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獻給1960—1972出生的人!
一批橫跨
41歲到53歲的人; 一批有點高傲有點自卑的人; 一批有過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歡懷舊的人; 一批開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於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是最後一撥這樣的人: 是最後一批過六一節必須統一穿著白襯衫、藍長褲的人; 是最後一批玩彈弓、鐵環、玻璃珠的人; 是最後一批看過黑白小人書的人; 是最後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無紅點
生於
60年代,我們感受了70年代的那種英雄理想主義色彩,
生於
60年代,我們見證了許多:
台灣校園歌曲來了:
鄧麗君、小虎隊、王傑、鄭智化......一
香港
電影來了:四大天王、成龍、周潤發,
霹
靂舞來了;
喇叭
褲來了;
蛤蟆
鏡來了;
世界改
變著我們,把我們從少年少女變成了人父人母。
生於
60年代,我們經曆了許多: 經曆了一代偉人朱毛周的離去; 經曆了四人幫垮台; 經曆了女排三連冠; 經曆了富人越來越多,夢想越來越遠。
一首勾起我
們許多美好回憶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生於六十年代的人
們,現在大的有五十三,小的有四十四。
那
時候的文化生活極其貧乏。看電影多是露天的,一部看N遍也不嫌
國家大事主要是通
過有線廣播和極少數的收音機進行傳播,另外,
生於六十年代的人大都
記得難忘的1976年。三顆巨星隕落,
郭老那句
“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在無數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華羅庚、陳景潤的事跡激勵著數以萬計的學子們發憤讀書,
那
時候,高跟鞋、“飛機頭”、喇叭褲、
那
時的文壇出現了一種“傷痕文學”,主要是討伐“十年動亂”對人
美國的《加裏森敢死
隊》第一次顛覆了我們對英雄人物的理解;
電影《少林寺》產生的轟動效應,
那港台的武打
錄像片充斥著一間間低矮簡陋的錄像廳;
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後一批能
夠全部看完曆屆“春節
也正是從那
時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們每年除夕的
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奚秀蘭的《阿
裏山的姑娘》、費翔的《
回
憶過去,並不意味著裹足不前。 回憶過去,會使我們在觀照曆史的同時,
---
謹此獻給1960—1972年出生的人
致幸運的同齡人
我們在感歎生不逢時,活不逢地的時候,發現我們這一群人是那樣的幸運,人生最輝煌的一刻正在和馬上到來!
我們躲過了三年自然災害,有糧票就有吃有喝,雖然是粗茶淡飯;
我們避開了計劃生育,有兄弟有姐妹,大的帶小的玩,小的穿大的舊衣服;
我們錯開了上山下鄉,在學校裏學工學農學軍,反潮流交白卷;
我們上大學時,大學是公費的,家境困難的還有管吃飽的助學金;
我們大學畢業時,工作是包分配的,大多是黨政、事業單位,央企國企還得挑挑;
我們戀愛時,重要的是人品本份老實,深信真正的愛情隻有一次,裸婚基本盛行;
我們結婚時,房子是單位分配的,雖然有點舊 ,雖然還得論資排輩;
我們生子時,母乳基本主流,奶粉沒聽說有毒;
我們是尚有理想的最後一代,雖然虛幻但一直支撐著我們的信念;
我們讀書的時候,國學經典已經濫觴,世界思潮大肆湧入,傳承與革新集於一身;
我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那時的領導基本上還識才用才,政風民風尚且純樸;
我們與世界同步進入信息社會,電腦工具已融入生活,我們是不會電腦的最後一代,也是中謐信息時代的開拓先鋒。
我們是集中出生於1962年--1972年的人,是共和國最幸福的幸運兒,幾輩子人的福氣都集中在今年41歲至51歲的人之間,曬曬這份幸運,在這個名盛實浮的世上要知感,懂珍惜,最後再搏十年,實現夢想,繼續幸運地過好後半生。
我到現在還不明白為什麽賈誌偉會姓中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