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是一句空話

(2010-09-18 14:39:26) 下一個
論知識生產革命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侯若石我們應該與誰合作?答案要從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中來尋找。早在古希臘和中國春秋時代,就有智者探討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現代科學理論誕生之後,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進入學者們的視野。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經濟發展方式是人類為處理這三種關係而采用的經濟活動方式,它與馬克思所說的生產方式以及演化經濟學家所說的技術範式有相通之處(第五章第一節,?頁)。馬克思利用觀察到的物質經濟形態,總結出物質生產的生產方式。他強調生產方式必須適應人自身的需要,人的生命延續的需要。“人們之所以有曆史,是因為他們必須生產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須用一定的方式來進行。”[1]為了從事物質生產,馬克思指出:人類“要探索整個自然界,以便發現物的新的有用屬性;……要從一切方麵去探索地球,以便發現新的有用物體和原有物體的新的有用屬性……”。[2]遺憾的是,他隻談到人類如何利用地球資源的問題,而沒有涉及人與世界的全麵關係。演化經濟學家提出了技術範式理論,但沒有明確區分能量技術範式和符號技術範式,仍然拘泥於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和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研究,忽略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20世紀70年代之後,環境保護主義者提出節約地球資源的命題,但是,他們沒有認識到,調整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必須以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為前提。  我們應該與誰合作?要與他人合作,也要與技術合作,還要與世界合作。  在符號技術範式主導下,知識生產革命產生了全球意識,人類才認識到自己與世界之間關係的真正意義。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技術之間關係,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組成的綜合係統;體現在能量技術範式向符號技術範式的轉變,物質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形態的變化,人本主義向世界主義的轉變。  第一,實現能量技術範式向符號技術範式的轉變,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數字化技術和生物技術使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接具有共同的基礎。[3]首先,代碼(符號)遍布全球,從數字化技術到生物技術,都由代碼組成。[4]其次,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都有相同的結構層次。無論是世界結構,知識結構,生命圈結構(生物多樣性),還是數字圈結構,都由硬件、軟件和內容三個層次組成。例如,在生命圈的基本結構中,硬件層次指整個生態環境;內容層次指生物體;邏輯層次指連接環境與生態的方法。再次,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都遵循點對點技術原則。在數字圈,點對點原則使每個互聯網的參與者都能夠獨立地操縱符號,生產出多種多樣的知識。在生命圈,點對點原則同樣保證了生物多樣性,每個物種都能夠在生命圈中獨立存在。地質圈和生命圈是人類與所有物種的共同資源,世界萬物才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5]  由符號組成的數字化技術能夠表現活靈活現的虛擬世界。實現能量技術範式向符號技術範式的轉移,人類行為從真實世界延伸到虛擬世界,符號技術範式隨之延伸到全球,乃至宇宙。物聯網能連接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從而成為地球網。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地球網將擴展到太空,成為宇宙網。在範圍廣闊的虛擬世界中,核心觀念是信息的連接、互動與分享。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提供了技術保障。在技術範式轉移中,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視自己為孤立和自私的個體。他們以無私的動機和資源共享,反對謀求私利和獨占資源的行為,實現了經濟製度變遷,市場機製向共同平等生產組織方式轉化,資產階級所有製向馬克思設想的“自由人共同體”轉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走向平等。  第二,實現物質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形態的變化,正確處理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技術由人類創造,為人類所用;但是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具有兩麵性。科學既能造福於人類,也會毀滅人類。它既可以用於和平目的,也可以用於侵略戰爭;既能夠為人類謀取利益,也能夠傷害他人,危及人類自身;既可以促進協調與合作,也可以引發鬥爭與掠奪。科學像是一隻打開的潘朵拉盒子,放出來的東西可能極具殺傷力。技術創新者往往從善良而美好的願望出發,不會預想到它的負麵作用。創造自然語言的原始人不會想到它會成為謾罵的手段,自然語言的最初使用絕不是用於人身攻擊。爆竹和煙花是為了舉行慶典而發明的。由此發明的火藥應用於出於建設目的的爆破。當把火藥用於槍炮之後,技術危害了人的生命。居裏夫婦發現核能,絕不是要製造核武器。如果他們看到廣島和長崎的悲劇,肯定會悔恨自己當初的科學發現。汽車代替馬車成為人的代步工具,人們以為馬糞對道路的汙染從此一去不複返了,沒有預料到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汙染更嚴重。當IBM的深藍計算機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之後,他們擔心計算機的能力超過人類,會造成一場災難。[6]當克隆技術問世之後,對轉基因食品的恐懼,對改造人類基因的排斥,表明技術恐怖論支配了不少人的思想。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並不和諧。  在物質經濟形態,經濟利益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長上,多消耗自然資源者為霸主。能量技術體係使人的物質生活更富足,卻沒有讓世界更美好。在知識經濟形態,形成了平等的球型群體智力,互聯網的智能水平不斷提高,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知識應用到節約上,少消耗自然資源者成俊傑。冷戰結束與知識經濟形態的啟動幾乎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同時發生,並非偶然;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的兩大主題,也非人的主觀臆斷。實現物質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形態的轉變,正確處理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要致力於與人為善的友好型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計算機的發明者沒有預見到數字化技術會讓駭客危及網絡安全,成為泄漏個人隱私的媒介,也沒有想到電子戰。但是,符號技術體係更容易糾正技術的負麵作用。互聯網的點對點連接方式來源於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機理,說明機器思維和人的思維的都具有協同性特征(第八章第二節,?頁)。硬件與軟件的分離突出了軟件的作用,操縱符號的活動比加工物質更重要,智力資源比物質資源的作用更大。物質生產曾經使用要素集中型技術,以資本利益為核心。為了追逐利潤,把技術應用於危及他人,甚至整個人類。在知識經濟形態,群體智力具有平等特征,網絡進一步智能化,實現了人與符號的共生。知識生產使用了要素分布式技術,每個人都是技術的使用者,也是技術的開發者,同時是決策者。擯棄少數人對技術的壟斷,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  第三,實現人本主義向世界主義的轉變,正確處理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世界結構的進化並非一帆風順。過去,生命圈曾經出現過無數次錯誤的進化行為,例如癌細胞的形成。[7]在數字圈,計算機誕生至今不過70年,互聯網應用隻有短短20年,數字化技術還很幼稚,符號技術範式的作用也剛剛顯現。對世界結構未來進化方向的設想起源於科幻小說,確定這一方向還需要科學論證;人類對世界結構進化的正確道路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澄清。由虛擬世界映射的世界結構的未來圖景,與真實世界的現實尚有很大差距。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遠未退出曆史舞台。盡管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正在萌芽,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仍然處於混沌狀態,人類依然迷信自己在世界結構進化過程中的統治地位。建立人與世界的共生關係,需要開展一場新的啟蒙運動。  第一次啟蒙運動(法語: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意為教化、啟迪,帶來光明)是指18世紀首先發生在法國的一場文化運動。它覆蓋了多個知識領域,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曆史學、文學、教育學等。啟蒙時代的學者不再以宗教思想指導文學與藝術的複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使知識係統能獨立於宗教的影響,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係的新基礎。[8]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關於知識生產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1784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什麽是啟蒙》中指出,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啟蒙運動的矛頭直指“黑暗的中世紀”。啟蒙時代的思想家認為,在人們處於黑暗時,應該用理性之光驅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說,激勵地批判專製主義和宗教愚昧思想,積極宣傳自由民主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9]  第一次啟蒙運動的主導思想是人文主義,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原則。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凡是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都沒有存在的權利。他們主張傳播科學知識以啟迪人們的頭腦,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強人類的福利。他們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和實現法製。[10]人文主義實際上是人本位主義,隻討論人的本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把人類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恰逢文藝複興之後誕生的現代科學理論,賦予人類改造地球的神聖力量。人文主義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開啟了物質生產革命,奠定了物質生產的思維方式。[11]與之相適應的西方傳統經濟學片麵強調以個人的經濟利益為動力,主張金錢至上,實行私有財產製度,解決資源稀缺問題,意在挖掘世界資源。人類在世界結構進化過程中犯下的錯誤是人本主義種下的苦果。  進入後人類時代,實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此展開的啟蒙運動是開啟知識生產革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主導思想應該是世界主義,不但要反對專製主義和宗教愚昧思想,也要反對把人本主義極端化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更要反對人類任意主宰世界的人類主體論。  在西方社會學理論中,有學者提出過世界主義思想,認為全人類都屬於同一精神共同體。世界主義者反對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主張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的道德、經濟和政治關係應該更具包容性。他們確信,所有的人都有責任去培育和改善、並且盡全力去豐富總體人性。[12]這個思想沒有擺脫人本主義。  全球意識產生在世界結構從地質圈,經由生命圈、智力圈、理性圈到數字圈的進化的過程之中。[13]與傳統的世界主義不同,新世界主義來源於全球意識,它不僅在於分析國家之間的關係,更在於論證世界結構進化的方向,指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人文主義不同,新世界主義不但包括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識,還包括對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特別是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認識;它不僅涉及真實世界,更立足於虛擬世界。  在真實世界,人類麵臨的全球性危機是人為所欲為的惡果,表現為世界的無序。新世界主義的核心是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從靜態角度看,秩序是指把人或事物放在與其他人或事物關係中的恰當位置。從動態的角度看,秩序是指特定環境中的關係(組織)之間的聯係。如同知識的表示取決於語境,世界結構的進化取決於秩序。[14]製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的環境是世界結構。建立世界秩序,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才能確立人在世界的恰當地位。通過虛擬世界的活動,人們認識到保護世界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未來的世界秩序以新世界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已經在虛擬世界嶄露頭角:通過人與人的協同、人與技術的和諧、人與地球的共生,謀求人類的共同發展,實現人與世界的共同進化,最終建立大一統的宇宙體係。  能量技術體係改造了世界(第四章第一節,?頁),但對人類的性質幾乎沒有影響。全球貧困和饑餓遠沒有解決,人文主義主張的人性——自由、平等、博愛,並沒有實現。人類能夠開發超越自我的能力,也必然具有改變人類性質的能力。考古學家根據化石和甲骨文研究人類曆史。現在,利用數字化符號和脫氧核糖核酸,可以研究人類的未來。它們可以被記載,被編為程序,也可以儲存在電腦中。21世紀,數字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不但影響人類生活,也影響人類性質。[15]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人類的改造體現在全球大腦導致的全球意識。[16]利用生物工程術,人能夠操縱基因信息,從而改變物種特征,包括改變人類自己的生命特征。  由於錯誤的人工選擇,人類破壞了地質圈和生命圈,成為地球的不肖子孫。根據進化控製論的觀點,解決物之表的問題,要靠物之裏(第八章第一節,?頁)。為糾正錯誤,人類要改造自己,首先要改變的是思維模式,從人文主義轉變為世界主義,樹立人與世界平起平坐的思想。在世界結構中,地質圈和生命圈的資源不能隻為人類所擁有,也不能為人類中的少數人霸占,更不能任由人類或人類中的狹隘利益集團隨意處置。在智力圈,知識產權不能被少數人濫用於對多數人的剝奪。世界結構的所有三個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知識生產革命改變了世界結構的進化過程,啟動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類的作用從世界結構的破壞者轉變為世界結構的建設者。[17]在人類的兩種願望中,物質利益不再是人類追求的唯一目標,“讓世界更美好”才是最高目標。在人類從事的兩種生產中,知識生產應該超越物質生產。在人類使用的兩類技術中,符號技術應該優先於能量技術。在人類采用的兩種生產組織方式中,應該用共同平等生產方式改造市場機製。突破人類在世界基本結構的獨占地位,首先需要破除少數精英在人與人之間關係中的霸道地位,擯棄“金錢至上”,改造現行的財產私有製。在新世界主義的引導下,走出人類的思維方式誤區,才能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地球是否具有智力,還有待於科學的證明,但人類與世界的共生關係卻是不爭的事實。改變人類活動方式可以保證世界結構進化的方向有章可循。運用全球意識,推動地質圈朝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生命圈的進化朝著更加相互依存的方向發展,智力圈的進化朝著更加合作的方向發展。  世界結構的進化需要建立人類適應自身和外部環境的進化機製。[18]根據秩序理論,可以把科學定義為人類、技術和世界之間互動的方法。[19]自然科學講的是人與技術之間的互動,社會科學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運用自然科學論證社會現象是大勢所趨,講的是人與世界之間的互動。從新世界主義出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結合在一起,研究人類的經濟活動方式,需要創造新的經濟學理論。  按照希臘語的含義,經濟學(oikonomia)一詞由家庭(oikos)和習俗(nomos)兩個字組成,其本意是管理家庭生計的學問。家庭理財自然不需要鬥爭,而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根據這個含義,經濟學應該是研究和諧經濟關係的科學。亞當·斯密之後,經濟學被界定為市場研究,研究對象是資源稀缺條件下的經濟活動規律。由於稀缺,人與人之間必然要為爭奪資源而競爭,經濟學與鬥爭哲學同義。當能量技術範式轉變為符號技術範式之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轉向知識,它不屬於稀缺資源範疇。實現共同平等生產方式之後,產品的使用價值超越了交換價值,價格不再是指導財富生產的唯一媒介。社會關係,而非市場機製,引導生產。傳統經濟學的市場理論適用於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格格不入。市場機製使財富生產更有效率。然而,它卻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係統。第一,個人的生產動機局限於謀求物質利益。第二,市場活動隻局限於買賣交易,與市場交易無直接關聯的活動被推向市場外部,被稱為經濟的外部性。第三,市場教條把競爭奉為最高原則。市場原教旨主義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個人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展開競爭。金錢成為支配人的行為的決定性力量,殘酷的鬥爭成為人類生存法則。於是,人類社會不斷發生激烈衝突,對地球資源的破壞有增無減。在新世界主義主導下,創造指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經濟學理論,首先應該恢複經濟活動的和諧含義。經濟學不應是研究鬥爭的科學,而應該是研究合作的科學。  為此,需要深入理解“經濟”一詞的內含。在漢語中,“經濟”被解釋為 “經世濟民”。對這個詞有三種理解。第一,““經”指經營,即生產;“濟”指幫助或救助。那麽,經世濟民就是發展生產,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第二,經世濟民的含義是經邦濟世。《抱樸子·審舉》說:“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範生懷治國之略。”《晉書·殷浩傳簡文(司馬昱)答書》說:“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20]在這兩段文字中,“經邦濟世”被理解為“強國富民”。第三,把經世濟民定義為市場供求關係,研究人類個體及其社會在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上的各種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活動及其規律。根據這個觀點,經濟者,經世濟民也。世者,人類社會也;民者,社會主體也。在民與民之間拉出一條供給與需求的線,連結成一對商品供求關係,這就是“經”;滿足社會主體的需求,這就是“濟”。經濟學,即經世濟民的科學,以“公民”、“商品”和“商品要素”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商品是經濟活動的起點。[21]顯然,在這個思想中,市場機製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然而,連西方傳統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都沒有忽略社會倫理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把經世濟民等同於市場經濟,顯然是過於狹隘了。  按照全球意識對世界結構進化的理解,在新世界主義思想指導下,要重新認識經世濟民的含義:“世”是指世界結構,“民”是指人類。經世濟民是指兼顧人類與世界的利益。隻有把世界經營好,人類才能受益。根據對經世濟民的全新解釋,指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經濟學應該被稱為世界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後人類時代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傳統宏觀經濟學相比,世界經濟學的宏觀研究內容是世界結構的進化過程及其規律。世界結構包括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眼於人類在虛擬世界的活動方式對真實世界的影響與作用,在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協和,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協同,以及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協調。世界經濟學將與社會學、係統論、進化論、科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和環境科學結合。  世界經濟學的微觀研究內容是大腦的思維活動。與研究企業經濟行為的傳統微觀經濟學相比,對人類生產知識的行為起點的研究從探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並和諧互動起步,把思維活動作為人類活動方式轉變的出發點,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奠定更微觀的基礎。世界經濟學將與生命科學、神經學、基因工程、心理學、神經元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結合。  世界經濟學對技術的研究著眼於符號技術。從自然語言到數字化技術,從人操縱符號到機器操縱符號,是人的思維進化到機器思維的過程。利用數字化技術的知識表達、知識傳播,以及對事物的控製等三大功能,人類開發了知識生產技術和意識技術,人的思維成果和思維過程向人體外部延伸,實現了能量技術體係向符號技術體係的轉變,人類在虛擬世界的活動引發了知識生產革命,形成知識經濟形態,才能認清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本源。世界經濟學將與符號學、信息論、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知識經濟學結合。  世界經濟學對經濟製度的研究著眼於符號技術範式。主要內容包括,分析勞動激勵機製和財富所有製的變遷,批判市場原教旨主義者鼓吹的利己主義的勞動激勵機製和私人壟斷資本製度(第七章第一節,?頁),探討參與者使用共同資源、以無私奉獻為動力參與生產的新型經濟製度。與市場機製不同,知識生產擺脫了少數精英的控製,變成平民百姓的事業。世界經濟學將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製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結合。  隨著技術進步,人類認識能力增強,世界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將從地球擴展到宇宙空間。人類與宇宙融合,世界經濟學將進一步演變為宇宙經濟學。在未來,這將是世界經濟學與航天科學和天文學的結合。  本書試圖通過對知識生產革命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分析,建立世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從本書內容看,它的邏輯以1、2、3等三個數字展開,。  1指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類。對人類活動方式的研究是世界經濟學的內容主體。  2指的是與人類活動方式有關的一對一的關係:人類有兩種願望:讓人的生活更富足,讓人類所在的世界更美好;人類有兩項能力:體力和智力;因此人類使用兩組技術:能量技術和符號技術;人類也就從事兩類生產: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人類生活在兩個世界: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世界經濟學研究人類活動方式離不開對這些關係的探討。  3指的是人類活動的世界由三個部分組成:地質圈,生命圈和智力圈(包括理性圈和數字圈);人類要以合作方式處理三種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以這些內容為基礎,世界經濟學可以應用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之中。  最後,1、2、3歸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世界結構進化的根本途徑。在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和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全球大腦產生了正確處理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全球意識。世界經濟學的結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將成為全人類的事業,並與世界和宇宙的進化過程緊緊結合在一起。  建立真正理解“經世濟民”內在含義的世界經濟學,必將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改變人類的經濟活動方式,必將實現造福人類和建設美好世界的遠大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