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炒飯幾乎是所有中國孩子心目中最美味的記憶。童年時候生病沒有食欲,父母通常會用一盤蛋炒飯來安慰,並且是名副其實的蛋炒飯,除了雞蛋和蔥花,其他輔料是不可想象的。70年代即便市場已經日益活躍,父母手中也寬泛了許多,蛋炒飯也不是日常食物,再後來,外食越來越多,可以品嚐到各地不同風味的飲食,蛋炒飯在心中的地位似乎不那麽靠前了,充其量當中主菜之餘的補充,多數情況是還未上桌,眾位食客已經飽了,來個一口兩口是給個麵子,能夠打包帶走的就是真愛了。
幾乎任何一個中餐館,無論是世界的哪一個角落的中餐館,菜單上都可以看到炒飯,揚州炒飯,星洲炒飯,甚至泡菜炒飯,醬油炒飯,不一而足,總之萬物皆可炒飯。至於居家日常,炒飯更是成了打掃冰箱,應對緊急情況大受歡迎的一道主食。
有了孩子之後,炒飯受到家中小盆友的鍾愛。時間緊時,沒胃口時,沒得可吃時,隻要有剩的隔夜米飯,雞蛋和鹽,肯定可以滿足小人兒的胃口。
雖然蛋炒飯基礎操作簡單,人人會做,卻也博大精深,做出風格做出水平並不容易。現在網上經常有堂堂大廚出品的炒飯,讓我等覺得小小蛋炒飯卻也不容小覷,大有乾坤。自以為非常熟悉的揚州炒飯,讓我喜歡的王剛演繹了一番後,不覺感歎,原來揚州炒飯也是各有各的不同啊。
首先是雞蛋的炒法獨特,至少孤陋寡聞的我是第一次見識,兩顆全蛋四個蛋黃打散過篩,一條細線打入9成熱油,形成蛋絲而非蛋花。其次配料高檔講究。王剛大師最近設備升級,做的菜品也越來越高大上,小小的一道揚州炒飯做出了國宴的氣勢。且不說備料有宣化火腿,鮮蝦,海參,幹貝,雞腿肉,香菇,冬筍,青豆等,單是每樣都切成米粒大小的顆粒,就不覺讓人沮喪-----即便是可以備齊這些輔料,這個刀工卻不是一天可以練成的。蛋絲在晶瑩剔透的米粒和米粒大小的黑的海參,紅的火腿,白的蝦仁,黃的幹貝綠的青豆融合的成品中絲絲相連成為獨特的存在。大師對細節講究更是達到極致。除了前麵說的絲絲晶瑩的蛋絲,米飯也要完全放涼用大油拌勻,甚至蔥花都要分三次加入。
今天晚飯做了炒飯,不敢說是揚州炒飯。正好手邊有自己煉的豬油,宣化火腿就不要想了,用剛剛醃的鹹肉代替,蝦仁和鮮貝冰箱裏還有存貨,卻沒有大師過熱水處理幹貝撕成碎絲的耐心,洗淨切小塊完事,所有配料切小塊,當然不能跟大師的相提並論,比起往日已然是進步了不少,蛋絲就不用提了,蔥花也是一股腦的扔了進入,沒有分成三次。全家人吃的還算滿意。有嘴刁的居然吃出了不同。
還是不要貼自己的炒飯了吧。上一張大師的成品照片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