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苑99

知了就知了,不知又如何?來了就來了,坐坐又何妨?
正文

中醫治療兒童濕疹

(2010-08-27 01:38:23) 下一個

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複發性等特點。濕疹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在亞急性狀態,滲液減少及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在慢性狀態,滲液更少或完全幹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生色素沉著,有時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

濕疹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其發病率近年在嬰幼兒有上升趨勢,在發達國家約有15%到20%的發病率。由於嬰幼兒容易在患處抓撓而反複出血,對皮膚損害尤甚,並影響睡眠和整體健康。目前對濕疹臨床治療尚無有效治療途徑。一般會建議在患處塗抹含有可地頌類激素的藥膏,但治療效果有限,且長期在嬰幼兒使用,會令家長擔心副作用。

傳統上中醫認為急性濕疹多由風、濕、熱阻於肌膚所引起,慢性濕疹多由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引起。我們認為病在皮膚,根在血液。鑒於濕疹患者呈現紅,腫,熱,癢,疹,濕疹治療當以清熱涼血去毒為主。中醫清熱涼血之劑在臨床上可能有平衡免疫機製,抑製炎症因子過度分泌的作用。

濕疹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血熱或血毒之象可以是血液之中過敏因子增高的表現。在過敏性炎症的發病中主要涉及過敏原、抗體、細胞、受體和介質5個環節,其中細胞起著關鍵作用,他們有不同的受體又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和介質。近期研究表明過敏性炎症因子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是啟動過敏性炎症反應的重要因子。在患急性以及慢性過敏性皮炎的病人身上,tslp因子的水平呈大量表達,而沒患皮炎的則不表達。所以患有濕疹等過敏性皮膚疾病的嬰幼兒可能並發有其它過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等。

根據患者病情程度差異,一般服藥三天後病情開始緩解,以臉麵,胸部最先見效。隨著持續用藥,效果由上向下,由進至遠延伸,至兩到三周後,證狀基本消失或緩解,皮膚基本恢複正常。

以清熱涼血去毒之方治療濕疹雖然效果好,見效快,但停止用藥之後,多數患者會出現複發,雖然程度和證狀會減輕。那麽根源在哪裏?如果皮膚是表,血液是裏,濕疹是標,血熱是根,則治疹當治血;如果血是表,則髒腑為裏,標在血,則根在脾胃。如果象為熱毒,則現必為虛寒。濕疹雖然以紅,腫,熱,癢為特征而表現為典型的實熱症,其根本病因可能是脾胃虛寒的虛寒證。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正是中醫陰陽關係的具體表現。此所謂凡溫病皆傷寒也。

過敏反應是一種免疫反應。目前醫學上認為是對異體蛋白的反應,可能與嬰幼兒免疫發育不完全有關。專家經常會建議作血液免疫因子的食物反應檢測,並據此建議患者避免某類食物。其實這隻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不但會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而且即沒有解釋為何會對某種食物有不正常的反應,也沒有有效應對策略。以統計學角度來分析,如果有足夠多的交差檢測,必然會出現陽性結果。在沒有證據表明患者過敏反應是針對某種食物中特定成分的反應,而且這種成分是這種食物所特有,則這種檢定隻是一種猜測,並不一定有特異性。

食物中的蛋白質並不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而是在消化道內的分解成可以被利用的氨基酸。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內開始的,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來源於胰液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可將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腸液中的腸肽酶再分解多肽為氨基酸,從而在小腸內完成蛋白質的消化。如果消化功能良好,則食物中的異體蛋白在進入血液淋巴循環係統時已轉變成氨基酸,根本不可能觸發免疫反應。如果出現對食物的過敏反應,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蛋白消化異常。中醫的脾胃虛寒可以說是胃酸,蛋白酶分泌不足的表現。臨床上,患有濕疹的嬰幼兒多有脾胃虛寒的其它證狀,如大便不正常,食欲偏低,血色不足,體瘦等。

近年嬰幼兒濕疹發病率的增加可能與母乳喂養的減少有關。奶粉製品與母乳相比含有較多異體蛋白,不易消化,加重了嬰幼兒消化係統的負擔。同時,嬰幼兒的特異性既體液免疫發育需要一個過程,母乳中的免疫細胞,免疫球蛋白,和其它免疫因子在此期間可以向嬰幼兒提供抵禦外來病原微生物侵襲的能力。這是人工喂養無法相比的。嬰幼兒免疫體係發育不全,調節能力較差,也可能是導致過敏性疾病的原因。母乳喂養不僅為孩子提供營養素,還可以調節嬰兒的免疫功能,促進腸道的成熟,完善嬰兒正常免疫功能。使孩子對食物逐漸產生耐受的狀態,對今後能夠接受更多、更豐富的食物奠定基礎。

蹤上所述,濕疹的根源可能在於患者脾胃虛寒,或者胃酸,蛋白酶分泌不足,對於濕疹的治療應已清熱涼血治其標,應對急證,以建脾暖胃治其本。調理脾胃非一日之功,除服用中藥外,尚須配合飲食,做息習慣的調整。特別注意的是,清熱涼血之藥多為寒涼之劑,使用不當會加重脾胃之虛寒,不可亂用,應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具體調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