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埽的博客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dwells in the soul” Democritus
個人資料
涮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音樂家譚盾

(2011-07-22 17:58:04) 下一個
音樂家譚盾:音樂一定要隨心所欲


   十幾年前,在紐約曼哈頓這個非常熱鬧的城市裏,有一位年輕的中國音樂家在街頭拉小提琴,那時候他剛剛副紐約不久,既需要多一些演出機會,也需要增加一點收入。不過,今天你要是想找他的話,恐怕就沒那麽容易了,因為他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了。他被《紐約時報》評為1997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他為電影《臥虎藏龍》的作曲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被《美國音樂》雜誌評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他就是譚盾。

  他以其鮮明而具有挑戰性的音樂觀念,與世界各主要樂團合作,曾指揮過的當代最重要的樂團包括: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法國裏昂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巴西聖保羅交響樂團、倫敦小交響樂團及中國愛樂樂團等。

  譚盾是誰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郊區思茅衝,自幼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高中時下放到農村插隊,後在縣京劇團開始其職業音樂家的生涯。1978年,譚盾帶著一把隻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師從趙行道、黎音海直至獲得作曲碩士學位。1986年,譚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至今譚盾旅居於美國紐約。

  早在大學時期,譚盾即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歲的譚盾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就因使用了鼓、蕭等當時被認為是前衛的音響和技術而引起爭議。被同學郭文景稱"絕對是個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舉行的"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發表了《天影》及《雙闕》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評,卻也震撼了當時的民樂界。由於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國後的譚盾也曾有過在街頭拉琴謀生的經曆,1989年,一首以自製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後,譚盾終於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並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

  從1990年開始,譚盾進行了一係列試圖把劇場表演和樂隊結合起來的《樂隊劇場》創作,其中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及為日本NHK交響樂團創作的《門》,因其特別的表現方式而引起轟動;《交響樂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交響樂團和中華編鍾樂團於1997年香港回歸音樂會上首演;同年歌劇《馬可.波羅》成為當年國際樂壇最轟動的重要演出,並為譚盾贏來諸多好評與國際獎項;此外,他所創作的歌劇《牡丹亭》、為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水》以及為全球新千年電視慶典節目《2000 Today》所寫的同名交響曲和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樂學院委約的《馬修受難曲》等不斷成功上演,譚盾多元化的音樂使他聲譽日隆。

  1995年,受德國著名作曲家漢斯(Hans Werner Hanze)推薦,譚盾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澈(Turu Takemitsu)提名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國權威音樂雜誌《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2001年他因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

  這一係列的過程是譚盾成功的過程,他因何成功,說起來卻要比這個過程顯得有趣。

  譚盾意味著什麽

  有人問譚盾:"音樂的未來是什麽?"他回答:"音樂的未來就是我現在,我現在做的一定是將來。"在200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他有一番正好45秒的著名答辭:"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臥虎藏龍》的原創音樂為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現在這個夢想和這份努力經由奧斯卡金像獎、經由東西方的觀眾而廣泛傳揚,真是讓人歡心不已。我的另一個重要音樂創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類別的音樂,讓它們互補長短:比如通過對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細膩詮釋讓電影音樂更富於藝術性;通過引入新的表現形式和創新觀念而讓古典音樂更具有挑戰性、更能吸引眾多年輕觀眾。"雖然說的是《臥虎藏龍》的音樂,但卻說出了譚盾一貫的音樂理念和追求目標。

  沒有一個人能像譚盾一樣,能成為這樣一個打破東方與西方、下裏巴人與陽春白雪、傳統與現代、簡單與複雜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個生長於中國的東方人,在東西方文化世界裏揮灑自如;一個曾經在農村務農的下裏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貴賓;一個常常使用古老、自然樂器的音樂家,卻常常使這些樂器發出最不可思議的、先鋒的聲音;一個被認為是前衛先鋒的作曲家,卻擁有最大眾的音樂聽眾;一個音樂界的能人,卻讓他的音樂與戲劇、裝置等別的藝術門類融為一體……他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不斷給他提供了不斷打破各種界限、進行多元文化創作的壓力與可能,而他這種打破與創作也不斷豐富著他的背景。

  "離經叛道"

  最早令他名噪國際的是用"陶器"和"紙"來創作音樂,此外"石頭"和"水"也是他非常喜歡在音樂中使用的,有名的《陶土樂》、《水樂》、《紙樂》等實驗作品引起國際樂壇注意。除了用"陶器"和"紙"作為他編寫樂曲的配樂外,譚盾也比較喜歡以大提琴、編鍾等樂器作配樂,但那不一定是大提琴傳統的聲音,在《臥虎藏龍》中,譚盾讓馬友友將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聲音,而在《交響樂1997--天地人》中,大提琴的聲音隻能用"令人瞠目結舌"來形容。

  將東西方音樂進行融合是譚盾慣用的方式,《臥虎藏龍》中以非洲鼓伴和中國音樂不過是小菜一碟;在歌劇《馬可波羅》中,他把西方歌劇與中國京劇唱腔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歌劇語言,給國際樂壇帶來的震動至今猶有餘響;在弦樂四重奏《鬼戲》中,他糅合了中國皮影戲、民謠《小白菜》和琵琶演奏,紙和水也成為樂器的一種,同時,每一個演奏者又像一出戲劇的表演者;這種融合在將京劇、歌劇、木偶劇、交響樂融為一體的多媒體交響曲--《門》和《周朝六舞圖》中更為變本加厲,《門》講述了中國的虞姬、日本的小春重生和西方的朱麗葉三位愛情悲劇的主角,在生死門前所袒露的愛情觀。作曲譚盾既是指揮,又擔任生死判官的角色。這部音樂作品還將流水聲和古老英文打字機的打字聲,與音樂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令人回味無窮。《周朝六舞圖》是譚盾為中國舞蹈家黃豆豆度身定製的作品,它用青銅編鍾為表達手段,配合譚盾富有個性的手擊和吟唱,再現了先秦祭祀場景。

  這些令人不斷感到新鮮的創作並非一開始就贏得一片叫好聲,著名的《紐約時報》在把譚盾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以前,也曾把他罵得狗血噴頭:"這個中國人為什麽一定要讓我們把啤酒和葡萄酒混到一塊喝呢?為什麽這個人一定要把小提琴寫成像京胡的樣子呢?"即使在西方也曾經有很多人說,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這兩者從來就不可能在一起。多年來,中國藝術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一條逾越東西方文化鴻溝的道路,這種對話漫長而艱難。不光如此,譚盾自己說道:"無論是在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之間,在通俗和非通俗之間,在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之間,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都有很多很多的隔閡,突破這些隔閡很難。"藝術的純粹與融合之間的爭論在長時間裏一直未能休止,融合要不意味著新的生命力,要不什麽都不是,在一切爭議中,譚盾堅持並成功了。

  至今有一種聲音認為,譚盾的成功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後現代拚貼風潮不無關係,譚盾本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我根本不感興趣把中國的文化或者其他什麽跟美國的文化這麽並列地'拚'在一起。"在他看來,他在國際樂壇的成功、《臥虎藏龍》獲奧斯卡獎,重要的是這無論對中國、世界文化來說,都是一種跨越、交流、衝擊的現象,尤其體現了東方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中的提升。

  除此之外,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作為多元文化典型代表的譚盾的日漸走紅,與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風潮的興起是相關的,而他無疑是其間的領軍人物。在談到"音樂的未來是什麽"的時候,譚盾還說:"音樂的未來是無邊界的,但是是多樣的,我21世紀的最大夢想是,成都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味道。"有人不太理解他的後半句話,他既然說世界的文化正打破邊界走向融合,為什麽希望"成都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味道",但在譚盾看來,音樂沒有了邊界,但卻更加的多樣化,"成都小吃的味道"大概就是他身上的中華文化底蘊吧。

  2001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他的"永恒的水" 協奏曲和《臥虎藏龍》協奏曲以絕對全新的視覺聽覺衝擊力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水》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別,台上全是水,水即獨奏樂器。譚盾為此專門做了50多種有關水的裝置,它們可以讓水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譚盾說:"我們天天的生活都與水有關,可是你聽到水的聲音沒有?"他為此講了一個故事:在紐約一個島上,一位猶太老人天天坐在海邊看水,譚盾問他:"你每天都在看什麽?"他答:"水有意思,在陸地上可以劃分美國、加拿大,但水是劃不開的,昨天有可能從我的家鄉來,明天又可能流到別處去,你看到每天的水是一樣的,但我看水天天是不一樣的。"譚盾說,這部作品一是強調人們生活與其中從未聽到的聲音,聽眾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環保,沈從文有幾句話,大意是,水除了流過山流過河,是否流過你的頭腦,你的身體,能不能聽到清澈、寧靜,也是物質環境對人的乞求。

  聽音尋路

  2004年10月31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作曲家譚盾推出的一部名為《地圖》的音樂作品倍受關注,在這部音樂作品中,譚盾將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並把它稱之為多媒體景觀音樂。近兩年,譚盾帶著他的這部作品在國內外巡回演出,尤其是在湘西鳳凰演出時,譚盾曾經將演出舞台搭建在鳳凰古城北門碼頭的沱江河畔,3000多名當地居民聚集在此,現場聆聽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

  其實"地圖"這個字,實際上它是一個,心力曆程的地圖,是一個文化的地圖,也是一個尋找過去與未來,尋找根與前景的一個地圖,跟傳統的現象蠻相和,因為人類的語言發明之前是有音樂的,在語言發明之前,他們是聽音尋路,過一個寨子的時候,過一個村的時候,你必須留下你的歌, 這樣所謂聽音尋路,聽到回聲,聽到對歌,聽到鄉間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音調,不同的節奏,尋找你的去路,尋找你要去的方向。那麽我覺得聲音的地圖可能是永恒的。它可能是超越於繪製的地圖,也超越於電腦的地圖,也超越於雷達的地圖,因為它是連接於我們生命和過去根的一種這樣的東西。所以地圖的含義從作曲的角度來說,實際上融合新的科技,融合媒體,融合電視,最重要全部集中在聲音,在音樂,在這種傳統的根的一個基礎上,去創作的一個樂曲和觀念。

  譚盾的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音樂創作之路。他做出了水樂、石樂等離經叛道的音樂,他的作品和為人都備受爭議。但這位被貼上另類標簽的音樂大師熱情似火的個性和對音樂的執著,是他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二十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受到各地音樂愛好者的尊重和喜愛。其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響戲劇係列、觀念音樂--自然係列、歌劇《茶》、多媒體交響協奏曲係列、《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四重奏與琵琶《鬼戲》、歌劇《牡丹亭》、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委約的歌劇《馬科·波羅》、受德國"巴赫國際協會"委約的《複活之旅》、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的《臥虎藏龍》、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音樂、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世界交響曲》以及為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改編創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等。而這些作品大都由世界著名指揮家和樂團及帕爾曼、馬友友這樣的大演奏家來演奏的。這些驕人的成績足以說明,譚盾已經用中國文化作為根基,融入世界音樂大氛圍中,並完全被世界所接納,所歡迎。

MARTIAL ARTS TRILOGY with Tan Du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 Hero * The Banquet
First Time Presented in America!
A Bridgepoint Education Summer Pops Special Concert - Subscribe Now!
Thursday, July 21

Tan Dun, conductor
Liang Chai, violin
Ben Hong, cello
Sun Jiayi, piano

Love - Betrayal - Death - Revenge! Academy Award-winning composer Tan Dun will conduct the scores to three of his most critically acclaimed martial arts films in cinematic history. In this dramatic and beautiful presentation, scenes from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Hero and The Banquet will play on jumbo video screens while conductor and orchestra deliver the passion and power that thrilled movie audiences worldwide. Just in time for Comic-Con!


城裏還挺漂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