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小鎮故事多 (一)

(2011-04-20 12:34:31) 下一個

  夢中的小鎮,現實中已麵目全非了,留下的些許痕跡,破殘不堪。那是個生我養我的小鎮,現在走到隻剩街頭留著半邊的街上,估計沒人能認出我。

  時代在變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即便把新的拆了,再蓋成舊的,也不會再有原來的味道了。對急功近利的現代人來說,錢比先人多了,技術比先人強了,但要修建出原汁原味的老宅,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這就有點像人與人間的感情,很多人,遇到新人,就把舊人忘了;還有人,對舊人念念不忘,但再也無法回到過去了;很少有人,義無反顧,回到舊人身邊,其實也是重新開始。

 那老屋,不改造,已沒法適應現代化的生活了。過去的,永遠過去了。

  和小鎮不同,那些保存下來的江南古鎮,大都處於不發達地區,且交通閉塞。等到發現它們的存在,已到了人們意識到它們的價值的時候了。不管是為了旅遊賺錢,還是為了別的什麽,總之,他們幸存下來了,是一件好事。還有一處不同,有些古鎮,是一個或幾個有錢人,在外發了財,回老家修豪宅,建花園,榮宗耀祖。那是請了當時最好的工匠,化了最長的時間,揮霍了無數的銀兩,一磚一瓦精心打造出來的。

   我們那小鎮,無論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還是房子的建築風格,都不是為了一家人或幾家人,而是為了共同的繁榮。據說,小鎮是有幾家手工作坊起家而發展起來的,作坊慢慢演變成一個一個弄,小鎮便有了自己的地名叫七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乾隆皇帝坐船下江南時,因為我們方言中"弄"和"龍"發音相同,小鎮便改了名。

   小鎮上的人,解放前都以做生意為主,鄉下也會有些田產。小鎮上的建築,有著明顯的江南特征,小橋流水,漿聲燈影,青石板大街,小碎石人行小路,青磚斜鋪的店前過道,白牆黛瓦,雕花格窗。

   典型的房屋,沿街是店麵房,穿過店麵,是一天井,過天井便是正廳,廳後麵是廚房,若是樓房的話,廳上麵是睡房,再往後過了廚房,往往又是正房,後門出去,是公用的場地。而沿河的房子,後門出去沿石階而下,就是河。那些人家,可開了後門,去河裏洗衣洗菜。

   解放後,每家的店麵房給國家占用,有些地方不再開店,比如我老家和隔壁人家,沿街的木質排門板換成了門和窗,變成了小診所。老街和老房子很快就隨著小鎮的發展和運河的開發而被拆除。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沿河有很多房子被拆掉;在三年級時,運河拓寬,又拆掉好多房子,取而代之的是新蓋的水泥房,一樓是商店,二三樓是居民用房,石子路也全變成了水泥板路;再後來,我們那條街的對麵半邊,全部被拆。隨著落實政策,被國家占用了幾十年的房子返回各家,商店搬去新樓,老街昔日的繁榮就此終結。  

  此後,曾經的對門老鄰居,要在菜場或商店見麵,大聲地打招呼,訴說你怎樣我怎樣;再後來,非本鎮人越來越多,外鄉人外地人越來越多,老鎮上的人,淹沒在這些人群中。這個小鎮,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風采,它的傳統,它的文化,它的人們,它的整個布局,緊跟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和其他農村集鎮相比,不再有自己的特色。

   運河上人工手搖的船隻,被機動船取代,漿聲換成了柴油機的噪聲;機器聲隨著船隻一起飛過後,河麵留下的不是漣漪,而是飄著柴油的浪濤,拍打著不再寧靜的河岸;運河上的拱形石橋隨著運河的加寬被炸掉,新型水泥橋建成,又高又大;小河上的小石橋,也被水泥橋取代,河中清澈的河水,慢慢泛黃,河水不再能飲用,不再能生活之用;再後來,由於大量采用地下水,地麵下沉,運河邊,小河邊,築起了堤壩;------。

   一顆閃亮的珍珠, 落入泥沙,從此失去了光澤。

   現在一些有識之士,正致力於小鎮的改造,運河兩岸,已出現了新的生機。小鎮是否會重新放出光芒?不得而知。但千年小鎮,有數不清的故事,深深的埋在青石板底下。

   我隻想把我經曆的和聽到的一些小鎮故事寫出來,瑣碎,但很親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煥華 回複 悄悄話 很親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