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拉索(Curacao),是我們這次南加勒比海遊的最後一站,距離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海岸大約隻有30~40英裏。
庫拉索與博奈爾一樣,都位於颶風侵襲帶以外,為半幹旱草原氣候。島上的植被與之前停靠的聖馬丁,多米尼克,格林納達典型的熱帶植被不同,卻與美國西南部相似,各種仙人掌、多刺灌木以及常綠植物在這裏十分常見。
上岸後,恰巧又遇上了在格林納達一同出遊的母親和她的一對兒女,於是,我們又搭上了同一輛遊覽車。
庫拉索島上最早的居民是南美印第安阿拉瓦克族人。1499年西班牙人來到這裏,之後大肆殺害阿拉瓦克人。1634年,該島被荷蘭人占領後,荷蘭人把這裏變成了一個黑奴貿易中心,他們從非洲買來黑奴,在這裏進行交易,之後黑奴又被運到南美和加勒比的其它地區。
奴隸貿易使庫拉索島變得富裕,島上建起了許多殖民者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直到今天還矗立在那裏。
當年黑奴居住地地方。
20世紀初,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發現了石油,這徹底地改變了庫拉索島的命運。荷蘭皇家殼牌(Shell)集團以及荷蘭政府在這裏建造了一座龐大的石油精煉廠,由此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並引來了一波周邊國家移民此地的風潮。
庫拉索島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理想的煉油地點,是因為它遠離南美的社會動亂,而又接近馬拉開波盆地油田。它還擁有可供大型油輪停靠的天然良港。
隨著人口的流入,大量的住房在這裏建成。然而,矛盾也開始激化,島中的不滿和對抗情緒日漸高漲,最終達到頂點:1969年5月30日爆發了暴亂和抗議活動。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殼牌公司最終決定撤離該島,以象征性的錢款向當地一個政府屬下的財團售出了煉油廠。此後,庫拉索開始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今天正努力以其獨特的曆史和遺跡擴大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這些住房都是殼牌公司在此期間興建的。
同其它加勒比群島一樣,天主教是島上最大的宗教,占人口的85%以上。猶太教徒的規模雖然很小,但其在庫拉索的曆史上卻有著重要的影響:1651年,庫拉索島上成立了美洲第一個猶太教會。這座教堂一直使用至1730年。
我們到訪的當天正遇該教堂關閉,隻好拍了張教堂外景。
在前往岩洞Hato Cave的途中,再次喜遇火烈鳥。
庫拉索的殖民史使其成為一個多種語言並存的社會,島上的居民一般都可以講好幾種語言。在岩洞Hato Cave,這位21歲的講解員可以流利的用4國語言講解,讓同行的這對孿生小兄妹敬佩不已。
參觀岩洞Hato Cave。因為洞內嚴禁拍照,隻有這張洞口照片了。
Curacao,與島同名,是一種利口的加勒比海Rum酒,用當地產的橙皮釀造而酒。我們跟著司機參觀了一家釀酒廠。
在威廉斯塔德的Punda區有個水上漂浮市場(Floating Market), 主要出售每天來自委內瑞拉的新鮮農副產品。
在首府威廉斯塔德,一大批具有曆史性的建築物使庫拉索島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中。這些建築結合了荷蘭和西班牙殖民地的建築風格,色彩斑斕,猶如置身於童話世界。
關於庫拉索建築與眾不同的色彩,島上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荷蘭人統治庫拉索島時,當時的統治者認為折磨他的偏頭痛是加勒比海上的太陽反射到白牆麵引起的,於是命令當地居民將建築塗成除白色以外的其它任何顏色。
埃瑪女王橋(Queen Emma Pontoon Bridge),是一座橫跨聖安娜灣(St. Anna Bay),連接該城的蓬達(Punda)和歐特洛邦達(Otrobanda)兩地的浮橋。該橋最初建於1888年,每天打開數次讓過往船隻通過聖安娜灣,當地人又常常把這座橋稱呼為“搖擺老夫人”(Swinging Old Lady)。
在“搖擺老夫人”上留個影。沒想到回來後在相機裏發現了這張配合默契的“T台”照。
離開前碰巧有機會目睹了過往船隻通過聖安娜灣。龐大的“搖擺老夫人”在一陣警鈴聲之後緩緩移向歐特洛邦達一岸,看著通過海灣航道駛離而去的船隻,不由得感歎:100多年前就已經實現了這樣的工程,真是了不起。
荷蘭人十八世紀在聖安娜灣的製高點上建立了城堡,用於保護聖安娜灣。今天,人們十分欣賞城堡的藝術性。設在古堡軍事掩體內的各種美味餐廳更是座無虛席。
離開庫拉索前,我們在這裏喝了杯飲料,蹭了會兒WIFI。
庫拉索,加勒比海上最具有浪漫情調的小島,讓人流連忘返。
點擊閱讀更多加勒比海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