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昨天下午抵達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苦盞(Khujand)。苦盞不同於首都杜尚別,可以說是有機發展而成的古城。
苦盞,位於塔吉克斯坦的北方邊陲,費爾幹納盆地(Fergana Valley)的穀口,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有著厚重的曆史感。
費爾幹納盆地以物產豐富著稱,土地麵積隻占中亞的0.55%,卻養活了22%的中亞人口,被譽為“中亞明珠”,足見其是中亞最富饒的地方。另一方麵,費爾幹納盆地,被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分割得七零八落,三國邊界犬牙交錯,甚至彼此都有飛地在對方國家。三國間因政治,民族,宗教等問題在這裏衝突不斷,甚至多次發生廝殺和戰爭。那麽,這塊被視為中亞風水寶地的盆地,是怎麽變得如此糾結,甚至有中亞火藥桶之稱的呢?
一種說法是,三國的邊界線是由蘇聯當局劃定的。邊界線的劃定故意穿過各個主體民族居住區,將同一個主體民族劃分到不同的國家中。比如,吉爾吉斯斯坦邊境內有許多烏茲別克人,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也有許多塔吉克人。蘇聯當局這麽做的目的是擔心地方民族主義。事實上,蘇聯的確達到了目的。無論是在蘇聯時代,還是後蘇聯時代,中亞各國彼此間的關係遠不如與莫斯科的關係密切。
來到苦盞,也就進入到了費爾幹納盆地。酒店房間的涼台麵對著中亞最重要的兩條母親河之一的錫爾河(Syr Darya)。此處的錫爾河生機勃勃,但想到它不久將會在抵達鹹海(Aral Sea)前消亡,心中一陣惆悵。
源於天山山脈流進鹹海的錫爾河,和源於帕米爾高原也流入鹹海的阿姆河,是中亞的兩條母親河,兩河之間的地域,也稱中亞的兩河流域。在這個係列遊記的第二篇中,曾經提及過人類文明的搖籃,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孕育的兩河流域。我稱其為美索不達米亞衝擊平原。而本係列之前曾經提及的兩河流域,特指中亞兩河流域。
在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將大批青年人送至中亞大草原上墾荒,以期解決蘇聯糧食短缺的困擾。最終的結果不僅沒能增加糧食生產,卻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河流提前枯竭,曾經浩瀚的鹹海,如今幹成了一個個小湖泊,北部大草原退化嚴重,有些甚至成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禁區。
吉爾吉斯斯坦計劃在錫爾河上流修建世界上最高的大壩用來發電。這同樣遭到了烏茲別克斯坦的強烈反對,令原本已經惡交的兩國關係更加緊張。
在蘇聯時期,像杜尚別曾經被改名為斯大林納德一樣,苦盞曾也經被更名為列寧納巴德。
苦盞之夜是我們在塔吉克斯坦境內的最後一晚。在我們四位隨團工作人員中,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助理CEO和兩位司機將在塔吉克斯坦境內結束他們的隨團工作。在前往昨天告別晚餐的途中,我們觀覽了苦盞夜景。
途中路過苦盞圖書館。有興趣可以比較一下杜尚別的圖書館。
送別助理CEO阿明(後排左2)。
晚餐結束後,回酒店的途中,我們去體驗了一下錫爾河上的觀光纜車。
酒店涼台上昨晚和今天早晨錫爾河的景象。
苦盞有座塔吉克斯坦境內最大的巴紮(集市):潘尚別(Panshanbe)。潘尚別在塔吉克語中是星期四的意思。今天正好是星期四,我們上午離開苦盞前,前往潘尚別大巴紮遊覽。
能讓中亞各國團結一致的議題不多,共同抵禦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中亞找到落腳點是其中之一。伊斯蘭教是塔吉克斯坦的國教,但人們隻能在國家清真寺或家裏做祈禱儀式。
潘尚別大巴紮的清真寺以及族長陵墓是塔吉克斯坦保留不多的清真寺。
前幾天在新聞中看到巴以戰火又起。借此照片,讓我們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
潘尚別大巴紮內。
潘尚別大巴紮正門上懸掛著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的畫像。這位總統在2016年修改憲法。新的憲法允許總統連任無數次,同時還將總統最低年齡限製從三十五歲降至三十歲。而當時拉赫蒙總統的長子剛剛年滿三十一歲。雖然沒有跡象顯示拉赫蒙會在短期內將權力交給兒子,但塔吉克斯坦總統明白,即使獨裁者也會麵臨死亡。
我們結束了在潘尚別的遊覽,也結束了在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遊覽。之後我們隨車駛向烏茲別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