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有人說,以色列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聖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聖之所是聖殿的中心。現在這片區域就是聖殿山。遠處聖岩金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下麵就是哭牆。
沒去耶路撒冷之前就聽說了:“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又有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老城遊逛了兩天,大概是我缺乏悟性,還沒有那種“九分”“九分”都在耶路撒冷的感受。但是,耶路撒冷的確非常特別,估計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麽特別的地方了。
“耶路撒冷”在希伯來語中是“和平之城”的意思,數千年的曆史讓它成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麵積僅1平方公裏的老城被分為穆斯林區、基督徒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四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著特別的分界線。老城聚集了耶路撒冷很多具有重大宗教意義的地方:猶太教的聖殿山,西牆,基督教的聖墓教堂,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都在老城的範圍內。
在老城的遊客信息中心,我領取了一張耶路撒冷曆史進程提示卡。這張卡展示了耶路撒冷除了同時被三大宗教視為聖城外,世界曆史上,幾乎所有大的政權更迭都想將耶路撒冷據為己有,一個個政權的疊加使得耶路撒冷的曆史就像是一塊千層蛋糕,但卻血腥的難以下咽。(我早年自創的千層蛋糕可是非常的好吃哈 ,不信看這裏《讓煎餅飛》)
從埃及飛抵耶路撒冷後的第一天,我下榻在老城附近的耶路撒冷國家酒店,準備第二天清晨搭車前往約旦遊覽。
耶路撒冷國家酒店所在的位置屬於穆斯林集中的地方,當時正逢齋月中,中午的街頭人聲鼎沸,賣什麽的都有,就是沒有找到開門營業的餐館,不得以買了些水果先回酒店充饑,準備等著傍晚時分再出去覓食,順便也探一下第二天清晨前往搭車集合地要走的路。
傍晚走出酒店時,街頭依然是人來人往地嘈雜。大約七點左右,等我搞妥一切往回走時,突然覺得街頭除了三五成群背著槍的軍人外,幾乎不見其他行人。剛走過老城的大馬士革門突然聽到兩聲槍響,轉身看去遠處好似飄過一縷白煙,我停下腳步有些不知所措。不遠處的一位警察走了過來對我說:it’s okay, you can go now。我躊躇了一下反問道:really? 警察再次保證說:you are safe。想想沒有其它路可以回酒店,隻好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回酒店。那天夜裏似乎也聽到過一兩次槍聲。後來這些槍聲被證實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又一次火拚。
從約旦再回耶路撒冷後,我在老城裏遊逛了兩天,又回到過那天聽到槍聲的大馬士革門前踩了踩點,拍了幾張照片做個記錄。
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
那天傍晚走過路過的大馬士革門附近的街道。
穿過大馬士革門便走進了老城的穆斯林區。
跟著手機上的語音導遊,走了一遍“苦路”。
苦路(Via Dolorosa),在基督教傳統中是耶穌走過的最後一段路。很多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都要重走耶穌的苦路。
阿克薩清真寺,周圍都是古耶路撒冷的遺跡。清真寺隻對穆斯林開放,所以我們也隻能在遠處眺望了。
聖堂(聖殿山),聖堂是在所羅門聖殿原址上修建的,很多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也將其稱之為聖殿山。非穆斯林進入聖堂的唯一入口是通過木橋連接到的門。圓頂清真寺是聖殿山上的“皇冠”,也是城市獨有的地標,出現在無數明信片上。
西牆是位於聖殿山上猶太聖殿的遺留外牆,也稱為“哭牆”(Wailing Wall)。
西牆前的禱告區有男女之分。進入禱告區的女性要求穿著不能太暴露,而男性一定要戴Kipa(猶太人的小圓帽),以表對上帝的敬畏。我們都看到川大大到訪西牆時戴了小圓帽,習大大哪天到訪時也必須戴,無一例外。(因為有“習大大”關鍵字,這篇博文發新浪時竟然受到阻礙!)
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徒們在西牆前或哀哭或低聲禱告,表述流亡之苦和對古神廟的哀悼。
據說在西牆下許下的心願上帝會讓願望成真。相信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心願、祈禱寫成小字條,放到西牆的縫隙中。
麵對如花似玉卻又不得不肩跨衝鋒槍的美少女們,原本來西牆看熱鬧的我也不由地認真起來,在小紙片上寫下我的心願塞進牆縫裏:願人人平等,天下太平。
雅法門(Jaffa Gate)
門口有位藝人在演奏。
穿過雅法門,不遠處就是大衛塔博物館。
晚上又回到大衛塔觀看了一場講述耶路撒冷曆史進程的燈光表演。表演中嚴禁拍照,隻能留下幾張表演前的照片。
沿著石板路走過亞美尼亞區
來到猶太區。
錫安山是耶路撒冷老城南部一座山,常常被人們用來當作耶路撒冷全城和以色列全地的代名詞,簡稱為“錫安”(Zion)。比如這張川大大到訪以色列時街頭上掛出的標語牌。
錫安山上的馬可樓,也是耶穌與他的門徒們進行最後晚餐的地點。
門口大衛王的塑像,據說該塑像非常有爭議。
穿過一扇小門就來到了最後晚餐發生的餐廳(Room of the Last Supper)
錫安山還有大衛王的墓地。大衛王墓實際上是個衣冠塚,棺木上覆蓋有一塊裝飾華麗的布。由於大衛王墓是僅次於西牆的猶太教聖地,每天來此朝聖的教徒總是會將狹小的墓室擠滿。
聖母安眠堂(Hagia Maria Sion Abbey)。東正教徒相信這裏埋葬著耶穌的母親瑪利亞。
不記得這棟建築物是什麽了,誰給補充一下。
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聖墓的各個部分被基督教不同教派所控製。教派之間關於教堂內部各部分的歸屬之爭十分激烈,到目前為止還毫無休止的跡象。各派長年爭鬥的結果就是聖墓教堂大門的鑰匙掌管在基督教教派外的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其負責打開大門,嗬嗬。
每年都有數千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信徒前來聖墓教堂朝聖。
進入教堂看到一塊石板,呈暗紅色,相傳是耶穌從十字架上被卸下後曾經躺在這塊石板上,暗紅色的是耶穌的血跡。
耶穌受難祭壇,這裏是當時耶穌被剝去衣裳和釘十字架的地方。
耶穌墓
在耶穌墓前麵的禮拜堂中,有一個卵形石杯,這裏是苦路的盡頭,也被基督人稱為“世界的中心”,“世界的肚臍”。
教堂裏的這些人究竟過著什麽樣的生活?
今天的耶路撒冷老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對比如此強烈的令人難忘。
橄欖山(Mount of Olives),是耶路撒冷最高的山,因周圍遍植橄欖木而得名。根據聖經中的記載,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而耶穌死前一周也是從這裏進入耶路撒冷的。
橄欖山上俯瞰日落下的耶路撒冷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我沒有時間專程去那裏看日落,隻是順道上了橄欖山,留下美圖幾張。
慶幸這個聖城是由以色列管理,而不是由巴勒斯坦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