判第14輪在加拿大駐瑞典使館舉行,談判取得了突破,雙方接受了如下表述———  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加拿大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取得這樣的突破來之不易。在建交談判第五輪開始討論建交公報文稿,進入 1970年,雙方繼續在建交公報文稿上進行研討和磋商。中方堅定地維護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反對“兩個中國”,對加方在談判中表現出的積極方麵給予鼓勵和歡迎,對其消極的表現,則堅持原則,不予遷就。  經過反複磋商,雙方對公報的立場逐漸靠攏,終於在9月17日於加拿大使館舉行的第 14輪談判中達成了建交協議。10月7日,在中國大使館舉行的最後一輪談判中,雙方共同確定了建交公報文本。王棟大使提議說:雙方一年多來的辛勞終於有了成果,應該幹杯慶賀。於是,主人打開了茅台酒,歡笑聲與杯盞聲交錯而傳出屋外。  10月10日,中加建交公報簽字儀式在加拿大使館進行。中國方麵由王棟大使,加拿大方麵由瑪格爾大使,代表各自政府在建交公報上簽字。

建交公報主要內容分為四段:  
1.自1970年 10月13日起,兩國政府互相承認並決定兩國之間建立外交關係;
2.中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
3.加拿大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4.兩國在建交後的六個月內互派大使。  

在以上四段中,關鍵段落是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第二段中“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尤其是“注意到”就是加拿大方麵提出方案的原有的措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加拿大方式”。中方既堅持了“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也照顧到加方的情況。  

簽字之後,瑪格爾在與王棟幹杯慶賀時,笑得很甜:“為了在北京聽回音壁,幹!”  10月13日,雙方同時在各自首都公布建交公報。  中加建交,被稱譽為70年代的 “報春花”。加拿大是重要的發達國家,又是美國的近鄰。加拿大與中國建交,是中國外交工作的一大突破。緊接著是———11月6日,意大利與中國建交;12 月15日,智利與中國建交;進入1971年,5月28日,奧地利與中國建交。  同時,中加建交還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引起連鎖反應,一個又一個國家謀求與中國建交或發展關係,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高潮。  

5、訪華禮物———白求恩大夫的遺物  1973年10月金秋,特魯多以總理身分訪問中國。  特魯多總理是攜帶著結婚不久的年輕夫人瑪格麗特來訪的。當特魯多夫婦被主人引進釣魚台18號樓下榻時,周恩來說:“去年尼克鬆總統訪問北京,就住在這棟樓裏。”  特魯多笑著打趣道:“承認中國我比他早走了一步,但是訪問北京,他比我趕早了一步。”  周恩來笑說:“不能說他比你早,總理閣下已經是第三次訪問中國了。”  特魯多為這次訪華作了精心的準備,特別是為準備贈送中國人民的禮物,費盡了心思。他為此召開過專門會議,征求建議。  據說,對大部分建議,特魯多都沒有表示什麽意見,但是將加拿大珍藏的中國古文物回贈北京的建議,他一聽說後立即表示反對。他懂得中國的近代史,從中國流失到國外的文物,不是偷的就是搶的,以此作為禮物,搞不好會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後來夏普外長告訴他,聽說不久前,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舉行的一次活動,其中有一條燈謎:在這個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人。最後剛隨父母移居法國的一個中國小學生猜對了——白求恩!當時在加拿大,沒有什麽人知道白求恩。但中國大使館職員解釋說:白求恩大夫在中國家喻戶曉,連中國的中小學教科書上都在講白求恩的故事,八億中國人至少有六億知道,理所當然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人。  

加拿大外交部將白求恩的故居辟為紀念館。周恩來則很感謝特魯多所贈送的這些珍貴禮物。  


10月13日,在特魯多舉行的告別宴會上,周恩來對特魯多說:加拿大在1970年承認了中國,在70年代北美是第一個;中加建交推動了一係列歐洲的西方國家采取同樣的行動。加拿大與中國建交並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支持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影響極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