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波萊羅舞曲 - 拉威爾

(2010-08-29 12:15:28) 下一個


介紹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f04560100g2k2.html

(Maurice Ravel,1875~1937)生於西布恩。父親祖籍瑞士,母親是西班牙人。拉威爾七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入巴黎音樂院。從學生時代起就注意和聲的色彩性,將新穎大膽的和聲與古典形式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功地創作了《戲水》、《小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作品,但受到保守的學院派責難,四次參加羅馬獎考試都失敗。畢業後一些有創新思想的畫家、詩人、音樂家為友,常在一起討論對藝術的見解。曾為法國、希臘、西班牙、意大利、希伯萊民歌配和聲;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獨幕歌劇《西班牙時鍾》等反映出對西班牙生活與音樂的興趣。芭蕾音樂《達弗尼斯與克洛婭》、《鵝媽媽》等都達到很高的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投軍,不久對戰爭感到憎惡和厭倦。退伍後隱居鄉下,曾到歐美各國訪問演出。晚年主要作品有兩部鋼琴協奏曲和管弦樂《波萊羅》。從未擔任過公職,隻教幾個他感興趣的私人學生,終身未結婚。1932年遭車禍頭部受傷,於1937年去世。



《波萊羅舞曲》簡介:

該作品創作於1928年。

《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麵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改編成鋼琴。

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托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隻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幾方麵特點;

1、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複九次,既不展開也不 變奏;

3、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隻是最後的兩小節才 轉調;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 ,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終隻有漸強的變化。

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隻是不斷地更換樂器,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複共進行了九次。音樂的結尾以轉調和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

更為令人吃驚的是,拉威爾在創作這首《波萊羅舞曲》時,已患有嚴重的老年性癡呆,大腦左半球功能退化,喪失語言能力,而且行動困難。但是對音樂的執著支持著他,並最終創造出了舉世無雙的波萊羅舞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