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讀閭丘露薇的<<大學怎樣教?>>

(2011-12-14 02:18:20) 下一個


近段時間靜寂的厲害,不僅修心養性了許多,也開始憂國憂民了。

上次回家,和在北大當教授的表妹談起教書育人的事,本想和她分享她對未來桃李滿天下的感覺,可表妹卻懶懶地,提不起勁地說:“不想上課,尤其是研究生班的課。一帶一大班人,沒幾個認真聽講,也沒人回答問題,還不如本科生。”我那時也不過是聽聽笑笑而已, 沒太往心裏去,可今天看了閭丘露薇的這篇文章,卻大為驚詫,浮想聯翩,這是國內現行的教育現狀嗎?

教育是立國之本,沒有好的文化道德教育環境,怎麽會產生好的教育成果?

中國的教育改革從一解放就開始了,可到現在也沒個穩定地係統。大學改來換去,分過來合過去,有多少政策想的是我們的孩子?

教育是互動的,沒有熱情認真忠於職守的老師,就沒有對學習產生熱情的學生,明明知到這是一個什麽都不是的文憑,還要給,還美其名曰“讓這樣的學生找到自信。”

我們的大學要怎樣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d5da0102duns.htm

            大學怎樣教?                                                                                                

在義烏工商學院,站在創業班教室的最後,看這些學生上課。老師在講台上講課,下麵的學生,一個個盯著眼前的電腦,因為他們正在接單,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家或者幾家網店。

開網店,因為掛上了電子商務的頭銜,這樣的創業似乎很有吸引力,但是和這些學生相處一天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本質上和擺地攤沒有區別,接單,進貨,發貨,唯一的不同,不用守著自己的攤位,而是眼睛盯著眼前的電腦,風險更小,因為不需要提前進太多的貨,不需要積壓太多的資金。

也因為這樣,學生的生活,除了睡覺,就是工作,問他們是不是有時間看看書,或者有沒有興趣愛好,都搖頭說沒有時間,甚至是談戀愛,一個小男生很認真的說:“對方一定要接受我這樣很忙的狀態。”我忍不住開他玩笑:“看來,你隻能夠找一個開夫妻店的。”

如果這隻是一所技術學校,那末,這樣的狀態,會讓我覺得完全可以接受,但是,作為一所大學,盡管是大專,還是讓我感覺很矛盾。也許是因為,對於高等教育,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期待,除了技能,是不是更應該重視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讓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能夠有能力思考賺錢之外的東西?

在采訪的過程中,走過一個正在上課的教室,好奇的探頭看了一眼,梯形教室裏麵的學生,絕大部分趴在桌上睡覺,老師則毫無生氣的在講台上講著課。陪著我們的副院長賈少華一點也不絕對尷尬,他說這就是現實,這些學生不喜歡學習,或者說,不喜歡讓他們學習的這些東西。

賈少華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論,他說,中小學教育,很多學生因為數學以及英文讀不好,變成了被老師一直忽略的一群人,也是讓家長頭痛的一群人,而且最終不會有上好的大學的機會,但是這並不是說,這些學生就成為不了人才。而他們的創業班,就是要讓這樣的學生找到自信。

在這個講求文憑的時代,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的競爭更加激烈,如果進不了好的大學,大學生的身份,並不會有更好的機會,但是對於這一點,太多的學校,不會直接了當的告訴學生們這一點,而是一直在灌輸他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讓他們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大學教育,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認識自己,也沒有教會學習的能力,卻給了他們太高的期待,以為拿著文憑,就可以在社會獲得很多。

就算是工商學院的這些學生,也許是學校給與他們太多未來的描述,也許是個別的幾個做成了大老板的例子,讓他們堅定的相信,自己一定也能夠創業成功。但問題在於,外部環境一直在飛速的變化,他們無法在獲得他們的學長曾經擁有的大環境而產生的機遇。

不過,這裏的學生,渴望賺到錢的背後,倒是有著對自己和這個社會的真切認識,他們寧願如此辛苦堅持,是因為知道,他們未來拿到的那張文憑,在社會上,啥也不是,他們隻能夠靠自己。

“教育不是流水線,學生不是標準件。”這是賈少華一直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既然大學生數量那樣多,脫離了過去精英教育的出發點,那末對於高等教育的目標以及方法,都需要變得多元起來。

聽到這樣一個數字,山東省就算把高考分數線降到一百八十分,還是有四萬個名額不足。在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大學生的時代,怎樣讓大學生不要虛度光陰,真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Xianke 回複 悄悄話 不是教師無熱情,不怨學生少了求知欲,是物質文明極度發展而精神文明極度匱乏的畸形社會,驅使所有人一切向錢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