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馬拉哈石林國家公園,這片土地一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於世,卻是馬達加斯加最閉塞的區域之一。正是因為與生俱來的神秘氣質,來馬達加斯加旅行的遊人大多為它瘋狂而執著。
貝馬拉哈石林國家公園的全稱是,辛基·德·貝馬拉哈石林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s Tsingy de Bemaraha)。它橫亙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距穆隆達瓦約150公裏,離首都塔那約300公裏,占地麵積1400多平方公裏。它不僅是馬達加斯加最大的國家公園,也是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國家公園(1990年),但直到1998年10月才正式對外開放。
Tsingy是Malagasy語,其意思是“不能赤腳走路的地方”。盡管這裏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然地貌,長期以來閉塞的交通卻讓它鮮受世人的騷擾,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期間更幾乎無法進入。公園完整地保存了億萬年來馬達加斯加孤獨進化的地質地貌和生態:宏偉的喀斯特地貌和延綿的石灰岩丘陵,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堅固、耐旱、鋒利、奇絕的石林,無數深澗幽穀和地下暗河交織出堪稱世界上最壯觀的岩石結構奇觀,至今還沒有任何一支科考隊能完整地探測該地區。
從1990開始,法國探險家和洞穴學家Jean-Claude Dobrilla出資的Antsinka Association花了9年的時間在石林中建橋,打鋼釘,加鋼纖,才讓這一自然奇觀成為遊人能進入的探險之地。目前整個石林地區的1400多平方公裏中,僅有最南端的666平方公裏允許遊人進入,其餘部分為嚴格的自然保護區,外人不能進入。
1990年,貝馬拉哈石林國家公園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
直到1998年10月才正式對外開放。
允許進入的貝馬拉哈石林區域通常又被分為大石林(Grand Tsingy)和小石林(Petit Tsingy)兩個區域,有多條徒步線路。這些徒步線路周圍遍布動輒30多米高的石林和無盡的懸崖。攀登者需要小心翼翼地通過攀爬險峻的石梯、穿過晃悠的索橋,並徒手登上不知名的懸崖,盡管有些危險,但真的很刺激。相比之下,大石林的難度更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還可以嚐試穿越Manambolo河峽穀。
昨天我們從穆隆達瓦搭乘四驅車前往這裏,盡管看上去路程並不遙遠,但沿途幾乎是清一色的“搓板路”,期間經曆了掉隊和失聯,還有武裝軍隊前來護送。同時,還得兩次搭乘渡輪穿過Tsiribihina和Manambolo河,著實領略了一番昔日冒險家的狂野情趣。
昨晚抵達這裏時夜幕已經降臨,早晨推開門窗,環顧四周,原來這裏是一個天然大景區,處處都是美景。
我們今天的計劃是,早餐過後,先前往Manambolo River上探尋沿岸的千年岩洞,下午攀爬小石林,讓每人有機會先試試自己的“腿力”,以確定明天是否能參加攀爬難度更大的大石林。
早餐過後,我們來到村頭,從這裏搭船前往Manambolo河上。
泛舟在古老的Manambolo河上,探尋沿岸的千年岩洞。
兩岸的岩石在流水的常年衝蝕下呈現出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沿岸岩洞千奇百怪,隨著河水漲落時隱時現,曾被當地土著用來做不同的用途,有的用於儲藏糧食,有的用於存放珠寶。
沿河登岸查看了幾個原生態的鍾乳石溶洞。
我們歡樂的馬達加斯加團隊。
又是一個岩洞,我們再次登岸查看。
登到洞口,回頭看才感覺出這洞是如此高。
原來這個洞叫做“小舌洞”,因為洞裏有塊岩石很像人喉嚨口的小舌頭而得名。
在洞裏發現了蝴蝶。
當地獨特的雙拚香蕉型木舟,其中一長一短,長的那頭在船尾,是艄公的位置。
岸上有新發現,大家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
原來古老的Manambolo河兩岸還曾經是非洲移民和馬來移民的爭奪之地。非洲移民為了宣告自己對沿岸的擁有權,將祖先的顱骨懸放在岸邊的懸崖上。
盡管馬達加斯加從一億五千萬年前開始存在於世,但在漫長的時間更替中,除了稀奇古怪的生物之外,這裏一直荒無人煙。大約自公元1世紀起,少數來自東南亞和大洋洲上的印度尼西亞人、婆羅洲人(今馬來西亞人)乘船漂洋過海來到這裏,這些最早的移民們帶來了種植水稻的傳統、東南亞的農產品,和源自南亞次大陸的語言。公元9世紀開始,來自不同地區、種族的人群陸續上島定居,非洲大陸的班圖黑人和阿拉伯人也相繼抵達這裏,他們經過長期的原始生活,同當地人通婚,逐漸演變成單一的現代馬爾加什人。
湛藍的天空將枯水期淺淺的河水映成藍色,沿岸淺灘處的稻田中,馬達加斯加婦人正在插秧。
在結束了Manambolo河上的泛舟後,下午我們來到小石林中攀登,為第二天征服大石林做演練,同時測試大家的體能和適應能力。
行前,兩位當地的年輕導遊鄭重介紹公園的曆史、地貌和攀登注意事項。之後導遊打量著我們這群大媽說“通常攀登這段路程大概需要2-3小時,我們時間寬裕,大家無需有時間壓力,安全第一。”
壁立千仞的岩石夾雜著的裂縫組成了成片的石林。石峰更猶如被鋒利的刀片雕刻般鋒芒展露。
我們需要攀登的小石林步道是從底部盤旋到高處觀景台,全長1公裏多。
鋸齒般的石峰被我們踩在腳下,蜿蜒曲折的石縫任我們穿越,撥開荊棘登上頂峰,我們馬達加斯加團隊的全體隊員人人展露身手,個個都是好樣的。
在岩縫間行走。
馬達加斯加這片石林,是世界上少有的幾處真正能親近攀爬的石林,其他絕大多數石林都隻能遠觀。小石林初試鋒芒的演練大大激發了大家對第二天征服大石林的興趣和信心。
第二天,我們去攀登大石林。行前每人都被要求穿戴上“保險索”(harness),頓時有了要玩“真”的感覺了。事後,根據我們團隊中的資深健行達人Willow 判斷,這次大石林的攀爬難度至少已經達到了Sierra Club 的4C級別。我雖然對此難度等級沒有概念,但從Willow 的話語中,可以體會出:我們這次大石林的攀爬可謂上了刀山了,牛大了。
我們攀登的大石林的路線中,將包括一段險峻的上行,攀上最高觀景平台,走過一座鋼纜吊橋,鑽進岩洞匍匐一段,最後抵達石林的穀底,稍事休息然後返回。全長3公裏多,預計正常攀行的時間是4-5 小時。
一邊走一邊聽當地導遊介紹這裏的是生態和地貌。
馬達加斯加石林形成於大約2億年前的海底。侏羅紀時代的瀉湖底部堆積了多層方解石,形成了厚厚的石灰岩床。後來地質構造活動使石灰岩升高,在更新世冰期海平麵下降,更石灰岩暴露出來,帶來大量的海底生物化石。這些古老的沉積物由海上季風帶來的雨水衝刷,較軟的岩石衝走,堅韌的岩石留下,才形成今天骨感的鋸齒狀。同時,地下水在地表下麵雕刻了洞穴。
途中稍稍留心就可以看到這些地殼“造山運動”留下的“痕跡”:億萬年前海底生物化石。
發現什麽啦?隊友們紛紛掏出手機照相。哦,又遇見“馬島的精靈們”在樹間跳躍。
馬達加斯加世間罕有的地形,使這裏成為珍稀動物和鳥類的天然避難所,11種狐猴生活在附近原始森林和灌木叢中,小型食肉哺乳動物如環尾貓鼬也常常可見,鬣蜥和變色龍也是這裏的常客。盤踞於此的100多種的鳥類中,就包括瀕臨滅絕的馬達加斯加魚鷹和朱鹮。下篇馬達加斯加遊記將會專注與這些馬達加斯加的珍稀動物。
拉伸一下筋骨, 準備開始向上攀!
在壁立千仞的石林中尋找著上行的步道。
發現了這隻梯子。
上行攀登的角度幾乎是直上直下的90度。
登上第一個觀景台後,環顧四周,發現遠處一位帥哥在岩石上喘氣 (大家試試,看能不能在下麵照片中找到帥哥)。
繼續攀登。
途中被隊友拍馬屁了。做慣了焦裕祿的我,一下受寵若驚,時刻惦記著何時拍回去。
這是我比較喜歡的兩張照。有恐高症的朋友真的不合適前往。
在這個天然大景區裏,雖然道路異常崎嶇,但處處都是美景。
登上又一個觀景台。
橋下就是萬丈深淵,絕對的“高處不勝寒”。
在石尖上奔放,在吊橋上舒展情懷的一群大媽們。
在岩洞裏匍匐前進。
抵達穀底休息間隙,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這就是馬達加斯加的又一特有物種:環尾貓鼬。
環尾貓鼬,非常靈敏,善於攀爬,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無脊椎動物,魚,卵為食,偶爾也吃昆蟲和水果。
環尾貓鼬的到來,引起了大家的一番驚訝和好奇,慶幸又多了一份見識和收獲。
休息了片刻後,大媽們又精神抖擻起來,出發返回。
在此,特別鳴謝我們的三位隨行導遊,正是他們細心入微的安排,盡心盡責的護程,詳盡的解說,不僅確保了我們的安全,增添了我們途中的樂趣,也豐富了我們的見識。站在我們身後的是我們馬達加斯加團隊的CEO(chief experience officer),他也曾經榮獲了2017 G Adventures (globle)最佳導遊的稱號。
途中被拍馬屁後,不忘及時回報。提供拍照服務,實行100%滿意度全保。
寫這篇遊記時,我查看了隊友Willow和LQ的遊記。在LQ的遊記中,我發現了這樣一段文字:
引述群主的感言:“在石林攀爬過程中,我們的整個團隊互相關愛,互相鼓勵,堅韌不拔,勇攀頂峰。登頂的成功讓大家直呼太過癮了,相信也給了我們每人不同的激勵和人生啟示。”
嗬嗬,我已經不記得自己說過這些話了,但是, 這次美好而又奇特的經曆卻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