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再世

一個中國醫學生(CMG)在美國的生活。。。
個人資料
JoshuaChow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遺產有多少?(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2013-02-26 18:29:51) 下一個

 

 

老年詠歎調

 

作者 曲蘭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舞台。我們每個人都在舞台上扮演過自己的角色,都從中體驗過人生的甜酸苦辣、喜怒哀樂。老年也許是我們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段生命。也是我們最無奈的生命。

    我國已邁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200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32億,占人口總量的10.3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亞洲的1/2。而根據專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遞增,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全國老年人口總量將達到4億多,占總人口的1/4多。

據調查,目前在我國的老年人中,空巢率已經達到26.4%,這就意味著有1/4的老人身邊無子女照料。他們一旦到了高齡,喪失自理能力,生活就會非常困難。

   
    曾有人寫過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說父親晚年寂寞,很想和兒女們說說話,可是兒女們始終很忙。後來父親去世前對著聚集在床邊的兒女們很興奮地說了許多,兒女們怕他累著,勸他不要說了,好好休息。他最後倦意地說了一句:好吧,不說了,你們都很忙。然後他就真的永遠休息了。

    對於我們這個一貫講究養生之道的民族來說,對衰老與死亡的恐懼在我們心理上造成的衝擊可能比其他民族更為深刻一些。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經超過了71歲,但從整體上來說,其中1015年的生命質量是比較低的,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直躺在床上,有的幹脆就是植物人。絕大多數人在這1015年裏疾病纏身,痛苦不堪。

    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人類破解基因後,據說人的壽命還會大大延長。於是我們就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段生命將是老年,如果我們真的有幸能活到150歲,但我們一生的工作時間可能隻有30多年,我們的積蓄隻能保證我們活到80多歲,剩下的日子我們該怎麽辦?長命百歲固然可喜,但高齡卻常常是疾病纏身,我們那點兒收入,能讓我們維持健康嗎?

    在我周圍生活的老年人中,我發現,他們最恐懼的就是疾病,特別是疾病導致的意外死亡,很多老人明顯缺乏安全感。一位居委會主任告訴我,她的轄區內有一對年齡均已90多歲的老兩口,他們時常囑咐她說:主任,你平時經常來看看我們,你如果敲門時,我們5分鍾之內來給你開門了,就沒事,如果沒開門,你就得想辦法來救我們了。

   如果說,在一生中,我們可以幸運地躲過戰爭、車禍、火災等種種意外事故造成的悲劇的話,卻無論如何也躲不開另一種悲劇——喪偶(隻要你不是死亡的那一方),區別隻是或遲或早罷了。而喪偶的悲劇最多、也最普遍的,恰恰是發生在人生最脆弱的老年期!

   目前,北京已經出現老人自動組織起來的、非婚姻的家庭,這些老人共同購買了一個院子,共同出資雇請3個保姆照料生活。還有幾個有親緣關係或者是朋友的喪偶老人生活在一個單元房裏,互相照顧、互相幫助。也有一些老人采取不婚而同居的生活。專家們認為:家庭、社會都應對老人的選擇持更寬容的態度。與此同時,盡可能幫助喪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機狀態,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其實,在今天這個物質已經很豐富的年代,對於消費相對較低的老年人群來說,缺得更多的是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質需求。

    有報道說,北京市20006000件民事糾紛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有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贍養糾紛。

 調查表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年人對贍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經從過去的隻求溫飽躍升到精神層麵  一方麵,今天的年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麵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和挑戰,需要時間去充電,需要花費比老一代人更多的精力參與競爭,身心疲憊,精力透支,對老人奉陪不起;另一方麵,很多老年人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差異越來越大。一個閑,一個忙,一個要人陪,一個沒時間陪,於是矛盾就產生了。人到老年,他的社會性或者說他們與社會連接的紐帶,很大一部分依賴於子女了。而子女們呢,又常常是有心無力,他們理解不了老人們對說話的渴望,就如同忙碌的人理解不了孤獨的含義一樣,他們理解不了一個人的社會性對於人的內心來說,是多麽重要的需求。於是老人們發出日子越過越好,心情卻越來越糟的感歎。

  在這種情況下,心理狀況本來就十分脆弱的老年人,很容易發生變化,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排解和撫慰,便會導致老年癡呆症等各種心理及生理疾患。有的老人對我說:我把兒女帶大了,又把孫子帶大了。現在他們不需要我了,都不理我了,我還不能說他們不孝順,趕明兒他們知道了,就更不孝順了!

    人民大學的穆光宗先生對孝道有一個很現實的評價:在現代社會,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成本非常高。老人病了,子女們想24小時守在身邊幾乎不可能。因為競爭很激烈,時間是非常稀缺的資源。

 

 

 

 

 

 

 

      晚年幸福的三個因素

    我們怎麽解釋老人晚年幸福的這3個因素呢?

    首先是經濟條件。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今天的大多數老人僅靠退休金,恐怕是很難過上富裕生活的,不說別的,有點兒病就全完了,疾病可是個無底洞!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連病都看不起。第二個是老人的社會化程度。現在很多老人屬於空巢家庭,基本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每天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孤獨寂寞就不用說了,一旦有了困難,也常常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以至於出現意外。今天生活在單元樓裏的空巢老人就如同現代魯濱遜,基本上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老人的生活中能有一個社會群體,並能得到相應的幫助,也是老人幸福的重要因素。至於說到第三點,健康,在老年能一直保持健康,不僅很難,而且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今天,享受退休金的老人更願意獨立生活,這樣也有更多的自主權。國內外的一項研究也顯示,老人文化程度越低,對子女的依賴程度愈高,心理健康愈差,且愈不快樂。如果老人經濟能獨立,生活能自理,多數會選擇獨居。

    但下一個問題是:我們靠什麽養老呢?對此,老年學界頗有爭論。有人認為: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還是應該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因為第一中國的社會保障體係尚不完善;二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也是承襲家庭養老方式的。也有人認為:社會化養老應該是個方向,現在幾代同堂的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隻有社會化養老方式能夠解決他們高齡後的生活照料問題。   

              老齡的兩個階段

    在目睹了眾多的老年人生之後,我對老年這一段人生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老年人生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低齡老年和高齡老年。

    可能有人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這種劃分沒有多大意義。其實明白這個劃分原則,對老年人統籌自己的晚年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從退休到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為低齡老年。

    這時,你的生活不僅能完全自理,而且還能幫子女帶帶孩子,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因而你同子女的關係會比較融洽,你也有更多的自主權。同時,由於人生經驗豐富,你能很精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度過退休後最初的一段不適應期後,你會生活得很輕鬆,沒有了工作和孩子的拖累,如果身體再比較健康的話,這一段可以算是你人生的黃金時期。

    據我所知,這個年齡的老人,有參加老年時裝隊的,有組成俱樂部自己駕車旅遊的,有報團去全國各地甚至歐洲旅遊的,有在老年大學刻苦攻讀的。當然也有不少繼續發揮餘熱的,特別是一些曾經多少有點權力的老人……省吃儉用了一輩子的老人們,那不多的退休金,大體能遊刃有餘地度過1020年。

    然後呢?然後就是體質越來越差,行動越來越困難,做事越來越力不從心,身體上的各種毛病越來越多,對疾病和意外事故的恐懼越來越深,故交知己越來越少……更重要的,你對別人,對社會的依賴越來越深,於是你的自主度也越來越少。我想,要想晚年生活得好一些,上麵說的那3個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經濟上要比較富裕。要想富裕,就要學會理財,可大多數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多,我們該如何理這點兒小財呢?(我們大多數人的小財,說到底隻是退休金和一套公房而已。)

    據說北京一家電台的王女士和丈夫商量好退休後花5萬到10萬元買一間農家小院,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同時將西城區的房產長期出租,租金加上退休金也算是小康了。我的好幾位麵臨退休的朋友,都有這種歸隱田園的想法,想在退休後買一間農家小院,一方麵可把鬧市區的那套公房出租了,另一方麵可在小院裏種點兒什麽,既可活動筋骨,又可補貼家用。

    第二個問題就是老人退休後的繼續社會化的問題了。這是各莊有各莊的高招兒了,前麵已經說過,在此不多說了,比如旅遊、上老年大學等等。據說在上海,有四分之一的證券投資者是老年的小股東,他們每天在這裏和老朋友談談新聞,論論股經,賺上點小菜錢隻是副業,找到同齡人交流才是正事

    據說美國老年人獨立性很強,退休後一般不依靠兒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務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最常見的一種。老年公寓由政府或社區出資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費的老人住所,一般收住65歲以上的老人,大都身體健康、生活自理,無需他人過多照顧,大多數美國人退休後將自己的房子賣掉,住進老年公寓。用賣房的錢支付公寓所需。美國設有專門款項用於老人小型住宅的設計與興建,或者整修老人現有的住宅。此外,政府規定公寓不得對老人提高房租,在土地稅等方麵,對老人有減免的優待。

    據了解,最近一段時間,天津幾家檔次較高的老年公寓也相繼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們都是將自己的住房賣掉,住進條件較好、收費相對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費用除去養老保險金以外,所差數額由賣房錢補齊。

    據說現在還有人在考慮建立寄宿製的老年大學。這個創意不僅是教育上的一個突破(如今不是提倡終身教育了嗎?),也是老年贍養問題上的一個突破。這種大學為老人提供了一個新的社會環境,為老人轉移喪偶的注意力、走出悲劇的陰影提供了思路。而寄宿製的老年大學巧妙地保護了老人們的自尊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借口,讓老人們堂而皇之走進去而不必擔著被遺棄、或者等死的名聲,又可根據各自的情況來去自由。隻是我琢磨著,教這些老學生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個問題就是健康,這幾乎已經是所有老人的共識了,但如何保持健康,卻是很多老人並不知情的。我發現很多老人在這個問題上陷入一種誤區,以為藥物能夠給他們帶來健康,每天都要吃上一大把藥。其實,人到老年之後,身體的解毒能力也隨之下降,過多地吃藥反而對身體有害。我認為,要想獲得健康,首先要有相應的知識,不僅是生活知識,還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和養生知識。

    我想,一個人,你或許可以不煞費心機地為青年時期籌劃,或許可以不煞費心機地為中年時期籌劃。因為你不用擔心收入問題,而且也還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影響你的命運,比如婚姻、生育、工作調動、甚至各種突發事件等等,讓你計劃趕不上變化。

    但是,你一定要為你的老年籌劃,因為老年不僅漫長,而且一直是喪失期,因此,籌劃得越早越好!    
 
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能走出悲劇的宿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